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官宣,吉祥物形象“兔圆圆”也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取意“安徽模鼠兔”, 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并命名。记者了解到,如今市民在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潜山市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安徽模鼠兔的仿制标本,而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杨小屋化石点,就是安徽模鼠兔的发现地。

  明年是兔年,在集纳了无数受众的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画像后,萌萌软软的“兔圆圆”诞生了!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配方原创的央视春晚吉祥物IP。

  值得一提的是,春晚吉祥物“兔圆圆”有着标志性的四颗门齿,取自于“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专家表示,春晚吉祥物“兔圆圆”,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生肖兔,更是凝结中国科学家求索精神的中国白兔“祖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研究成就的一次结合。

  作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安徽模鼠兔”的生存时代为距今6200万年的早古新世。它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并命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李传夔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古哺乳动物学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啮齿类开始的,也与啮齿类和兔形类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研究了我国发现的不同地点和时代的大量啮齿类和兔形类化石,成为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正是李传夔等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带领科研团队在祖国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几十年,一步步将空白逐一填满,使我国拥有了近乎完整的兔演化化石证据。

  追根溯源是古生物学研究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啮齿类和兔形类的起源也是当时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由于相关材料的缺乏,研究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争议。已经研究早期啮齿类和兔形类多年的李传夔先生自然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

  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了白垩纪和古近纪沉积地层,因普遍呈现为红色,科学家通常将其称为华南“红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华南“红层”考察,给探讨啮齿类和兔形类起源问题提供了契机。

  华南“红层”研究的主要成果中,有一项是在我国南方首次确认了古新世地层的存在,发现了古新世亚洲特有的哺乳动物群。

  正是华南古新世地层和哺乳动物群的存在,为啮齿类和兔形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1970年古脊椎所华南红层队转战安徽,在安徽潜山、宣城(现称宣州)发现了丰富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在潜山发现的几件标本因保存有啮齿类一样的门齿,自然成为李传夔先生的研究对象。

  李传夔先生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些标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属,并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晓鼠和模鼠兔,因它们在形态特征上分别与啮齿类和兔形类相近,认为晓鼠可能代表了啮齿类的祖先类型,而模鼠兔则可能是兔形类的祖先类型。随着填补啮型类进化中间环节的化石以及更好的标本的发现,李先生对啮型动物起源研究也得以深入、完善。

  2019年,李传夔先生去世。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对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传夔先生在去世之前,每隔几年就会过来考察。”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馆长徐小三告诉记者,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潜山境内,拥有三大世界级地质遗迹,独特的花岗岩景观,世界瞩目的超高压变质带,产出丰富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被公认为“亚洲哺乳动物发源地之一,古脊动物化石宝库”。

  每年地质类的研究古生物类的专业人员,都将天柱山作为绝佳的野外实习和科研基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徽省潜山盆地杨小屋化石点(今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内,位于痘姆乡求知村),发现了一种约距今6000万年前的奇特化石,这就是被上述李传夔先生命名为模鼠兔的化石,意思是类似于兔的动物。

  1984年,李传夔先生依据中国的实际材料,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观点。1987年,他又建立了被广泛接受的早期啮型动物系统发育分类体系,同时指出东亚是啮齿类和兔形类的起源地。不仅后来的一些形态学研究为李先生的结论提供了新的证据,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普遍支持啮齿类和兔形类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1995年,他与丁素因先生因这项成果共同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如今市民在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潜山市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安徽模鼠兔仿制化石标本,化石原石现收藏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徐小三介绍,这块小小化石与人类的头骨等不同,如果不经过介绍,很难想象这会是什么动物。正是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索,终于揭开了其背后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也根据化石复原出模鼠兔的生动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借助春晚吉祥物的取意,相信更多的游客会对此感兴趣,了解古生物学背后独特的魅力。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图片除注明外,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青提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24小时新闻热线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