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哈吉是圣行,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过分!如果我们把接哈吉演变成拉关系、露面子、比排场的活动,那无疑是对哈吉本人、亲属和大家的一种伤害。

  曾几何时,朝觐对于中国穆斯林来说,是一件真正的大事。从东土到遥远的天方,不管是骑马骑骆驼走陆路,还是漂洋过海走水路,没有大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是完成不了的。更不用说这漫长旅途的费用,可能更需要提前十年的准备。那时候,能完成朝觐的哈吉,不但需有足够的财力,更是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

  于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接送哈吉是理所应当,更何况去朝觐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多人归真在了朝觐的途中。作为亲朋好友,走时送别、归时迎接,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接哈吉是圣行,且有详细的规定,如拥抱、喝赞目赞目水等等。

  感赞安拉,近些年来,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随着中国穆斯林生活水平的提高。朝觐的人多起来了,哈吉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当然,接送哈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本来这是好事,接哈吉的日子,那是比过节还要热闹,还要幸福的。阔别家人、历经艰难的哈吉们见到家人,见到亲友,很多人激动的热泪盈眶。来接哈吉的人们,也都分享着这份喜悦,沾染着来自圣地的吉庆。

  可很多事情,往往就坏在“过分”二字。有些地方,接送哈吉场面越来越大。送的时候,从村里送到县城,从县城送到省城。接的时候,再原路接回来不说,各种人情风俗更是繁多。经常是场面大的影响交通。

  可能是中国人太讲究“人情”,又喜欢把工作做在面子上。哈吉们往往是还没出发,就要想回来以后送礼物、摆宴席的问题。四五十天紧张忙碌的朝觐结束,哈吉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下飞机到进家门,应接不暇。身上披红挂绿,身后各种牌匾收了一大堆。到清真寺里和阿訇乡老们分享完朝觐的喜悦和收获后,马不停蹄地要在家或者外面餐厅摆宴席待客。礼来物往,也需要讲究,不能坏了规矩。

  这些繁重的礼节,远远超出了圣行接哈吉的标准,也偏离了接哈吉的初衷,偏离了朝觐的目的。朝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完成主命,洗涤灵魂。接哈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分享喜悦,也是为了感受朝觐的艰难与贵重,感受真主的恩典。

  接哈吉是圣行,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过分!如果我们把接哈吉演变成拉关系、露面子、比排场的活动,那无疑是对哈吉本人、亲属和大家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体现在劳民伤财,造成浪费,更是伤害在人们举意的纯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