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将是一场硬仗,只有一个月,中国动漫日本行。”近日,曾任多个视频平台内容负责人的“米粒”在朋友圈发出了“资源邀请帖”,随即,熟悉日本动漫界的几位老总就与其取得了联系。
“日本动漫产业的确值得中国动漫人士关注并深入研究。”体集糖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唯露在日本多年,拥有日本知名动漫形象版权。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中国动漫从业者还是行业管理者,与日本动漫已经有诸多接触,但这次“皮卡丘”的成功,对业界有了真正的触动。
维基百科所统计的“Listofhighest-grossingmediafranchises”(媒体特许经营产品畅销榜)显示,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以皮卡丘为代表的Pokémon(官方译名精灵宝可梦,又译作口袋妖怪、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产品的版权方通过产品售卖、衍生授权等,累计获利超过900亿美元,位列影视动漫游戏类IP第一。这一数字比迪士尼旗下的米老鼠(700亿美元)、星球大战(650亿美元)都高,是漫威电影(280亿美元)的三倍多。
“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动漫已经发展为750亿美元的产业,并且深深影响了好莱坞剧本创作和电影制作。”孙唯露认为,对于好莱坞大片,中国电影人已经学了很多,但学习日本动漫,既能短期见效,也是长久之计。
看过电影的观众可能都会被可爱的松鼠皮卡丘萌化,但这一《口袋妖怪》游戏角色从诞生、发售到成为全球第一IP,也是历经几十年的波折以及多个时代的变迁,才从2D像素摇身变为3D世界的萌宠。
1989年,世界三大电子游戏巨头之一——日本企业任天堂,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ameBoy(下称“GB”),GB在北美正式上市销售不久后,莫斯科国家科研所的一名技术员开发的自娱小游戏《俄罗斯方块》开始引领流行风潮,商业嗅觉敏锐的任天堂实认为,这款游戏是为GB度身定造的至宝,遂花费千万美元取得了《俄罗斯方块》家用和携带平台的独家发行权。最终GB平台的《俄罗斯方块》取得了3000多万份的累计销量。由此,任天堂确保了主机的顺利普及。
同一时期,极度街机游戏爱好者田尻智成立了游戏开发会社GameFreak,在田尻智看来,GB最大的特点“连线通信功能”,这使他联想到了儿时与朋友们的游戏,就是交换昆虫、进行昆虫对战,由此,田尻智萌生了要研发一款培育、交换“昆虫”游戏的想法,这就是《口袋妖怪》的雏形。但作为一家小型制作室,在游戏制作方面,GameFreak没有任何经验,加之对GB主机架构的陌生,《口袋妖怪》开发进程非常缓慢,单是系统调整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更糟糕的是,一直没有产品推出的GameFreak陷入财务危机。而当时的市场上,升级换代的彩色屏GB市场也开始遇冷。面对窘境,任天堂一方面投入巨资研发,另一方面开始挖掘GB的新卖点,如此,《口袋妖怪》受到了任天堂高层的关注。
1996年2月,历经六年开发,《口袋妖怪》分为红和绿两个版本推出,而彼时GB已不是市面上最受欢迎的掌机。《口袋妖怪》问世初期乏人问津,一个月内只卖出了20万份,但就在初代《口袋妖怪》上线的同时,一部以游戏中人物形象为基础的漫画《皮皮传》开始连载,漫画里,真正的主角是宝可梦皮皮,皮卡丘只是配角。漫画的无厘头还是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任天堂又以《皮皮传》为阵地做起了营销,抬升了《口袋妖怪》的热度。
一年之后,《口袋妖怪》跃居日本软件销售榜TOP30。更多用户的参加,使得《口袋妖怪》游戏体验性大大增加。随后两年,任天堂对游戏进行修订升级并推出了诸多版本。如此,《口袋妖怪》成为任天堂历史上最为卖座的游戏之一。乘胜追击的任天堂也一举成功盘活了公司业务。
任天堂找到日本最大的出版集团小学馆,一起合作创作IP的衍生漫画与动画。1997年,《口袋妖怪》第一部动画《精灵宝可梦》正式上线,出品方将游戏里高人气的皮卡丘设为主角,成为了Pokémon这一IP的代言人。
1998年,全美111家电视台开始同步播出英语版的“口袋妖怪”,同月,“口袋妖怪”电影版在美国上映,创造了1010万美元的首日票房,在美国电影史上位列第四。瞬间,皮卡丘等口袋妖怪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在全美“50大最受欢迎卡通形象”评选中,皮卡丘位列15,超过了米老鼠等传统卡通形象。
1999年后,《口袋妖怪》系列陆续推出了7个世代掌机游戏和大量衍生游戏、主机游戏,累计达到了70款以上,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亿套。
“打造动画片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孙唯露认为,相比于存在一定技术与设备门槛的游戏,借助电视和逐渐兴起的互联网,Pokémon最好的传播载体就是动画片。
迄今为止,在日本,《精灵宝可梦》6季超过1000集动画中,有80%的集数平均收视率排在同时段前十。目前,《精灵宝可梦》共在124个国家播出。2016年,Netflix曾透露,《精灵宝可梦》是Netflix上播放热度最高的系列之一。
与此同时,1998年,任天堂、GameFreak就合资成立了ThePokémonCompany来做品牌授权和衍生产品开发,并先后针对不同的市场成立过美国、韩国子公司。围绕Pokémon的衍生品不断推出。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真人版电影的成功以及之前包括《阿丽塔》在内的与日本动漫有关的电影制作以及成功,让国内相关部门意识到,日本动漫产业值得深入学习。
皮卡丘、机器猫等日本动画的成功,是娱乐内容与渠道完美融合的结果。近些年,包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腾讯、爱奇艺等平台都在打造集“游戏、影视、动画、内容生产以及渠道”于一体的架构,并通过“买买买”方式抢购所谓“IP”,甚至有平台拿下诸多日本动漫形象版权,有公司正式在中国代理任天堂Switch主机,也有公司引进电影《千与千寻》。
孙唯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原创内容的生产,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的复制或者分得商业一杯羹,“皮卡丘,有任天堂这样的大企业的敏感度、执行力以及战略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但单就皮卡丘形象的设计、性格设置以及动画故事还是具有偶然性的。”
比如,因为设计师当时碰巧在养松鼠,皮卡丘就有了松鼠的形象。而在选定皮卡丘之前,任天堂还考虑过其他主角。如果让历史重来,皮卡丘未必会成为第一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