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大家也换上了清凉装。当我们在晨起锻炼、饭后纳凉、沿河散步时,殊不知,危险就悄悄隐藏在身边。今天小编要聊的“主人公”有些“吸睛”,也有点“吸血”,那就是常常隐藏在草丛中,一言不合就粘上你的小家伙——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的暂时性寄生虫,全世界约有800种,中国约有110种。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皮肤较薄且不易被搔动的部位,离开宿主动物后可附着于草上。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体形很小,在2-10毫米之间,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蜱虫这么可怕,看见了是不是应该赶紧拍死或者拽出来?千万不要!蜱虫喜欢叮咬头皮、脖子、腋下等人体比较松软的部位,尤其是儿童。一旦叮咬后,为了吸血,它会拼命地把自己的头往里钻,埋进皮肉里,不会轻易松口。

  所以如果发现停留在皮肤表面的蜱虫时,千万千万不能拍,或者硬拽。万一蜱虫残肢会断在皮肤里,可能会引起发炎、感染等继发性损伤。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虫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虫传染相关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到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此病一般发生在5—10月份。

  不在草地、灌木丛、树木上晾晒衣物,从草地、灌木丛、树木上收拾衣物后要注意检视有无滞留的蜱虫,及时清除。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居家环境中和家畜身上有无蜱虫,做好清理和杀灭工作。

  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现开设感染病病房、医联体病房,以及感染病、肝病、腹泻、发热4个专病门诊,全年诊治患者超过2万余人。此外还承担了院内外疑难病会诊、医院感染诊治、抗菌药物指导等工作。

  科室注重感染病亚专科建设,包括发热待查与疑难病、医院感染与耐药、肝病、肺外结核,以各类“热病”、疑难复杂危重感染为重点发展方向,在不明原因发热、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及新发传染病诊疗防控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设有独立的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充分发挥临床与实验室相结合的优势,为临床疑难病诊断、医院感染防控及感染科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