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兔子与人类相伴已久。古人对它的感情很复杂,有时视之为猎物,有时视之为宠物;有时将其当成美味下酒,有时又将其当神一样崇拜……

  说起来,兔子与人类相伴已久。古人对它的感情很复杂,有时视之为猎物,有时视之为宠物;有时将其当成美味下酒,有时又将其当神一样崇拜……

  说起来,兔子与人类相伴已久。古人对它的感情很复杂,有时视之为猎物,有时视之为宠物;有时将其当成美味下酒,有时又将其当神一样崇拜……

  现在很多人养宠物,其中养兔子的也不少。有研究表明,兔子与人类相伴已久,古人养兔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无论野兔还是家兔,都长得很可爱,有人为养它们,不惜打造奢华兔园,并因此史册留名。

  刘武是梁王,他的兔园建在梁国都城睢阳一带(在今商丘),后称梁园。这里不只养兔子,还有各种奇珍异兽,堪与皇家园林媲美。刘武常在这里游猎宴饮,当时的文坛名流如枚乘、司马相如等都是他的座上宾。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梁园对历代文人有莫大的吸引力,正如元代散曲家张鸣善在小令《普天乐·咏世》中所说,梁园月是与洛阳花(即牡丹)一样美好的意象。

  他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弟弟,最受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在他之前,梁国是刘揖的封地。洛阳才子贾谊奉汉文帝之命,倾心辅佐年少的刘揖。刘揖坠马去世后,梁国本该废除,贾谊劝汉文帝再封梁王,并扩充梁国实力,以与吴楚之地的其他诸侯王抗衡。

  于是,刘武继任成了梁王。后来汉景帝削藩引发七王之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等要杀奔京城,梁国是叛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危急关头,刘武拼死守城,挡住叛军,为西汉王朝立下大功。汉景帝曾表示死后要将皇位传给刘武,对梁国的赏赐更是毫不吝啬。

  当然,刘武最终没有当上皇帝,只是享受了皇帝般的待遇。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武在睢阳城东筑苑,“方三百余里”,他常带众人在其中“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有人为了追随他,甚至从朝廷辞职。

  大概刘武喜欢兔子,他筑的苑就叫兔园。据枚乘在《梁王兔园赋》中描述,这里就像一座野生动物园,众人可以在这里“斗鸡走兔,俯仰钓射,煎熬炮炙,极乐到暮”。文人雅士流连其间,免不了要饮酒作赋,因此鲁迅先生说:“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

  和梁王刘武一样,东汉外戚梁冀也喜欢兔子。他在洛阳城西的兔园放养了许多活兔,但不让人在里边打猎,谁敢伤一只兔子都不行。

  看起来,梁冀的兔园似乎更纯粹,但他显然有“东施效颦”的嫌疑。如果刘武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恐怕要在地下气得活过来。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梁冀的名声太坏了,如果要评古代十大奸臣,他肯定能占一个席位。

  其实,梁冀出身不错。他祖上是东汉开国功臣,父亲梁商当了大将军,妹妹梁妠是汉顺帝的皇后,梁氏一门风光无限。

  梁商去世后,梁冀袭了大将军一职,后来汉顺帝驾崩,梁妠成了皇太后,梁氏兄妹便开始把持朝政。他们先立两岁的刘炳为帝,不久刘炳病死,他们又立八岁的刘缵(zuǎn),就是汉质帝。

  汉质帝聪慧,看不惯梁冀的骄横,也知道他有不臣之心,曾对人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知道后大怒,用毒饼将小皇帝毒死,可怜汉质帝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多。

  有正直的大臣不干了,要求立人气最高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氏兄妹不听。恰好,宗室子弟刘志要迎娶他们的妹妹梁莹,人都已到洛阳城外,干脆就让他登基吧。于是,15岁的刘志成了汉桓帝。

  这时候,梁冀的权势已达巅峰,东汉成了梁氏的天下。他的原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言不合就敢诛杀朝中大臣,连皇帝也得看他的眼色行事。

  不可一世的梁冀在洛阳大建宅邸,广开园囿。《后汉书》中记载,他的兔园位于城西,“经亘数十里”,内有亭台楼观,花了数年时间才建好。然后,他又发檄书到各地,“调发生兔,刻其毛以为识,人有犯者,罪至刑死”。

  汉代称囿为苑,《说文解字》中说:“苑,所以养禽兽也。”兔园也即兔苑。梁冀将从各地征调来的活兔放养到兔园中,还在兔毛上都做了标记。一个远道而来的胡商不知道,误杀了园中兔子,结果被梁冀治罪,最后赔上了13条人命。

  梁冀在外专横霸道,在家却对老婆孙寿言听计从,两人是一丘之貉。公元159年,忍无可忍的汉桓帝派禁军包围梁府,两人畏罪自杀后被灭族,兔园也从此烟消云散。

  历史上的两座顶级兔园就这么没了,园中兔子也消失在岁月中,连一根兔毛都没留下。

  到了唐代,蒋王李恽担任梁州都督,来到睢阳。他让僚佐杜嗣先编了一部书,内容是“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为科举应试提供参考。书名叫什么呢?既然这里是梁王的兔园故地,就叫《兔园策府》吧!

  李恽是唐太宗的第七子,唐高宗的异母兄。杜嗣先又是何人?他是西晋杜预之后,后来官至礼部侍郎等,受到武则天的重用。79岁那年,他在偃师家中去世,葬于首阳山下祖茔。

  《兔园策府》一共30卷,也称《兔园册府》,简称《兔园册》。其内容通俗易懂,当时流传很广,也被唐人当作启蒙课本使用。五代时,有人讽刺宰相冯道学识浅薄,就说他上朝时要随身携带《兔园册》。

  冯道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他能在五代的乱世中立身,成为朝堂上的“宰相专业户”,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后唐明宗是武夫出身,听不懂文绉绉的大道理,冯道就会将治国之道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

  有一年粮食丰收,府库充足,冯道想劝明宗居安思危,是这样说的:“记得我以前骑马走山路,害怕有闪失,总是小心拉好缰绳,倒也平安无事,可等到了平地,我一放松,很快就摔下了马背。”

  不少同僚因此嘲笑他。一次退朝后,兵部侍郎任赞就和礼部侍郎刘岳议论:“看着吧,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从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

  在武夫当国的五代乱世,没有谁比冯道更想保住读书的种子。公元932年,征得明宗同意后,他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基础,开始在洛阳主持刻印《九经》,即九部儒家经典。

  22年后,《九经》刻成,从此“天下书籍遂广”。只是不知冯道主持这一工程,是不是受了《兔园册》的影响。(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