我国是犬类大国,种类繁多。据《黔东南州特产志》载,黔东南州麻江县下司镇居民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过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困扰。深居于此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面对严峻的环境和凶猛的野兽,展开了一系列应对,其中便包括了驯养犬类。
驯养犬类的首要之事便是选取种类。在众多的犬类中,无论是体型大小还是外貌特征,在大多数人眼中下司犬的颜值难免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可就是这么个“其貌不扬”的下司犬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地看家护院和外出打猎的得力助手。
下司犬有个好听的原名:白龙犬。犬头大、额宽平、腰平直、眼鼻红、足趾紧、尾直立。因其全身雪白,在山中狩猎时快速穿梭于林中,远远望去宛如白色长龙而得名。民间也流传着“虎头蛇腰鼠尾肘子脚,空鼻红眼耳直立”这样的顺口溜,描绘了下司犬的外貌特征。
现如今下司犬却很少被唤为白龙犬。一方面是因为下司犬原产地为黔东南州麻江县下司镇,这么称呼更为亲切、接地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个传说。
相传在清乾隆时期,巡抚大人在贵州黔东南巡视之时发现了擅长捕猎的白龙犬。巡抚大人知道乾隆皇帝喜爱打猎,便买下了白龙犬献于乾隆皇帝。一次狩猎,乾隆皇帝带上了白龙犬,只见白龙犬一犬当先,迅速搜寻并追上了一头野猪,成功将其捕获。乾隆皇帝大喜,高兴之余要奖赏此犬,便询问巡抚此犬之名。古时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而白龙犬一名中带了“龙”字,则是犯了大不敬。巡抚为了避免冲撞乾隆皇帝,临时因地改名为下司犬。据此,白龙犬一名便冷落下来了,但却也打响了下司犬的威名。
据《黔东南州农业志》载,贵州下司犬是经过贵州人民长期以来选育并培养的地方品种犬。早在嘉庆十三年(1808)时,作为商埠的下司镇成为当时的重要交易码头,而官家富人习惯于养犬护院,便逐渐形成了一股养犬风气。当地的下司犬凶猛勇敢,领地意识强,忠诚度高,同时又乖巧听话,自然而然被官家富户选去看家护院。
下司犬外貌“草率”,实力强悍。据《重刊清平县志》载,贵州省凯里市自古便存在野猪、野山羊等大型野物。野猪是一种破坏力大、食量大、繁殖能力强的动物,损毁的粮食和农田不计其数,当时的人们对成群结队的野猪无计可施,苦恼不已。直到发现下司犬面对比自己体型大好几倍的野猪时并不怯场,不仅能够反杀野猪,并且还能够主动去捕猎,因此在野猪再次盗食粮食时,便让下司犬出去驱赶和猎杀野猪。野猪在下司犬的攻击之下死伤惨重,再不敢轻易下山,粮食和农田也得以保存,自此下司犬正式成为了当地人外出打猎时的忠诚伙伴。
在我省出版的《贵州省烈性犬名录和大型犬肩高与体重标准》中,德国牧羊犬位居其一,属于大型烈性犬。1938年冬季,陆军通信兵学校西迁至麻江县,在下司玉皇阁设立了军犬所。下司犬在军犬所中与德国牧羊犬决斗中大获全胜,名声大噪。当时中国正好有参与国际猎犬大赛的机会,军犬所所长李丹秋便带着下司犬千里迢迢渡海参赛,在国际猎犬大赛中一举荣获第三名,打响了世界名犬的名号。由此下司犬成为了我国唯一一种世界级猎犬品种、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华名猎犬,实至名归。
在前不久的第二届贵州村BA总决赛上,贵州村BA官方邀请现场观众参与互动活动:若有人能够投进三分球,即可立马带走一只下司犬幼崽。这一奖品将现场气氛拉至高潮。下司犬也再一次以荣誉之名,通过互联网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了保护和发展纯种下司犬,据《下司镇志》记载,下司镇于2002年起,建立了繁育保种提纯基地。2004,《贵州日报》刊发《保护纯种世界名猎下司犬》一文。2005年,麻江县原畜牧水产局开展了对下司犬的保种开发利用工作。2007年,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实施《贵州下司犬》地方标准。2008年,下司犬保种繁育基地繁殖出1000多只纯种下司犬。2009年,下司犬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2010年,下司犬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同年,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公安厅将下司犬警用犬选育及应用平台作为科研重点科研项目立项。2012年,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下,纯种的下司犬数量逐渐增加,数量达1万多只。2017年,下司镇有30余个养殖基地,有800余户散养销售户,在贵州各地建有下司犬纯种提纯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