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元的“盲盒”能随机得到原价50元当日没卖完的3个面包;原价28元的当日现做网红奶茶“盲盒”价仅需8.9元;11.9元就可以以“盲盒”形式随机得到原价超35元的品牌糕点……
近日,各类“剩菜盲盒”在我市走红,折扣很大又有趣。因为超低的价格,年轻人对“剩菜盲盒”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在这里,“剩菜”并非是指打包客人吃剩下的饭菜,而是指商家在打烊前根据未售出食物的剩余情况,将其随机组合搭配成“盲盒”的形式出售。“剩菜盲盒”奥秘何在?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记者为此一探究竟。
盲盒最初是指玩具盲盒。消费者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情况下购买,带着神秘感和期待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盲盒逐渐延伸到化妆品、服装等各个领域。“剩菜盲盒”就是解决食物浪费问题的一次尝试。
售卖“剩菜盲盒”的平台很多,以“惜食魔法袋”为例,其盲盒价格以11.9元和15.9元居多。虽然盲盒内的产品不能指定,但其中食物的价值会远超售价,主打一个物超所值。
葱香肉丁贝果、榛子巧克力慕斯、迷你可颂面包、甜甜圈、法棍、熔岩蛋糕、全麦面包,整整7个在保质期内的面包蛋糕,原价最少六七十元,网友“小麦粒VASM”只花了39.9元。英文前面加上了“小麦粒”,是她在“惜食魔法袋”网络平台上注册时平台自动加的,寓意用户都是爱惜粮食的人。
“小麦粒VASM”的闺蜜家住百家湖,她在平台上搜索了一下“附近”,景枫商场的“奈朵·广宁芝青年点心市集”迅速跳了出来。最终,她花了11.9元拿到了两个大“盲盒”,拆开一看她乐了,里面有个小鲜奶蛋糕、一个鸡腿面包、一个巧克力卷、一块巧克力蛋糕。“划算啊,虽然临期但没过期,下次就买这样的。”她说。
记者在“惜食魔法袋”上看到,网络平台上类似的“盲盒”还有很多,其中不乏前胜桃酥、小苏州、桃源村等本地知名店家,价格大多十来块钱一份。除了蛋糕、面包、糕点、咖啡,还有轻食沙拉、简餐,甚至鲜花。
春日谷面包社马台街店店长告诉记者,店里每天烘焙2000余个面包,节假日会售空,而大部分工作日或雨雪等不宜出行的日子里,面包会剩下不少。他会按照剩余数量和种类,上架5-10个售价15.9元的“剩菜盲盒”,消费者可在晚9点后至晚10点打烊前,前往店内自取,能随机得到2-3个不同种类的总价在36元左右的新鲜商品。
“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我们打造该平台,希望从源头减少食物浪费的数量和频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存食物,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惜食魔法袋”运营总监程龙告诉记者,除了运作平台,他们还线上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倡导惜食,吸引数千万人次的关注;线下走进高校和白领居多的企业,鼓励年轻人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该平台解决的“余量食物”,不全是临期食物,有些是当天未售罄的食物;临期食物有,但是上面有明确的时间标识。“商家入驻平台时,后台会进行严选和审核,确保证照齐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追踪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同时确保没有第三方接触食品。”程龙说。
省钱生意在我市愈加受追捧,各商家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售出各式各样的“剩菜盲盒”。在盒马鲜生超市,一份当日现做的275克重的烤鸡配薯泥沙拉,在晚8点后被店员随机贴上“7折”标签,售价只需11元,引来顾客“争抢”;在部分水果现切门店,花费19.9元购买西瓜果切,可额外随机获赠一份价值39.9元的当日现切四宫格拼盘,受到减脂一族欢迎;部分米德宝中式快餐店晚7点后,当天7.8折现炒菜品随机;部分鲜道寿司店商品晚间全场6-8折,顾客可随机购入当日没卖完的寿司、关东煮、炸物等,成为晚归上班族的晚餐“福利”……
分析起来,各式各样的“剩菜盲盒”走红大抵满足了三个层面。于消费者而言,“剩菜盲盒”价格低廉,且食物大多来自知名品牌,质量有保证,盲盒形式还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好奇心;于餐饮业商家而言,在打烊前用盲盒方式降价打折销售,是“去库存、降成本”的一个有效方式;于社会价值而言,“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低碳生活”等已成为大众的环保共识。
省钱又有趣的“剩菜盲盒”,到底能走多远?虽然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这是一种“双赢”,但“舌尖上的风险”不容忽视。例如,可能有商家以次充好把劣质食品放入“剩菜盲盒”谋取不当利益;消费者超量购买“剩菜盲盒”,一下子吃不完又没有正确储存导致食品变质;消费者对“剩菜盲盒”内食品生熟混放,进行二次加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有发生,也容易引发消费投诉。
“‘剩菜盲盒’可以有,但食品安全不能‘乱开盲盒’。”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科科长李华青告诉记者,在反食品浪费法中有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
因此,在“剩菜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相关部门不仅要防范“剩菜盲盒”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更要引导广大商家和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剩菜盲盒”,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江苏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江南美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龚剑锋认为,“剩菜盲盒”的走红需要各部门多方发力来给食品安全“兜底”。一方面,市场监管、食安委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给商家戴上食品安全的“紧箍咒”;另一方面,商家在制作“剩菜盲盒”时应当将食品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信息进行明显标识,以便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有关“剩菜盲盒”如何定价、制作、售卖等,行业内也应当给予规范引导与管理。“在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抓住市场和流行趋势,实现真正的共赢。”龚剑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