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辆中巴车开进巴甫村村委会坝子。由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牵头,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王国良、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徐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研究员金一等组成的国务院参事室调研组一行,沿着习2018年2月前往凉山州视察的足迹,深入凉山州冕宁县,就2020年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陪同并全程参与了调研。

  巴甫村被称为“安宁河源头第一村”,只听这个称号,就猜得出它的偏远。这里海拔2120~3580米,面积47平方公里。

  刚入村口,一个崭新的彝族村落映入调研组眼帘。干净整洁的村道,焕然一新的民居,笑容里溢满自信的村民,草丛里觅食的泸宁鸡……

  大家很难想象,这个村子曾经和散落在大凉山深处的无数个偏僻彝寨一样,靠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土路与外界相连,除了年年盼望喂饱肚子,破旧透风的土坯房装不下他们更多更大的梦想。

  刘贤平个头不高,显瘦,黝黑的皮肤让他同众多的大凉山山民没有多大区别,但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却炯炯有神,透露出他与众不同的精明和智慧。

  刘贤平是冕宁县文体广电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12月接到组织调令,来到巴甫村担任驻村。

  作为冕宁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以为对冕宁很了解了,但当跨进巴甫村,这里的贫穷和落后,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冕宁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与当地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被称为“彝海结盟”的红军老区,政府一直对贫困老区都很是关心,年年都有粮食钱物的救济,也加剧了一些人“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刘贤平默默下定决心:那我就给你们来一场“”,洗刷尽一些人的慵懒和漠然。

  到村的第一天,刘贤平摸清了全村情况:326户1756人,全彝族,其中,贫困户74户339人。

  2016年1月15日,刘贤平组织召开了村里第一个党员干部会议。全村17个党员,除一个外出打工没回,其余党员全部到场。村委会的破房子摇摇欲坠,为保障大家生命安全,会议室就设在村委会外的坝子上。没有茶水,没有会议桌,更没有主席台,大家像围着火塘拉家常摆龙门阵一样坐下,说得很热烈。

  村主任很随和,说话风趣:“我们村以前是清一色的彝族,现在来了,他是回族,我们村就是两个民族的村落了。但我们彝族可不能以多欺少啊……”

  刘贤平和在场人员一阵哈哈大笑之后,说:“不管啥族,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果我在脱贫攻坚上做得不好,欢迎大家‘欺负我’,哈哈……”

  这次会议,刘贤平主要抓了两件事:为村组干部制作了亮明身份的胸牌。刘贤平说:“当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挂身上,有事往前冲。”他还为全村贫困户打制贫困户牌子,给贫困户建卡,贴上帮扶人名字,制作总表图,挂在村委会办公室。全体贫困户还合了影,大照片也挂在村委办公室墙壁上。

  牌子落实了,贫困户精准定位了,帮扶人员也落实到位。这时候,刘贤平召开了巴甫村的第二个会议,通知的是全村所有贫困户。

  这次会议地址选择在两个组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大院坝里。开始,村主任不赞同,说:“去那里不通路,要步行,还要过河,还是把贫困户通知到村部。”

  刘贤平拒绝了村主任的建议。他说:“我一个人走路,节约了众多贫困户的时间,这不挺划算吗?”

  太阳还没上山,天空深邃、灰蓝,一轮半弦月还舍不得隐退。黄胶鞋踩着黄泥巴小路,上了一道山梁,又下一道坡坎。路旁小草尖上,露珠晶亮,每一脚踩下,都有数粒珍珠破碎。还没涉水过河,鞋沿和裤脚都湿答答的了。下到沟底,一条小河横在眼前,清清凉凉的河水,跑得欢畅。这便是安宁河的源头了。

  方便面作怪,口渴了,刘贤平弯下腰,掬两捧水灌进嘴里,起身,看一眼冒出水面的跳礅石,一步一跳过了河。再上一道山坡,土坯房密集的缓坡上,就是刘贤平选定的今天开会地点。

  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三合土晒场坝子是晒粮食用的,今天就做会场。稀稀拉拉十几个人,有的在吸烟,有的在发呆。村主任早到了,正忙着从农户家抱来两条板凳。

  “时间还早,还有一多半没到呢。刘书记,你先坐会,等等。现在开会,只要不是发救济物资,他们架子大着呢。要是听说有救济钱粮来了,脚板翻得比鸭子还快。”村主任把一张板凳放在刘贤平跟前。

  听着村主任的话,刘贤平皱着眉头,陷入沉思。说等半个小时,结果等了一个小时,刘贤平让村主任清点贫困户名字,总算到齐了。

  准备开会了,刘贤平扫视一眼全场,74家贫困户,应到74个人。而整个会场,却不下100人。他知道,有不少挨邻的乡亲也来旁听了。但村民们散漫的表情,不信任的眼神,让初来乍到的他,下定决心,当众人面,在会场上立下军令状,先把人心鼓动起来。

  刘贤平说:“刚来时,曾有村民问我,带有项目资金吗?没有,就滚回去。我现在告诉大家,我没带钱来,但是,我决定我的工作第一步,给咱村把水泥路连通村委会,只要大家配合,我们自己出力把路基修整出来,铺路的钱,我就是卖掉城里的房子,也要把路铺好。”

  村民们都知道,村里的这条烂碎石通村路,历届村委班子都说要修,最终都成为一句空谈,失去群众的信任,以至于刘贤平来当时,村里连村支书也没有,还得他来兼任。他曾开玩笑说,他应该是大凉山地区唯一不拿津贴的村支书。

  村民调皮的问话,引起一阵哄笑,刘贤平也跟着笑。笑过之后,他严肃地说:“实话告诉大家,修路的钱,已经落实。”

  开完会后,刘贤平写了三幅鼓舞人心的标语,挂在村子的各要道和村委会议室外的墙上:“苦干三百天,巴甫旧貌换新颜”“不等不靠不要,自主自强自忙”“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修路开工那天,果然士气高涨。没有机械设备,全人工挖、挑、抬。山道上石头多,遇到抬不动的大石头,刘贤平就说:“挖个坑,埋了。”再大一些的,刘贤平想用炸药炸,但村里没钱买炸药雷管,犯难了。有老村民建议说:“用火烧。”

  于是,几个村民抱来枯树枝丫和干草,石头燃火了。柴草燃尽,早有村民挑来水,泼在滚烫的石头上,一股白烟升腾而起,再听到“啪啦啪啦”一连串脆响,大顽石身上开花了。

  刘贤平惊叹了:这分明是利用物理学中热胀冷缩的原理嘛。群众的智慧远高于书本。

  修路基,难免要占一些村民的田边地角,还有树木、农作物。党员干部带头不要赔偿,村民们觉悟仿佛一下子也提高了,不甘落下“斤斤计较”的名声,也不要赔偿。

  县财政局局长接见了他。听了巴甫村的情况,说:“你们村的修路款,尽管在计划之外,不过,还是给你们调剂20万元。”

  路通了,村委会办公点也焕然一新,闭塞的巴甫村,无线网络也通了。用刘贤平的话说:“村委会终于有了自己的指挥部。”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贤平的火是一把接着一把烧不停。他在村部开设了农民夜校,让村民在农作之余学习种养殖技术,还进行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提高收入。

  刘贤平喜欢沿村行走,发现村里的田地几乎都种的玉米、土豆、小麦,几乎没有经济作物。他知道,为脱贫,许多地方都种了辣椒卖钱,1亩地能卖三四千元,是成本小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他开了个村委会,动员干部发动村民们种辣椒,却没有一家愿意。问原因,都说巴甫以前没种过,没得收成咋办?刘贤平就流转几亩地,由村委会试种。秋收了,他组织村里贫困户前去参观,并在夜校讲解辣椒栽植技术。村民顾虑消除了,2017年开始,村里大面积种植海椒。

  巴甫生态好,这里的村民历来都在散养鸡。这种鸡市场走俏,很畅销。但村民们养得少,只满足自家宰杀了吃肉,没有靠养鸡赚钱的心思。

  何不发动他们多养散养鸡?刘贤平想。认准了路子,就立马行动。产业不等人,只有人去找产业。

  于是,巴甫村又一个产业在刘贤平的心中形成了,发展“巴甫生态散养鸡,走上产业致富路”。

  对于养鸡,刘贤平可谓有经验了。2015年,他曾经在卫星发射基地的泽远乡封家湾村任,曾在村里大力发展养鸡产业,并依托养鸡为村里贫困户成功脱贫。他们不仅养本地特产泸宁鸡,他还去广西订购青脚麻鸡。

  刘贤平决定将那一套方案用于巴甫村。他在封家湾村有过教训:鸡苗买回来了,村民却不愿意来领回家去养。后来做了好多工作,免费的鸡苗才发到一家一户。

  他亲自去选购适合本地养殖的泸宁鸡、青脚麻鸡鸡苗。发放鸡苗那天,村委会墙上挂着他亲自刷写的标语:“巴甫生态散养鸡,走上产业致富路。”

  通知的贫困户大都来了,有的背着背篓、鸡笼,有的打着甩手,抱着观望的态度。

  刘贤平站在一个石墩上,大声宣布领养小鸡政策:“第一批领养农户,免费;第二批领养农户,半价;第三批领养农户,全价。”

  宣布完领养政策,刘贤平满以为大家会争相来领第一批鸡苗,可那些村民们都站在原地不动,甚至窃窃私语:“我们都养鸡,这么多,养大了卖给哪个?”

  群众这些反应都在刘贤平意料中。他淡然地说:“大家静静,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马上要宣布。今天,我把购买鸡的买家请来了,他们是广东云浮市的一家服饰企业,集团领导就是坐在我身边这位。下面由村委会文书马上与小丁集团签订购鸡合同。小丁集团老总说了,我们养好多鸡就买好多鸡,而且价格优惠,每斤20元。不过有一个要求,就是鸡要散养,像你们平时养鸡一样,不喂饲料、不喂添加剂。我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做得到。”

  刘贤平的讲话引发了一片骚动。村民们又在下面叽叽喳喳地吵嚷开了,计划着各自养多少只。

  村文书举起手中的首付款,高声说道:“你们看到了吗?人家小丁集团连鸡毛都还没见到一根,就先付了1万元定金。乡亲们哪,放心养吧!”

  红花花的定金,无疑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大家纷纷围了上去,争相报名领养小鸡。

  小鸡苗发下去了,全村74户贫困户都领回了鸡苗。村民们养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心里想着再过两三个月,只要在村子里一走,就会看到处处鸡飞狗吠的盛景。

  刘贤平听到这些话,心一下子收紧了。他按照墙上贫困户的联系电话,挨家挨户打电话询问。有的死了十几只,有的死了一两只,有的一只也没死,也有的全死光了。

  这天,刘贤平叫上村文书、驻村工作组长,决定下去走访一下,查明小鸡死亡原因。

  爬坡下坎一整天,74户养鸡贫困户全部走访完,累得腿软脚软。回到村部,几个人聚在一起总结小鸡死亡原因:凡是关笼子里喂养的,都有死亡,最惨的是全部死亡。凡是敞养的农户,最多就是死亡一两只,这属于正常现象。看来,必须敞养。最后刘贤平总结说:“散养是先决条件。看来,他们还没真正掌握养殖技术,该我们的农民夜校发挥作用了。”

  补救措施及时,村里养鸡户再没发生鸡只死亡现象。2017年3月25日发放的鸡苗,6个月后,陆续出售。小丁集团来采购了3次。最后一次是2018年元月,这一次巴甫村贫困户的鸡全部售完。全村的鸡总共卖了26万元,贫困户每户仅养鸡就增收1300元。还有海椒、玉米、土豆的收入。这一年,全村20多户脱贫。

  挣到钱钱,村里人开心,刘贤平也开心,他策划组织了一个“巴甫村脱贫致富大比拼”。奖品是扶贫移民局1万元的赞助,买回了太阳能热水器、彩电、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共分4个等级。

  刘贤平做了激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谁家这一年挣得越多,奖品就越高级。”他又说:“今天的奖品都是一些家用产品,下次我们还有更多高级奖品,你们想要些什么,这时可以提出来。”

  “白天有牛犁地,晚上休息有电视看,我们就过上神仙日子了。”许多人都这样吼道。

  “只要大家跟着我们的规划,努力干,好好干,我保证,不出三年,村里就会有人买回小轿车。”刘贤平接着鼓励村民们。

  王见养鸡、养猪收入9000元,加上土豆、玉米收入过万元,获得二等奖大彩电一台。倮母家玉米收入500元,小猪3000元,务工10000元,获得一等奖太阳能热水器一台。阿弟伍嘎本来收入不错,可以获得二等奖电视机一台,但检查卫生,两次差评,三次锁门,被卫生拖了后腿,只能获得四等奖电饭煲一个。贫困户胡兵,以前没收入,2016年养鸡挣2000元,得四等奖电饭煲一个。

  贫困户胡兵年轻,刘书记动员他外出打工,家里养鸡有他老婆一个就行了。他不去。这次发奖,让他认识到,要是他出去打工,挣回两万元,就可以拿个一等奖。他有点后悔,觉得脸上无光。

  这是刘贤平在巴甫村听到的最令他开心的话。他说:“注意安全,家里的事放宽心,有村委会。”

  这一年,胡兵外出打工挣了3万元回来。还有一个村民吉服耳合,30岁,贫困户,以前也从不外出打工,通过农民夜校学习,2017年出去到城里市场帮鱼贩杀鱼,年底挣回7万元。

  看到这两个年轻人带头出外打工挣回了大钱,村里其他剩余劳力都开始外出打工了。

  内生动力一旦调动起来,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村民们勤劳致富的欲望自然就强烈起来。这也许就是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刘贤平的脱贫绝招。

  王约古突然辞去城里工作、回家养羊,让村里的乡亲们惊讶不已,更是让他的父母急得掉泪。

  王约古可是村里少有的正牌大学生,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先在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上班,然后到总部设在成都的川送公司工作,虽然到处跑,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怎么突然要回来养羊呢?

  父亲说:“好好的工作不做,回来捡狗屎!早知道这样,还供你上什么大学啊!”

  众所周知,供一个大学生是要花不少钱的。他们家世世代代住在板桥乡大岩村,名副其实,大石头多,地少,而且极端贫瘠,只能种点土豆、玉米、荞麦,收成很差,一年里有两三个月断粮。王约古记得很清楚,每逢青黄不接的时候,“布谷鸟在外面叫,小娃子在家里叫”,没法子不叫,饿得慌啊!父亲是读过初中的,算是村里的文化人。眼看在大岩村没前途,就决心搬下山来。乡亲们都劝他,搬到山下就要和汉人做邻居了,还是彝族人吗?父亲不听,到了1998年,父亲把家搬了下来,在广河村买了16亩水田,还有一块宅基地,这家主人进城了,相当于大甩卖,价钱很便宜。山下果然不一样,16亩水田冬季可以种冬洋芋,收了之后,可以种水稻,水稻收了还可以种油菜。每年谷仓里的稻谷都堆得满满的,吃都吃不完——在山上哪敢想啊,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啊,在这儿随便吃!山上的亲戚来,羡慕不已,每次都要背上一口袋回去。这两年,凉山推进彝家新寨和易地搬迁,大岩村的安置点,就在广河村。这是后话了。搬走的主人家还附带着送了几台碾米机、磨面机。父亲会琢磨,捣鼓响了,家里又多了一项副业,生意兴旺的时候,一天能挣好几十元钱呢!

  王约古也是要干活的。放学回来,他要到山上去赶羊。爷爷养了200多只本地绵羊,好大的一群呢。小羊出生,是王约古最高兴的时候。他问爷爷:“这个小羊能给我吗?”爷爷呵呵地笑:“都是你的。”2011年,爷爷去世了。一群羊子分给王约古父亲他们兄弟姐妹7个,他家分得了18只。按照彝族的风俗,爷爷死后,家人要送灵归祖,必须要有一只纯白的大公羊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只纯白的、没有发过情的小母羊,再后面才是猪啊鸡啊什么的。王约古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只纯白的大公羊,顶着一对弯弯的、巨大而沉重的羊角,无比骄傲地走在最前面。

  有一天,工作间歇的时候,他靠在床上,百无聊赖地用遥控器翻台看电视,换到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一个《致富经》栏目时,他突然睁大了眼睛,节目正在介绍山东一个什么地方养羊致富。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羊影吧,那是一只白色的、头顶巨大羊角的大公羊,带着一大群羊迎面走来。

  王约古怦然心动。他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经常跳槽、经常感觉提不起精神来了。原来,他心底里还藏着这样一个梦想。

  2015年8月,王约古给二爸也就是父亲的哥哥打了个电话,二爸在州发改委工作。他说:“现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这么好,我想回来搞农牧业,养羊。”

  二爸说:“好啊!家乡是穷,但是,正因为穷,才可以大有作为,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不过,你得做好最充分的思想准备哦!”

  9月,他没有给自己留退路,辞了职,背着一个装换洗衣服的大背包,回到了老家。还有八九十本养殖方面的书籍,用蛇皮口袋装着,用快递寄回来的。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我们说到的那一幕。父亲母亲的反对非常坚决,持续了足有半年时间。

  王约古不愿跟他们争论,早上6点就早早起床出门爬山,一座山一座山地翻,看山、看水、看地、看植物……对广河村及相邻的瑶村、大岩村3个村的山水资源、地形地貌、水草资源进行考察。整整30多天,王约古把放羊走过的山山水水重新走了一遍,最终选定了瑶村三组的一块地方。这里水源充足,植被丰富,往上走一点,就是森林,荒山荒坡有上万亩。原先住了七八十户人家,后来搬走了,成了空心村。唯一不好的就是不通公路,马车都上不去。

  村里的乡亲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他,猜测他脑壳是不是进水了,城里的花花世界他不看,跑回来看这穷山恶水。打小就生长在这大山里,有啥好看的?不就养羊养牛吗?买回来放在山坡上,不让狼叼走就行了。

  王约古想给村民们解释,他是要规划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养殖农场,又想到村民们还没有这个概念,一切准备就绪,再来邀请他们入股,也不晚。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养殖技术还欠缺,夜里就在网上搜资料,自学补课,又到周边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学习,考察新品种。

  然后开始频繁地跑县畜牧局。他需要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对脱贫产业的扶持力度,也需要县畜牧局提供技术支持。第一次到畜牧局,王约古人生地不熟,那么多科室,不知道该进哪道门。跑得多了,就熟门熟路,跟农牧局的同志成了好朋友。

  2015年10月10日,在县扶贫办和县畜牧局的支持下,王约古的越西县心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的成立,就是为了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王约古与村干部走访村里贫困户,讲解养殖场的目的和愿景,讲解入股模式,请求他们以土地入股共同脱贫致富:“我们村虽然偏远,出门就是大山,但这就是我们发展生态养殖业的优势。你看我们广河村、瑶村、大岩村3个村都处于大山之中,主要种植农作物,那些荞秆、麦秸秆每年都要烧掉、埋掉好多,这些都是天然的牛羊饲料,还有山上上千亩的天然草场、清亮的山泉水,这些都是开办生态养殖农场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别的地方没有的……”

  几天下来,费尽口舌,仅有12户村民愿意入股,带来163只羊;有的则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注册资金60万元。社员少的出几千元,多的出了5万元,王约古出得最多,20万元!这20万元,有8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有农户小额贷款2万元,再就是政府给予的补贴和创业奖励。在政府部门的引领下,还找到了合作企业参与。

  在王约古的想象中,至少有80%的村民们加入合作社,那样才能成规模,才能共同脱贫。但是,没想到那么多农户持观望心态,让他心里升起一种恨其不争的火气。王约古想,还是要先干起来,干出效益来,让他们看到希望吧!

  她是王约古上大学时的学妹,在学生会认识的。奇怪的是,他俩在学校里并不来电,反而是毕业参加工作了,两人通过网络重新联络上,感情迅速开始升温。2013年,两人开始恋爱。女朋友毕业回了宁夏银川老家,在一个水电站上班,离城很近,工作挺清闲。对于王约古的选择,女朋友非常支持。这给了王约古很大的底气。

  2015年10月,养殖场开始修路,原来一米七八宽的马车道,要加宽到3.2米,路加宽了,就要占人家的地,得付赔偿款,一下子掏出去3万多元,一条1.8公里的毛路,用了16万元!王约古那个心疼啊!转眼到了2016年,3月份开始修圈舍,合作社社员全体出动,男劳力,一天100元工钱,女劳力,一天80元,砌砖师傅,一天150元。为了省钱,建筑材料都是王约古去买,没钱了,只好赊账。到6月圈舍盖起来,赊了47万元的账。这期间,还到甘洛县去买了169只绵羊,10.4万元,分两次给的,租了3个车运回来。5月,水肥草美,植被茂密,羊子可以放出去了。

  到这年10月,羊子开始出栏,第一次卖了100多头,收入24万元。王约古做主,拿出4万元来给社员们分红。20万元用于还账,引进新品种。社员们第一次拿到红彤彤的票子,乐得合不拢嘴。这时,当地出现了羊瘟,有的羊子开始拉稀,有的患上腐蹄病,有的养殖户的羊一下子死掉好几十只,合作社的羊子却一只没死。合作社的成员一下子由12户增加至108户。3个村子,有63个贫困户家庭加入,为了让这63户贫困户尽快脱贫,王约古安排他们一户一个劳动力到基地就业,每个月发放工资。到2017年底,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6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随着越西县对农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借畜还畜”、5000亩设施农业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县里对合作社退牧还草、基础建设等各项扶持资金达到100余万元。这样大力度的扶持,是王约古没有想到的。养殖基地已经扩展成为拥有2000平方米的牛圈、1200平方米的羊圈、1000余亩的种养殖基地,一条水泥路通上了山,饲料加工房也建起来了,牛羊粪便处理棚、饲料堆积场都已完善。

  王约古抽出时间,去银川见女朋友。女朋友第一眼见他,眼眶就红了。王约古又黑又瘦,比原来瘦了整整一圈。

  王约古没想到的是,女朋友家境十分殷实,住了一栋三层楼,楼下是七八个门面,楼上都是住房,还有路虎、宝马和奥迪好几辆豪车。原来,女朋友父亲是搞建筑工程的。

  女朋友父亲很开明,问过王约古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听了他的志向,很是赞许:“要是你想到这边来发展,没问题;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我也支持。资金有困难,你跟我说。你们结了婚,我给你们在西昌买一套住房,你们今后可以在西昌城里生活。”

  未来岳父很满意,女朋友就跟着王约古来了一趟越西。两人约定,当年,也就是2017年10月结婚。

  10月7日,王约古和父母一行赶到银川,岳父举办了盛大的婚宴。然后,他们回到越西,女朋友的父母亲戚一行,来了13个人。婚宴上,女朋友的母亲和姨妈脸色变了,她们对王约古说:“酒是吃了,证先不忙扯吧!我们想,你最好还是过去,日子过得好一些,到那边去扯证。我们有个很大的砖厂,一年有100多万元的纯利润,让你俩管。”

  2018年,王约古还是经常去银川看望女朋友,只是,每次见面,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选择凉山还是选择银川。两个人都不肯让步,感情明显地变淡了。2019年五一,王约古去银川,女朋友转达了她母亲的意思:“要是你要待在凉山,没法过到一起去了,只好分开!”

  王约古很痛苦,也很无奈,他理解女朋友的处境,可是,谁理解他呢?他一个堂堂男子汉,放弃自己的事业,去花人家的钱,算个什么?而且,大凉山这边,那么多乡亲把脱贫致富的希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能撒手不管吗?

  紧靠越西的美姑县,利用黑山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2014—2018年,全县共完成135个贫困村退出,11409户54461名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贫困发生率从38.1%降至17.65%,美姑黑山羊功不可没。

  据美姑彝族经典文献《孜孜尼渣》记载,2000多年前,美姑彝族人民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的仪式中所使用的动物“痴布树尼”,就是指黑色公山羊。20世纪90年代初,美姑县畜牧局的工作人员在以县境内巴普镇俄普村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发现一种高繁山羊类群,因生长放牧都在山区,他们当时定名为“美姑山羊”,并进行了跟踪调研和保护。研究表明,“美姑山羊”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美姑县巴普镇俄普村一带住地彝族农民,把引进的九尔子羊、马羊与本地传统山羊混养后,发生杂交,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一种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当地牧羊人的自发选育而逐渐衍生形成。这种山羊类群耐粗饲,生产性能高于本地山羊,特别是繁殖率高,一头两至三个月的母黑山羊就可以繁殖了,一年能产两胎,少则两三只,最多能产五六只。在中国,这样的高繁殖山羊品种很是罕见,而且它的肉质鲜嫩,无腥味膻味,十分可口。

  县畜牧局的科技人员发现这种山羊是一种优质山羊后,在90年代就开始了广泛宣传,深入技术攻关。四川省畜牧局于1998年、2000年先后下达了《美姑山羊选育与开发利用》《美姑山羊的选育与推广》的项目政策,并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初步掌握了美姑山羊的基本种质特性,获得了大量准确的技术生产养殖资料,对美姑黑山羊进行了这样的定性描述:美姑山羊,具有多胎、多羔、早熟、生长发育快、体大、耐粗饲、抗病力强、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膻味小等优点。经长期自然选择和科技选育,“美姑山羊”逐渐形成品牌。

  美姑黑山羊以黑色和黑白花色为主,毛色泽光亮,毛短。羊角为偏角,向后方成外八字形,再向两侧扭转,像一种艺术造型。公、母羊均有毛髯,长短不一。头部中等大,两耳短侧立,四肢粗壮,蹄质结实,蹄冠黑色。这种山羊适应范围广,性情温顺,适宜圈养,抗病能力强,饲养效益高。也就是说,它具有低投入、高品质、高产出、高效益“一低三高”优势。宰杀后,美姑黑山羊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颜色鲜艳、光泽润滑、水嫩多汁、红色均匀,用手触摸湿润不黏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胴体表面被覆一层薄薄的白色、均匀的脂肪分布,除轻微的膻味外,无其他异味。煮沸后的羊肉汤澄清透明,羊脂团浮聚于汤表面,香气四溢,风味十足,具有鲜、香、浓等特色,品尝过美姑山羊汤锅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

  据成都相关部门检测数据显示,美姑黑山羊肉品质好,营养丰富,水分含量74.73%,肌肉中粗蛋白含量达22.3%,粗脂肪含量达3.72%,灰分含量达0.97%。胆固醇含量41.7毫克/100克,明显低于84.62%的其他山羊肉。还富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22.1%,比其他品种山羊高。

  美姑山羊因为具有以上明显优势和特点,深受当地养殖农户喜爱,2009年被审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2010年3月,农业部批准对美姑山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当地农牧民对饲养美姑黑山羊更是信心满怀。

  经美姑县政府、县畜牧局科技人员20多年有计划的选育和推广,美姑山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范围已从当初的巴普镇扩大到海拔700米到2800米之间的农作乡、巴古乡、佐戈依达乡、依洛拉达乡、牛牛坝乡等全县36个乡(镇)136个村。在美姑境内海拔700米到2800米之间的不同地方饲养,美姑山羊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高繁性能的遗传稳定性。

  开展“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美姑山羊产业被美姑县委县政府确定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主导特色产业,同时也被列入了凉山州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乌蒙山区域扶贫开发规划。为大力推进美姑县特色产业扶贫,充分发挥美姑山羊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体系,美姑县委县政府先后印发《“美姑山羊”产业“双百万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美姑县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年)》《中共美姑县委美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美姑山羊”产业的22条意见》等文件,专门成立美姑山羊产业发展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曲比拉坡任产业办主任,县农牧局相关技术骨干为成员,组织引导美姑山羊产业发展。

  如何让美姑县的贫困户也能养得起黑山羊?陈忠义到美姑县考察脱贫时提出建议,要大力推广“借羊还羊”,帮扶干部要搞好监管和服务。这与美姑县脱贫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美姑县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购买基础母羊,投放给有饲养条件的贫困农户。黑山羊母羊一般一年产两胎,一胎少则两三只,多则五六只。饲养一年后,一只母羊一般都能给贫困户带去六七只小羊,再按照“借一还一”的比例,偿还40斤以上的后代母羊给县农牧局。县畜牧局再借羊给其他贫困户。

  “借羊还羊”,在美姑县形成滚雪球式发展模式。这是美姑县独创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脱贫攻坚模式。

  由于畜牧局的母羊有限,不能一下子满足更多的贫困户的养殖,对于贫困户自己购买母羊养殖,也定了给予补助的措施。

  拉木阿觉乡罗布采嘎村于2015年11月,率先启动“借羊还羊”产业发展模式。全村382户农户中,原来只有不到一半人家养殖黑山羊,“借羊还羊”一启动,90%以上的农户都养殖美姑山羊,所有的贫困户都养上了黑山羊。

  贫困户石一觉吉领到3只基础母羊。领回家中后,当成宝贝喂养。第二年,3只母羊产羔羊18只,养活了16只,归还3只给畜牧局,出售5只,存栏11只,实现收入5600元。2017年,石一觉吉依托“借羊还羊”,全家脱贫。

  美姑县畜牧局还投资在罗布采嘎村村支书石一石者家建了一个种公羊选育基地,具体运行由他自己操作。种公羊是一胎多羔的关键,美姑县非常重视种公羊的选育。县畜牧局通过对养殖户的考察,在全县养殖户中建了8个种公羊选育场。种公羊的养殖,按畜牧局提出的标准,养殖户按照20元1斤买回饲养,长到50斤以上,县畜牧局按1斤30元的价格回收。

  对种公羊的繁育和养殖,县上是有计划的,按20只能繁基础母羊配备1只种公羊的标准卖给农民养。但对于专业养种公羊的农民,给别人家母羊配种,是要收费的,每次50元。

  2018年,石一石者家的种公羊选育场销售了110只良种公羊,卖了20万元。他说:“除去买羊、人工、饲料等成本,大约有7万元的收益。”

  分管农业的拉木阿觉乡副乡长阿侯阿林介绍:“2015年10月县政府借给罗布采嘎村919只羊,去年1月全部还完,现在又投放到了马堵村,就这样依次投放下去,将带动更多的村发展。”

  阿侯阿林认为,变送为借,好处多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们没有本钱买羊进行发展的难题,可规模进行帮扶、可持续发展,同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在借与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效益,效益全归农民,也会带给农民一些成就感和致富信心,让他们更有热情去发展。

  把羊子借给村民后,政府并没有全部撒手,还进行跟踪监管。因为刚开始,借出去的羊,还不到过年,就被有的村民宰了吃肉,而无力还羊。还有的因为没养过羊,把羊养死了。于是,政府迅速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先进的饲养技术,改变过去粗放的饲养方式。

  美姑县通过“借羊还羊”这一举措,成效惊人。罗布采嘎村全村340户1476人,羊存栏数达到1400多只,另外出栏销售了1200多只,收入120万元。村里还培育了8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3户。

  2016年,美姑县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在全县投放能繁基础母羊30057只和种公羊910只,帮助17个贫困村2063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建成美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71个,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雏形。

  美姑山羊的存栏数在2016年猛地上升到27万只。2017年对38个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增加投放能繁基础母羊7372只,2018年又向43个贫困村4291户建卡贫困户投放美姑山羊8582只。

  目前,美姑县黑山羊产业发展充满蓬勃生机。全县共培育年饲养美姑山羊7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05户,其中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3户。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70个和45个养殖家庭农场,带动和辐射全县2万多户基础养殖户增产增收,户均增收960元。其中贫困户8615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

  唯一制约黑山羊走出去的因素就是交通不畅。不过,好在美姑到西昌的双向2车道柏油路已于2017年通车,车程只需3小时。乐山至西昌高速2022年通车后,成都经马边到美姑,仅需3小时。此外,美姑将打通到峨边的隧道,使大凉山腹心地区切实融入成乐经济圈,美姑黑山羊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016年8月18日,什邡市召开芦山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人物表彰大会。不出意料,时任中共什邡市委副秘书长的刘灿又一次在受到表彰的行列之中。刘灿是教师出身,后来到检察院、反贪局工作。2008年3月,调任什邡市卫生局局长。当时人们很不理解,怎么会把一个跟卫生系统毫不相干的人调到卫生局当一把手呢?两个月后,5·12大地震发生,什邡是四川10个极重灾区之一,离震中映秀只有16公里,3个乡镇夷为平地,死亡人数过万。这个外行卫生局长动员起能够动员的所有力量,安置转移伤员;接着打响了震后防疫的人民战争,8000多人上阵消毒灭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也正因为他有这个经历,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他紧急受命,率队前往救灾,又打了一个漂亮的遭遇战。

  市委书记说:“你不去凉山什么人去?你刘灿,一个火,加一个山,火山,跟凉山正好互补!”

  书记告诉他一个背景:2016年8月初,时任省委书记王东明到凉山调研,提出省内各地市要对口帮扶凉山,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市委书记给他交了个底:“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钱嘛,是什邡一般性公共预算的0.3%,也就是一年500万元左右。”

  市委书记说:“500万元,确实是杯水车薪,但是,用到具体项目上,可以起到撬动的作用、示范的作用。”

  8月21日,他跟着市委书记到了成都,这时,什邡的受援地也确定了,凉山州喜德县,大凉山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喜德县的县长也来了,他们两家算是接上了头。

  喜德县的精准扶贫,在土地流转上,把握了一个“度”:为村民留住土地。他们不像一些地方,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别人,让农户拿着每亩几百元的流转费过日子。喜德县制定了“引领式发展”的策略,在全县每一个乡村,建一个产业示范园区,规定流转土地最多不超过300亩,引进公司,打造精品产业园,让农民看到土地的希望,调动他们种地的热情,并带动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曾经,一个乡引进一家大公司,要流转1000亩土地,乡长高兴地把这个消息电话告诉县长,被县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县领导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即使他们现在外出务工,终归是要回来的。农民的最终依靠,还是土地。

  9月,刘灿领着一帮人来到喜德县光明镇新联村,他和两个年轻人住进村党支部书记高云的父母家。刘灿是1962年生人,岁数比较大,本来睡眠不好,加上看到村子里近乎于原始的耕作方式,群众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他硬是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找一个什么样的突破口呢?

  这时,高云回来看父母了。高云原本在县里做家电批发零售生意,干得还不错。只是见不得家乡父老受穷,2013年回到村里,当了党支部书记,2016年,他咬咬牙,流转了100亩土地,准备搞农业。但是,到底怎样才能帮助群众脱贫呢?他也很是伤脑筋。

  这时见到刘灿,他俩算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一宿一宿地谈啊,最终决定,搞一个起引领作用、起示范作用的农业产业园。由高云负责申请贷款、流转土地,动员群众入股。高云也是拼了,他申请了300万元贷款,其中100万元是产业发展贷款,200万元是商业贷款,每个月要还本付息,他把自己的住房、超市的门市都抵押出去了。好在他们获得了300万元的凉山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资助,用于村子道路硬化、亮化、垃圾处理以及群众活动场所的建设;随后又在35个村子的竞争中胜出,获得1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

  刘灿负责组织人搞规划,搞道路、水渠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检测、改良等等。两人还商量,要把农民夜校扎扎实实地办起来,产业园可以作为农民夜校的实训基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刘灿想,这还不够,还是要让村里的干部和群众开开眼界,看看现代农业是什么样子的。去哪儿呢?自然是山东寿光,大名鼎鼎的中国蔬菜之乡。

  这次,是刘灿亲自带队。到了寿光,他们一行人看得目瞪口呆:一株西红柿,像一棵树一样,占地20多平方米,一年可以结1500斤西红柿;还有辣椒,长在树上的,足有一米五六高,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两年一轮,不种辣椒了可以种甜瓜,那瓜甜得像蜜一样。

  更让他们叹为观止的是人家的种植方式:塑料大棚里,灌溉、施肥、通风,打开一个开关就可以,1亩地,一年最少能产1万多斤辣椒,最少两元多一斤,这就是两万多元,寿光的农民是开着豪车去上班的。谁说田里挖不出金娃娃啊,蔬菜也是大有种头的。

  回到喜德,刘灿和高云就不用说了,几个贫困户代表也是干劲十足。县里镇上也非常支持。他们贷了款,投入产业园建设。刘灿带来的人里面,就有住建系统的、水务系统的、农业系统的,他们分了工,测量测绘土地,布局水渠灌溉,检测分析土壤、水质;专门从什邡安达龙森化肥厂进了一批有机化肥,自然是最低价,厂里还派来了技术员。喜德的土地是冲积扇区,没有什么污染,非常好,但是缺钾、缺腐殖质,施用高效能的有机肥就能改善……

  新联村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后,选择了8个辣椒品种进行种植,从2016年10月开始收获,一直收到第二年10月。此外,产业园还捆绑了喜德县10个极度贫困村,这也是什邡对口帮扶的贫困村,置换了140亩飞地,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户每年可以分红1000元。2017年9月,凉山州召开脱贫攻坚现场会,新联村产业园成为重要参观点,州委书记林书成看得非常认真。临走,他对刘灿说:“什邡的同志干得好,给我们带来了好的理念、好的方法、好的作风。谢谢你们!”

  2019年6月,这个产业园又成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发展产业现场会的参观点。四川省省长尹力两次来到产业园,再三强调,农业要走品质路线,要打响大凉山的品牌。

  接着,刘灿又协助喜德在不同海拔的地区建起320亩地的4个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点,其中有大棚区,有露地试种区,有林下套种区;栽种的辣椒品种从8个,发展到第二年的13个、第三年的21个,都是适应性、抗病性强,能够丰产丰收,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

  辣椒产量多了,刘灿他们又联系了什邡的四川天府豆瓣厂,还有为统一方便面做料包的厂家,县长亲自和他们签订合同,实现保底收购。

  种辣椒的同时,间种香瓜博洋8号、博洋9号和羊角蜜,这是三种表皮绿色的甜瓜,糖分很高,极是可口。

  市委书记在交接大会上说:“其他人都可以走,指挥长刘灿不能走!”他转向刘灿说:“你要走,就只能是我留下来了。”刘灿说:“那哪儿行!”书记说:“喜德所需,什邡所能!人家都不放你,我怎么让你回去啊!”

  其实,刘灿心里也是不想走的,喜德,喜德,又有喜,又有德!高云作为他的顾问,帮助他学习了许多喜德特有的彝族文化。什邡市委、市政府给他们指挥部布置了105项援建任务,他也还有好多好多想法,他要一个一个去实现……

  什邡在喜德县建成的“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邡达核桃产业示范园”和“邡达肉兔繁育养殖示范场”,以及协助建成的“邡达观光农业示范公园”“蔬菜订单农业产业示范园”,以及“邡达高山生态食用菌种植基地”等产业示范园区,正引领着所在乡村农民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为喜德县摘帽奔康发挥着强力助推功效。

  “等到一开春,700多亩流转的土地都种上青花椒,到时候数着日子就能过上小康!”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李勇盘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头价,彝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不再是梦。

  700亩只是“小目标”,按照长远规划,贫困发生率曾达40%左右的彝海村将在近年内通过土地整理、引入农业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建立起5000亩规模的花椒产业园,同时挖掘“彝海结盟”红色旅游资源,在全村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让一、三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不仅是彝海镇。严冬时节,走进凉山深处,处处都下足绣花式的精准之功,遍地都升腾着火热的发展激情,仿佛冰雪覆盖下的索玛花,曾经贫瘠的凉山即将迎来小康梦的绽放。

  搬进彝家新寨,地处大山深处的德昌县麻栗镇大象坪村村貌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乡村广场,整齐划一的新居房屋,让村民胡栗拉无限感慨:“没想到能住上这种好房子,每年还能收入将近两万元,这都是党的恩情!”

  时间回到3年前。麻栗镇和大象坪村的干部立足当地交通不便的情况,进村入户摸排第一手资料,然而村民散居在群山之间,“脚底板都磨破,挨家挨户征求搬迁意见”。大象坪村邱富斌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因为现在通信方便,光是开个村民大会,当时骑摩托车到家家户户通知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为在脱贫攻坚中建立完善资料数据,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凉山各地落实驻村帮扶,建立完善一村一名县级领导、一村一个或几个责任部门、一村一支驻村工作队、一村一名“”、一村一名农技员工作机制,确保包村包户全覆盖。广大脱贫一线干部进村入户做调研、访民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一到村里就觉得很急迫,巴不得一晚上就把全村的门挨个敲个遍。”最近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派往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特木里村担任村的田勇,一到村里就着手建立村民档案和贫困户资料。“就算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也要尽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示,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一片空白,他初步打算从医学健康教育、打造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来降低村民的医疗成本,同时通过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最少两天下一次村,多的时候一天要跑三四趟。”冕宁县彝海镇党委书记王栋表示。当了多年的村镇干部,他虽然是汉族,但彝语已经非常流利。“每次到村里都是白衬衫进村,泥衬衫离开。”王栋告诉我们,村民们经常开玩笑:“王书记,我们现在有了好习惯,每天身上都整洁干净,你咋总是灰头土脸的?”

  为督促一线干部俯下身子、甩开步子,凉山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行“重奖和重惩并行”,不仅从中遴选出大量优秀典型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同时成立督查组加强对扶贫攻坚工作的管理、协调和监督,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和督查问责追究制度。“现在的干部了不起,比我们还熟悉村里情况。”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阿无子拉说。

  雪停了,起伏的山峦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花椒树苗正跃跃生长,翠绿的枝丫,就像村里人探取春光和幸福的手指。这里是位于二半山的德昌县铁炉乡菠萝村,如今,1200亩青花椒每亩产值8000元,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李日补正忙着在立春后给花椒苗松土,他说:“没有镇村干部的热心肠,就没有我家这10多亩花椒地。”李日补和村里其他69个贫困户脱贫摘帽,如今青花椒正在形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给村民满满希望。

  走进喜德县冕山镇洛发村精准扶贫养殖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村民罗阿莫期待的笑容挂在脸上:“听说这个养殖场规模大得很,建好后我们一家人都可以到里面打工,学技术挣钱。”

  喜德县曾经受落后的养殖模式的制约,养殖业发展缓慢。县里引入农业公司新建精准扶贫养殖基地,不仅有助于广大农户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还覆盖全县70%的贫困户,助力脱贫攻坚。养殖场、大棚蔬菜……今天的喜德县犹如巨大的试验田,处处涌动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热潮。

  离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不远,63岁的阿索伍甲正在烤土豆售卖给游客。“家里5个小孩都工作了,家里种的土豆也有食品厂来收购,光是卖给外县粮油企业的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老人告诉我们。凉山的食品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务工,还消化了大量的当地土特农产品,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换成钱。

  “上面给政策,基层找思路,不懂就学,总有致富门道。”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村支书马强告诉我们。1935年,小叶丹与在离村里不远的彝海结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为了将这一段红色历史转化为旅游资源,冕宁与一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拟投入3亿元开发彝海红色旅游项目,其中,用于建设结盟新寨的投资就达800万元。村里通过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旅游产业培训。如今的彝海村面貌焕然一新,来到红色展馆旅游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光是这套德国进口的生产线多万元。”走进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的山泉水厂,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让人耳目一新——每分钟装瓶量超过2000瓶的水厂,背靠高山雪峰,就地转化水资源,成为小山村的一张产业名片。村支书巴久尔铁说,这家水厂是当地回乡村民担任村干部后开办起来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带动,领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走进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近500亩梨树显得枝叶茂密。“路通了,不愁果子卖不出去。”贫困户阿木子牛告诉我们。村干部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大家都说,种烤烟,种果树,总有一样能致富。”阿木子牛说,钱包鼓了,村民消费的实力也强了,汽车、摩托车、家电、电脑……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现代。

  不等不靠,牵手实干,脱贫路上谁也不落下。凉山州会东县松坪镇老旺山村距离县城105公里,全村仅有134户人家。就在两年前,它是会东县曾经脱贫攻坚的重点村之一。由于山高路远、地势复杂,以及滞后的基础建设、单一的产业结构,全村收入普遍偏低,生活条件艰苦。如今,全村花椒、烤烟和桑蚕产业渐渐兴旺,村民们脱贫劲头十足。“要政策有政策,要帮扶有帮扶,还不加油干,难道让人笑话?”村民李加国每到农民夜校开课时,便早早到场听农技员讲课。精准扶贫以来,乡镇不仅每年给予村里3000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并且多次派出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指导发展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思维打开了李加国脱贫道路的思路,他陆续栽种了400株核桃、4亩石榴,去年仅核桃销售便收入4000多元。“再过三五年,我家也能买车了。”李加国憧憬着。

  一路走,一路看。虽然大雪漫天,却盖不住凉山脱贫的热情和信心。待到索玛花开,大凉山,这块地处四川西南边陲的热土必将是另一番生动的景象。

  去德昌县巴洞镇前进村供港果蔬基地参观,燃油车是进不去的,因为有尾气污染。另外,基地还有许多规定,如不能在园区内抽烟,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丢垃圾,等等。

  告诉你吧,那些白色大棚里全是自日本引进的香印青提,2018年3月才栽下,6月就挂果,9月开始采摘。卖到香港终端市场价每斤可达360元,大的一串可以卖到1000元。

  在世人的眼里,只要一提起凉山州,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大山”“刀耕火种”“偏远”“贫穷”“落后”等词语。毋庸置疑,这是凉山州过去呈现给世人最真实的一面。但是,大家也忽略了大凉山真实的另一面,就是正因为它的贫穷、落后、偏远,才远离了现代工业的污染,以“最后一片净土”的原生态形式保存了下来。

  因而,四川省唯一供港果蔬基地最终才选择落户凉山州德昌县巴洞镇前进村。德昌县地处安宁河谷地带,横断山区康藏高原东缘,地形复杂多样。螺髻山和牦牛山东西对峙,中间挟持一大片沃土,是川内除成都平原外的第二大平原。这里的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049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着果蔬生长的最佳气候环境。

  2017年10月底,一个由新西兰、台湾、香港、澳大利亚等地有机农业专家组成的考察队来到这里,对照有机农业选址标准,再三检测了巴洞镇前进村的空气、水和土壤的安全标准。

  考察队是来为供港果蔬基地选址的。这个供港果蔬基地,是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首家有机农业基地,主要面向港澳及国内高端市场。按照供港澳标准、香港信誉农场标准和香港有机认证中心标准,优质生态环境是项目选址的先决条件。

  新西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有机农业专家组成的考察队,是由凉山州品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邀请过来的。

  薛品翰是公司的老总,他从2010年就来到德昌县做土地综合整治,对德昌的土壤情况摸得很透,一直希望能在攀西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公司因长期与土壤打交道,知道在这片古老而干净的土地上,能种出有机蔬果。公司便选定现代农业项目的“有机农业”作为发展方向,依靠尖端科技,去开启现代农业之门。

  德昌县为了让农牧民脱贫增收,在经历了规模化发展烤烟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提升之后,种植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带动农业发展再上台阶,构建一个“全产业链、纯绿色化、多功能、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着力解决的新命题。但是,县委主管领导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改革,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在“精准扶贫”是发展第一要务的当前,仅靠自身力量显然严重不足。于是,德昌县决定寻找合作伙伴,以招大引强的方式寻找强援。

  品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便成为德昌县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他们与香港渔农科技促进会、香港有机认证中心、香港环保科技联盟、宏辉果蔬股份、丰鲜季语集团、新加坡膳盟食品有限公司有着长期的合作。这些都是研究开发认证高端农产品的机构。

  2017年10月,薛品翰带着一队不同语言的专家组准备登机去贵州考察供港果蔬基地项目。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德昌县一主要领导打来电话,邀请他们先考察德昌。

  原来,品新公司的“供港果蔬基地”项目选址正在犹豫不决中。负责选址的专家把基地放在了凉山和贵州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生态都十分良好。公司决定先组织选址专家组去贵州考察。这个消息被一直关注此项目进展的德昌县主要领导知道了,立马亲自致电公司负责人薛品翰,表达了合作意愿,并真诚地发出考察邀请。

  薛品翰接了电话后,想到自己的公司在德昌县做了几年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当地老百姓和政府部门都有了深厚感情,同时也被德昌县政府的诚意感动。他们把已经买好的飞往贵州的机票改签到西昌。

  专家们被德昌县的优质生态及合作诚意所打动,很快做出了在巴洞镇投资实施项目一期工程的决定。

  项目的落实,让德昌县委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以此助推精准扶贫方面,早已做了大量考察论证和科学布局,与品新公司的发展理念基本一致。双方很快在项目合作上达成了一致,在明确了一些操作层面的细节后,立刻就签约着手实施。整个征地工作,到280户农户、470亩土地的流转,只用了一周时间,可以说是雷厉风行。

  当地村民听说自己的村子将成为港澳地区果蔬专供基地,都很兴奋也很意外。他们祖祖辈辈都种水稻、小麦、苞谷、烤烟,这些传统农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多,因而,他们曾一度很羡慕周边那些产矿和建有工厂的地方。没想到,这远离机器轰鸣的原生态村落,居然因为自然环境没遭破坏而成了一块“宝地”,让那些外国专家竖着大拇指一个劲儿夸赞。

  合同签订,项目落实,德昌县正式拉开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序幕。但是,空气好、水质好、土质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种植出有机果蔬,还得对土地进行修复。

  2017年11月15日,又有一组专家住进前进村,开始指导作业队对土地进行修复,实施各种微量元素的补充。好奇的村民们结对前去围观,见作业队对他们耕种了一年又一年的土地进行1.5米的深翻,都惊讶得目瞪口呆。更让他们惊讶的是,经过这样的综合整治,每亩地还要投入5800元的资金,与他们种粮食相比,1亩地10年的纯收入也就这么多。现在等于一下子就把他们10年的收入都投入泥巴里去了,投资公司收得回来吗?难道他们要用来种鸦片?

  村民们胡乱地猜测着,满脸迷茫。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他们的地成宝贝了,期待着看他们到底能够种出什么稀奇宝贝来。

  村民们还看见,那些田地间,修起了排管水渠,还用红砖砌筑,用水泥砂浆抹得比他们家的房屋还平整光滑。这个他们都懂,种庄稼排灌方便。还修了数条平平整整的水泥道,听管事人说,叫作生产观光便道。今后去这些田地劳作,难道还开车去?

  一个一个的疑问,纠缠着前进村人的心。他们不自觉地关心起产业基地每天的变化。

  很快地,村民们看见,那些花大价钱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整治了一遍的土地,犹如理了发、修过面的人一样,容光焕发地呈现在前进村的村民眼前,还支起了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像是给那些田盖的一座座房屋。

  一天,村主任陈兴富在高音喇叭上播放了一则基地招聘启事:按照镇政府与品新农业公司签订的协议,用工将优先聘请征地农民及巴洞镇的村民,基本工资是每人每天80元至100元,欢迎村民们到村合作社踊跃报名。

  能在家门口靠给土地打工挣到这么高的工资,这则招聘消息有如一枚炸弹,在前进村炸开了。

  一天不到,第一批基地用工人员就招够了。第二天,村民们又听到村主任陈兴富在高音喇叭上通知:所有招聘务工农民到新品农民夜校培训基地参加岗前培训。

  “种地还要岗前培训?这又在闹什么幺蛾子?”年轻村民王刚听到通知时说。当时,他与村里的几个村民正在基地转悠,看那些技师架大棚,其他几个年轻人也觉得可笑。他们作为一直在土里刨生活的农民,种个什么水果蔬菜,不就是育苗、移栽、浇灌、施肥、收获吗?太轻车熟路了,有什么好培训的。但是,他们还是准时地到达培训地点,这是公司投资100余万元修建的大棚夜校,是用来专门培训各种新型农民的基地。

  第一次来授课的是个外国专家。刚开始,王刚还不以为然,其他村民也一样。认为这些戴眼镜的所谓老师,无非就是多读了几本书,根本没种过地。若论种地,来向他们学习还差不多。很快地,他们被专家们讲述的内容和视频上的现代农业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农药不施化肥,还能种出那么好的产品,知道了真正营养健康的农产品,是在优质生态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还知道了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卖出的天价他们做梦也没有梦到。

  55岁的村民毛泽芳本来是村里的种地能手,靠精耕细作让一家人过着比村里一般人家富足的日子,通过夜校培训后逢人便说:“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才晓得为啥自己挣不了大钱。唉,以前都白忙活了。”

  2018年3月,基地正式开始栽种葡萄苗。听说这是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品种,今年栽下,今年就能采摘。这是真的吗?王刚、毛泽芳、徐开芳等第一批被招聘培训后的新型农民来到基地,他们无不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那一株株一尺多高的枯藤一样的葡萄种苗。

  花过大价钱整治过的土地,其实与这帮民工之前种植的土地也没有多大区别,野草照样在田边生长,新开的灌溉水渠里面,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清幽幽地流淌着,黑色的小蝌蚪拖着小尾巴舒畅地游来游去。

  园区内的规定,让初来的农民工们有些接受不了:园内不准吸烟,禁止乱扔垃圾,禁止大声喧哗,进出园区只能步行,或坐环保的电瓶车……

  在夜校培训,上了那么久的理论课,对基地的严格要求,大家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到真正干起来才发现,他们还是想得太简单了,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就说葡萄苗吧。大家下到地里,扬起锄头就要挖窝,像以前栽烤烟一样,刚开始劳作,就被基地负责人叫停,被当作从未做过农活的人。50个民工分成5组,派来5位专家,每个专家带领10人,先由专家做示范讲解:挖窝的深度、如何放苗入窝、回填土的密实度……

  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当了多年的农民,这时才觉得自己真的不会种地了。在专家的严格监督下,每个人先试栽一株,不合格的,专家又手把手教,直到每一个环节都达标,才能开始劳作。当然了,大家的劳作都是在5名专家鹰一般的目光监视下进行,比学生参加升学考试还严格。

  整整一中午时间,就这样晃晃悠悠地在学栽种葡萄树苗的过程中溜跑了。大家看到自己栽的那几株葡萄苗,感到很羞愧,觉得对不起公司,更对不起这半天工钱。基地负责人却还在对他们说:“慢点,慢点,苗子是从日本引进的,金贵,争取栽一株,合格一株。”

  王刚后来对人说:“说实话,我从没见过要求这么严格的农活,每一步都不能错。我们累,但是那些农技专家更累。因为我们最多时有300人在基地打工,专家们每天都要不停讲不停示范,嗓子都说哑了。”

  面对如此严格甚至苛刻的工作要求,一些老农民肯定有些不服气,有的还在现场跟技术专家争论。后来,下班休息,大家同专家们一起走到一些庄稼地,专家们随手指着一种农作物,就会根据颜色、状态,说出这株农作物生长正常不正常,存在着啥病虫害的问题,又说出预防、医治的办法,还告诉大家怎样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渐渐地,这批新员工觉得这些专家的指导有理有据,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耕种方式不科学。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家对这些专家是越来越佩服,最后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村民们的思路彻底得到了改观,从最初的怀疑到信任再到佩服,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有机果蔬”,切身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

  但是,村民们还是不太相信专家的话:“你们不要小看这葡萄,现在是阳春3月,我们种下,6月份就会挂果,9月份就可以采摘,每斤可以卖到300多元,大的一串就可以卖到1000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大家都把自己当作公司的准员工了。说归说,还是绝对服从安排,认真地拔草。

  员工们还发现,葡萄基地不仅不用除草剂,农药、化肥也不用,那些农技专家还每天都到大棚里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像照顾自家的小孩一样上心,还经常对灌溉水渠的水进行检测。

  正是夏天,天上太阳晒人,也许那技术员也真的口渴了,捧起沟渠里的水就喝。务工的员工信了。其实,那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

  一晃就6月了,葡萄架上真的长出了一挂一挂的小葡萄,青青的,像一串串小翡翠,很是可爱。

  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葡萄结果了,满心的成就感。可是,面对这么可爱的小葡萄,农技专家却要大家进行疏果。

  “咋还不动手干活?唉,看来,还得给你们洗脑,把传统农业的余孽全部赶跑。”技术专家说,“有机农业和高端农业的生产要求,为了确保每一颗葡萄都大小均匀、果肉饱满,所以才要进行疏果。疏果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疏掉的果子数量也远远大于传统农业。大家都接受过疏果专项培训,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运用,严格按照疏果要求进行操作,关键是要下得狠手。”

  中午要下班的时候,技术员来到大棚检查,发现很多员工的操作都不达标,保留得太多,问员工:“怎么回事?”

  员工说:“我们想着,这些果子长得那么好,疏掉太可惜,不如就留着,还能多收获些。”

  员工的好意,让农技专家哭笑不得,只得耐下心“谆谆教诲”:“有机农业对安全健康、外形色泽、气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是全方位的高标准。我们不是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不舍得疏果,怎么能卖到360元一斤的市场顶级价……”

  员工们终于完全明白了疏果的重要性,明白了环境是资源、技术是财富、品质决定价值。

  转眼间就到了9月,这是大地丰收的时节。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呵护,供港果蔬基地第一批香印青提也成熟了。

  这是基地员工期盼的时节,他们已然爱公司如家了,担心公司投入那么大,又那么巴心巴肝地经管,他们辛苦不说,那些农技专家白天夜里都在大棚里转悠,比他们更辛苦,付出那么多,这葡萄到底能卖多少钱一斤?

  基地负责人给了肯定的回答:果园收购价每斤最低也会在60元以上。在终端市场的售价,香港那边现在大约是每斤360元。如果品质达到最高,例如果肉内出现糖分结晶,亩产最高可达70万元……

  员工们震惊了:以前在这片土地上种庄稼,一亩利润就几百元,后来分种大棚蔬菜,都说赚钱,一亩也就四五千元。看看现在,这一亩地的收入……

  这个消息一传开,周边乡镇的许多农民慕名而来参观。基地当然是不能随便进去,得保证环保生态,他们自己的交通工具都得停在外面,坐基地专门用来接待游客的观光电瓶车,在专人的陪同下才能进入园区。

  有外乡村民找到村主任陈兴富,询问能不能让他们也进入基地打工学习;也有外乡干部来找品新公司负责人,邀请公司去他们乡镇发展供港果蔬基地。一时间,“供港果蔬基地”成为德昌县的热门话题。

  凉山州品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禹泰德集团公司根据市场需要,新成立的一个分公司,集农业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作物种植、加工以及绿色生态农产品体验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有近30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大都是农大毕业,他们分别来自成都、重庆、武汉等全国各地,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懂技术的年轻人,看好公司走高端有机农业之路,看好现代农业的前景。自贡的李婷婷,川师大毕业后在自贡开了一家婚庆公司,收入本来不错,却放弃了自己公司,应聘到了品新公司。她认为,品新公司有着美好的愿景,更适合自己爱打拼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

  现在,品新公司与香港渔农科技促进会、香港有机认证中心、香港环保科技联盟、宏辉果蔬股份、丰鲜季语集团、新加坡膳盟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有机资源产业公司都是合作伙伴,就特色果蔬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国内国际市场的营销展开全面合作。

  供港果蔬基地建设也在按照计划有序扩建。供港蔬菜(小葱)基地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在2019年6月开始试种了30余亩;供港水果基地的水果(香印青提)于6月份开始陆续上市,至11月期间,香印青提每月有8000—10000斤产量销售至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内地北上广深的高端水果市场,目前已接30万美元香港市场订单,于8月开始供货,供货均价120港元/斤。

  品新公司在去德昌的高速公路出口处规划了80亩花园式综合示范园区,集仓储、加工、交易、展示、研发、体验和管理为一体,这一举措,会更有效地将果蔬产业园、果蔬示范种植基地和文旅康养产业结合起来,为德昌的旅游提供采购和体验的特色项目,打造一张新的德昌名片。

  2015年7月,凉山州准备向全州的贫困村派遣,以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为民办事的服务和治理水平。

  州政府秘书长征求办公室同志的意见,不料,报名的人很多。秘书长很高兴,也有点儿犯愁,最后他决定:让报名者依次上台,讲一讲自己的扶贫思路,讲一讲自己的长处短处,最后,由全体人员投票来决定最终人选。

  秘书科副科长罗雅宏有备而来,第一个上台发言:“我是彝族出身,会讲彝语,会写彝文,跟彝族老乡交流没问题。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现在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农村,对他们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非常了解。我们科对口农村农业,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扶贫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最后一点,我有一个狂妄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大凉山实际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其实,罗雅宏还有一条没有说,他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以“大凉山苦荞开发利用”项目为题,做过一个文案,代表四川农业大学参加全省大学生创业金点子大赛,还破天荒地为川农大拿到了一个银奖呢!

  这年10月,秘书长正式通知罗雅宏,批准他到凉山州昭觉县谷莫村担任驻村。

  到了村里,罗雅宏写了一幅标语:“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争创大小凉山脱贫攻坚示范村!”

  罗雅宏到谷莫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村子里孩子特别多。谷莫村在一条山沟里,在沟里走,到处都可以看见一群群的孩子出没,穿得破破烂烂,脸上脏兮兮的,一看就是没洗脸。

  罗雅宏转了一圈,提出建议:把村党支部活动室改建成幼儿园。大家没意见。说改就改。10月17日,幼儿园开学了,30多个孩子入园学习了。

  罗雅宏跟聘请的幼儿园老师商量,制定了一个课程表,从洗手洗脸,到唱歌跳舞,再到学习拼音讲普通话。

  回西昌的时候,他会买上一大包糖和小玩具,回到村里的时候去幼儿园发给孩子们。

  他还找了爱心人士和企业,募集了六七十万元的物资,主要是校服,给乡中心校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每人两套春秋校服,还在村里建立了助学金制度:

  这事儿做得很得人心。一时间,罗雅宏的威信暴涨,村民们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罗雅宏暗自苦笑,他不过起了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不,应该说,就在眼前。摆脱贫困,归根结底,还是要搞产业。

  这些年来,谷莫村不是没有搞过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投入、大力支持下,谷莫村养过扶贫猪、扶贫鸡,发放的猪崽鸡崽不少,养大的却不多;当地适合种花椒,种下去很快就会有收入,但是,发下去1万株花椒苗,能栽活1000棵就不错了。

  罗雅宏思来想去,还是要从简单的劳作开始。他首先相中了养蜂,这可是个甜蜜的事业。他请来州里蜂业协会的会长和专家,到谷莫村来考察。他们来一看,哎呀,谷莫村有山有水,植被非常好,非常适合养蜂。不需要壮劳力,从14岁的少年到70岁的老人,都可以养,每两个星期打扫一次蜂房就行了。一窝蜂一年能产5斤蜂蜜。

  他和村委会的干部商量,大家都觉得好,就买了110群蜜蜂,分给22个贫困户,一家5个蜂箱,可以养5群蜂。养得好的话,一年时间,一群蜂可以繁殖成两三群,收益就大了。

  他请专家给养蜂户们培训,乡亲们倒也听得津津有味。罗雅宏很高兴,县里领导来检查工作时,他信心满满地汇报说,一家一年最少要收上百斤蜂蜜。纯正的土蜂蜜价钱不低,百元钱一斤要卖的,这就多少钱啊,贫困户脱贫没问题!

  罗雅宏也不是那种光耍嘴皮子的,到贫困户家里的时候,也亲自动手,还被蜜蜂蜇过。可是,养了几个月,他发现,村子里也好,村子周围也好,没有出现那种蜜蜂成群结队嗡嗡飞的现象,反而发现了不少死蜂。

  他急了,连忙去请专家,专家来了也觉得奇怪,不合常理啊,这么好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空气又好,正是蜜蜂最喜欢的地方啊!

  他们从头到尾,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仔细检查,结果,令人哭笑不得:原来,每个蜂箱里都有一些隔板,为蜜蜂隔离出独立空间,让蜜蜂在上面筑巢产卵。蜂箱内部有专用卡槽,隔板插入取出十分方便。隔板要定期取出来清理,以保持蜂箱干净整洁,防止滋生巢虫,减少病虫害。为了保证运输中蜂箱安全,厂家在隔板上钉了起固定作用的钉子。专家们发现,蜂箱发到乡亲们家里快一年时间了,他们居然都没有把钉子拔掉,隔板自然也就从来没抽出过,更无法清理,蜜蜂怎么能不死呢?

  罗雅宏更是无比自责。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找出钉子背后的症结来。他放下的身份,一家家走,和乡亲们聊天。他开始发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站在扶贫者而不是贫困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太缺乏对他们的了解。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闭塞,加上自身的生活习惯,他们习惯了粗放的劳作方式,习惯了有肉吃的时候就吃坨坨肉,没肉吃的时候就吃玉米土豆,贫困而并不觉得苦,这种思维习惯才是摆脱贫困必须搬掉的拦路虎!只有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把脱贫变成他们自己的强烈愿望,而不是落实政府的要求去脱贫。

  他想,还是要从群众看得到的事情入手。掂量一番之后,他看中了养鸡,再具体点说,就是养阉鸡。所谓阉鸡,就是把公鸡的睾丸割掉,让公鸡长得更快一些,肉质更嫩一些。公鸡在阉割之前很富有攻击性,活动能力很强,往往把吃下去的饲料很快消耗掉,养鸡成本高居不下,而且肉质很差。谷莫村有养阉鸡的传统。罗雅宏也吃过阉割后的小公鸡,可能是它阉割后性情温和,不思不想,一心长肉,肉质十分鲜美,没有公鸡那种腥膻味。而且,性温而不燥,是酒桌上的上乘之品。

  他和村干部商量,这次发鸡苗,要改变无偿发放的模式,采取自愿报名。一只鸡苗20元钱,村里给5元钱现金补贴,再补助2元钱的鸡饲料,再配上6角钱的药品,一只鸡总共补助7.6元钱。阉鸡长大了,村委会负责按照市场价收购。贫困户拿不出钱来怎么办?可以赊账,等鸡卖出去之后还钱。

  乡亲们一听,要拿钱出来买鸡苗,立刻炸了窝,闹成一团——以往扶贫项目,什么时候叫老百姓自己出过钱啊!

  罗雅宏也不着急,等大伙儿嚷嚷累了,再笑眯眯地说:“我给你们算一笔账哦。一只鸡苗20元,扣除补助,实际上要出12.4元。一只阉鸡呢,长大了,最少能长到七八斤、八九斤重吧,一斤阉鸡能卖多少钱呢?市场价,30元到50元。就算30元一斤吧,8斤重的一只吧,三八二十四,240元。大家算一算,划算不划算?要是养10只呢?养20只呢?又是多少钱?”

  人们安静下来,有的用手指头算账,有的在心里算账,算完了,一个个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也露出了渴望的神情。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罗雅宏很是感叹:“只要是一个人,就渴望得到帮助,这是很自然的。可是,当接受帮助成为习惯,就会产生依赖性,所以,我们必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只有别人的帮助,没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改变命运的。你想要得到帮助吗?可以,但是你必须有所投入。一个人只有投入了一份心血、一份汗水,这种帮助才能得到最大、最好的结果!”

  看到气氛一变,罗雅宏接着说:“下面,我们请畜牧站的专家给我们讲讲饲养阉鸡的技术。”

  听到这话,会场上又响起一片嘘声。有的乡亲嗤之以鼻:“我们祖祖辈辈养阉鸡,还要你们教吗?”

  罗雅宏也不生气,问道:“那我要问一问了,为什么你家的鸡长不好,又死得多呢?他们家的鸡就一只不死,还长得好呢?”

  “呵呵,不是有鬼,还是你没喂好。你看人家,喂的是玉米,还有菜叶子,一看发蔫了,就要请畜医来看,该吃药就要喂药,该打针就要打针。”

  “人家的鸡喝的是山泉水,你家的鸡喝的是什么水?阴沟里的。人家的水槽洗得干干净净,你们的清洗过没有?没有吧,水都臭了。”

  谷莫村前后进了好几批次鸡苗,算下来总共有两万只。每次鸡苗一到都被乡亲们一抢而空。由于改变了以往粗放的饲养方式,又用了心思,鸡群长得很好很快,第一批1000多只可以上市了。

  又一个没有想到的难题摆在罗雅宏面前。1000多只阉鸡一次性上市,对凉山的阉鸡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鸡贩子使劲压价,收购价只肯出十二三元一斤。有的乡亲熬不住,就卖掉了,反正也还是赚钱了的。罗雅宏急了,这个价格远远低于他的心理价位。他定的收购价是27元一斤。乡亲们就把鸡给他送来了,七八斤的鸡再养就纯粹是消耗与投入了。

  这样一来,压力就转移到了罗雅宏的肩上。他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日夜不断在微信上发信息、刷信息,宣传、叫卖谷莫村的阉鸡,而且负责送货上门。每次回西昌的时候,他都要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塞上八九只阉鸡。前前后后卖掉了100多只。他又跑到乡上去推销,乡党委、政府和机关、学校、医院很支持,也买了一部分。他还开着一辆皮卡车拉着三四十只阉鸡,塞给了州政府办公室的同事们,同事们很支持他,立刻把账给结了。就连对口帮扶凉山的一家佛山企业都买了200多只。可是,这个数字跟已经出笼和即将出笼的数字相比,也实在太少了,尽管也有一些回头客,因为谷莫村阉鸡确实味道好,有嚼劲。

  这时,罗雅宏很熟悉的一家公司又准备来捐款,这个公司老总是个爱心人士,以前就给谷莫村捐过款。

  罗雅宏说:“你就别捐款了,你拿这笔钱来买我们村的阉鸡嘛。我们的贫困户自己养的,很绿色很生态的,味道相当好。”

  公司老总答应道:“好啊!本来是打算捐钱的,现在捐了钱还有收获,给员工发福利也好啊!”

  罗雅宏想,哎,这还真是个办法呢!社会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那么多,每年给凉山捐款捐物,数额相当大,让他们以购代捐不好吗?他们献了爱心,满足了他们的心愿,贫困村贫困户的产品也找到了一条销路,这才是双赢嘛!此外,还有各级政府机关,还有对口援建的兄弟省市、省内州内对口帮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