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徐昂执导,冯小刚、陈冲、白举纲等主演,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的经典电影《忠犬八公》在全国上映。从2018年开始着手创作中国版《忠犬八公》至今,历时近六年,如今电影终于与观众们见面。截至目前,中国版《忠犬八公》累计票房破亿,内地总票房有望破3亿元。

  学者哈拉维提出:“伴侣物种概念,意在批判物种的孤立性和纯粹性观念,强调生命的混杂性和模糊性,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性关系。”伴侣物种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与动物的非孤立性,动物不只作为客体存在。《忠犬八公》改编自经典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的是感人至深的“人犬情未了”的故事,蜷缩在车底的流浪小狗遇到了心软善良的好心人陈敬修(冯小刚饰),从此小狗八筒有了家,与陈敬修亲密相伴。然而,有一天,陈敬修像往常一样离开家,却再也没有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中国版《忠犬八公》的改编是优于预期的。“八公”到“八筒”的谐音改换很妙,深得地方文化精髓也不失憨态可爱。一部宠物电影,该给予的萌趣、治愈和感动都满足的情况下,还借由狗子的一生串起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聚散离合和城市的发展变迁。

  《忠犬八公》虽然是个动物电影,但也是与人类的感情深度相关。从故事和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拆解和重构,以本土化的理解去替换、合理化一些场景或细节是这部电影最为成功的一大看点。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不仅温暖还最长情,将陪伴作为一生的使命,相较于人性的复杂,人与狗之间的忠诚与信任更让人感动。事实证明,《忠犬八公》确实很好哭,即便大部分时间导演已经避免过于煽情,即使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狗不了情早就已经被剧透得底儿掉,即使大多数的戏俗套到开场就知道这场戏要演什么,还是会被狗狗的一个眼神,人物的一声叹息,戳得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中国版中,主角由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的名字改为麻将里的“八筒”。从形象上,中国版与日版、美版做出了明显区隔,这是本土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将故事妥帖地安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主创延续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这不只是一个关于人与狗未了情的故事,它所推崇的是一种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亲人和友人始终如一的品格,彼此永不相忘的深厚感情。隔着银幕都能闻到椒麻香气的各种做饭镜头和麻将桌上的炮火连天勾连着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家人之间磕磕碰碰的固执,也消融于一蔬一饭不经意关怀的细节中。在人和狗的相处中,父亲外冷内热臭脾气的固执,母亲刀子嘴豆腐心的温柔,儿子孤注一掷的倔强都逐渐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家庭的画像。陈教授与家里人、与狗狗的相处日常被娓娓道来,各种生活的小摩擦中,八筒一个撒娇卖萌的表情,就感觉眼前画面泛出暖黄色的温柔直教人原地融化。

  中国版《忠犬八公》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点设定为世纪之交的重庆。山城、索道、处暑、麻将、凉虾、折耳根、青石板路,这些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细节构成了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图景,方言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元素,也让整个故事呈现出温馨的质地。故事背后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即三峡工程,涉及库区百万居民的迁徙。影片所展现的城市变迁也是过去30年中,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拆迁与建造,周遭的环境急速变化,童年记忆中的家园不再,给人带来强烈的时移世易的感受。重庆是一座被江水隔开的城市,人们在江的两岸定居和工作,“分离”成为一种日常,也与影片的主题贴合。

  八筒是一只出生在库区的小狗,那里的人们已经搬离,八筒还没长大就被遗弃在山野,被外出调研的水利专家陈敬修收留。陈敬修给了流离失所的八筒一个温暖的家,这也成为八筒对他不离不弃的重要原因。陈敬修每天上班要坐索道过江,八筒不能跟随他过江,但会按时在索道出口等待教授回家。在这个家里,八筒的到来也弥合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裂痕。

  与时代一同变迁的,还有小单元的家庭,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21世纪来临,儿子紧跟互联网浪潮选择北漂,离开舒适安逸的家庭,父亲不舍却也不得不放手让他远走,女儿也坚定地选择爱情离开了父母,开始新的生活。老两口和八筒成了这座旧屋最后的主人。教授去世后,妻子也离开了这个充满伤心回忆的旧屋。经济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种被渐渐淘汰,比如挑扁担运送货物的“棒棒”(挑夫)不得不寻找别的生计,与好友八筒告别。那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在八筒眼里,杂草丛生的老房子才是它的家,这里有它的全部回忆和最美好的时光。八筒像孩子一样,用生锈的铃铛、破损的玩具等各种零落的物件拼凑成家的记忆,每天都会按照教授生前的叮嘱,把报纸送回家,即便这个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也是因为八公的故事早已熟谙,人和动物的离别也早有心理准备。和大多数讲述人与动物羁绊不同的是,在八公的世界里,先走的是人。而留下的那一只,会用一生去思念和等待。影片的最后,八筒引导家人回到那个破损的房子,房间里的旧报纸堆积如山,承载的是它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和守望。影片的主题也在结尾处得到升华,世界瞬息万变,这一份始终如初的感情弥足珍贵,应当得到善待和珍惜。老实说,前半段的观影体验是略显冗长和平淡的,如果没有可爱狗子吸着调剂,并不容易吸引人全神贯注观看。而进入后半程后,反而感受到之前淡然铺就的时长营造出生活和陪伴的真实感,失去的心痛在八筒辗转奔波搜寻等待着老爹身影的“独角戏”中更加撕扯人心。

  而八筒等待的十年,亦是城市飞速发展的十年,跨江大桥建成、三峡移民的搬迁、棒棒的消逝、互联网的崛起……好在,它终于等到归来的人。堆积成山的旧物的报纸上,它安详睡去。报纸和这个城市的废墟一样,是个逐渐淡出时代的载体。外部世界的变幻与斗转星移,连至亲的人们也渐渐接受现实,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只有一只狗,守着一份最纯粹的赤诚,日复一日,只盼人归来。也是在这样的对照之下,这份微不足道的、无人问津的爱,在车水马龙中,如此闪亮珍贵。

  从《忠犬八公》在中国的平稳落地来看,那些在其他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热门IP,不假思索地照搬和腾挪,并不能够带来同等的效应,唯有当创作者将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文化记忆融入作品,才能让老故事在新的土壤上延续它的生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改编剧本是一个比较稳妥的讨巧选择,但也终究缺乏原创剧本的魅力和精神,一个全新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人与动物的好故事,或许会比翻拍更能够引发本土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古今中外的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扩大范围来看,各类艺术作品中,以动物为主线进行创作的作品屡见不鲜,作者借此表达情感,又不着痕迹。读者也常常能找到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这种共鸣其来何自,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