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的府邸如今仅留老地名,记者实地探访告诉你这些地方现在什么样

  600年多前,夺取天下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城也由此开始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除了坚固的城墙和辉煌的皇宫,诸多开国功臣,如常遇春、邓愈、李善长、李文忠、蓝玉等人也纷纷择地修建王府,朱元璋本人在登基之前也有一座吴王府。如今,这些帝王将相的朱门深院绝大多数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南京城仍然保留了常府街、邓府巷、李府巷、李府街、蓝家庄这些老街老巷,为曾经的历史留下了仅有的一点印痕。扬子晚报记者日前在城中寻访明初功臣的居住地,为您介绍历史街巷的今生前世。

  王府园位于中华路北段,南起锦绣坊,北至内桥,这里是朱元璋登基前居住的吴王府。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幼时贫困,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红巾军反元,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南京市地名协会常务理事薛光告诉记者,明亡后,吴王府被废为菜圃,后来一清朝藏书家孙星衍在这里建了一座私家园林——“五亩园”,后园林破败,沦为茶肆。1992年王府园从一条巷子,被改建为居民区。这里还有一条小路“旧王府”也直接来自于朱元璋的吴王府。

  如今的王府园已全是居民区,住宅楼鳞次栉比,这里向北经中山南路通向新街口,向东直达朝天宫,年代较长的二手房单价都已逼近两万。看中这块“宝地”的不只是地产商们。600多年前,刚刚打进南京城的朱元璋也相中这里。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就在今天的王府园一带修建了府衙。1368年,皇宫建成,朱元璋登基,从吴王府搬家,住进宫城。

  常府街在太平南路东侧,东接复成桥,西接大杨村、细柳巷和三十四标,因明初开平王常遇春府邸在此而得名。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以骁勇善战著称。他虽然文化水平很低,但用兵之法往往与古代兵法相合,常能出奇制胜,时称“常胜将军”。明朝建立后,常遇春被封为鄂国公,死后被封为“开平王”。

  在南京现存反映明朝初年历史的街巷中,常府街算是最繁华的一条了。现在杨公井以东的花牌楼,即常遇春府邸之西牌楼。与其他大部分为小路、小区相比,常府街双向六车道,东面由复成桥与龙蟠中路交汇,向西衔接户部街,与南京著名的老牌商业街太平南路交汇。两侧商铺、饭店林立。贯通长江两岸的南京地铁三号线也将在这里设“常府街站”,站点设置在“大行宫站”与“夫子庙站”之间,常府街又将迎来一次繁华。

  常遇春在反元战争中曾攻破元朝首都北京,战功仅次于徐达,所以除兴建常府外,朱元璋还盖了花牌楼来表彰他的功绩。薛光告诉记者,常府的牌楼十分壮观,上面刻有各式花卉纹饰,故被人们誉为“花牌楼”。常府规模很大,现在的常府街只是府衙的一个部分。常府花园中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现在杨公井以南尚留有“九莲塘”名的街巷、小区。

  南京博物院正对面,也就是中山东路东段南侧的一条路,叫“李府街”。据传李文忠曾经居住在这里。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养子,也是名将、谋臣,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明朝开国功臣宫城中的“第三号人物”。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又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后病逝善终。

  827米的李府街并不算长,但两头分别连接城东主干道——中山东路与后标营路。而由于李府街较窄,路幅只有10米,因此车辆行进在此并不顺畅。今年6月,李府街启动拓宽改造工程。目前,北段的一期工程已完成,其路幅已从10米拓宽至20米。这一段,就是李文忠府苑的所在地。

  未完成拓宽的南段也不“简单”,因明代吏部衙门曾在此,故称“吏部街”。据薛光介绍,后来两段合并,统称为“李府街”。但现在南段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门,聚集了麻辣烫、米线、奶茶店等各种小吃店,“脏乱差”也不可避免。根据规划,明年青奥会前,李府街整体拓宽至后标营路。沿街风格将与中山东路风格一体化,从围墙到店招、店牌都将打造灰色的“民国风”。

  太平北路东侧有一三岔小路延伸至北京东路,这里就是明朝开国名将蓝玉的府邸所在地。

  蓝玉(?—1393年),安徽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他勇敢善战,在呼伦贝尔草原,将准备聚集反攻的元蒙势力,打回四分五裂的部落状态,确保了北疆安宁。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但在皇帝面前,蓝玉不听话、“脖子硬”,又经常强征土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成为又一个“落马”的中央级官员,被处死。朱元璋又顺手揪出一个15000多人的“蓝玉谋反集团”。

  薛光告诉记者,“蓝家庄”这一地名已经不用了。记者来到这一带探访,从太平北路与北京东路交界处往东经过一家新华书店,沿着兰园路的左侧即为蓝家庄一带。这里主要由居民小区构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层红砖房、八十年代的六层水泥楼,两种风格均混杂于此。

  记者发现一排邮箱上面标明的就是“兰家庄5号”;除此之外,兰园路上还有一幢复古小洋房,有门牌标示为“兰家庄3号”。可见“蓝家庄”地名依旧存在,只是确实一直被讹为“兰家庄”。

  据《南京地名大全》,南京地区历史上有三处邓府巷,其中在长江路附近的一处,明朝名将邓愈曾在此设府,但是这个邓府巷的地名如今已消失。

  邓愈(1337~1377年),本名友德,朱元璋赐名“愈”,安徽虹县人(今泗县)。邓愈自小随其父邓顺兴从军,16岁接受父兄之兵权,号令全军。后追随朱元璋红巾军,从攻打陈友谅到消灭元军残部,为其大明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命为“征西将军”,可是在远征西南后病死于归途,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府巷南起中山东路,北通长江路,原来的小巷如今已被拓宽为马路,路两侧的写字楼、酒店公寓、停泊的汽车,都显示这里是一处“摩登地界”。当年的邓府早已荡然无存,以前留存下来的老房子现在也不见一丝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以“长江路9号”为标志的写字楼群,现在的邓府巷已然成了一处寸土寸金的地段。不过记者沿邓府巷一直走到尽头,都没有看到标示“邓府巷”的路牌,只有路边的灯杆上还有“邓府巷”的标识。

  据薛光介绍,在南京西站西北侧,即今兴安路段也曾有一古地名“邓府巷”,不过得名原因尚未考证出来;还有城南的“豆腐巷”也曾被人讹为“邓府巷”。

  在明朝的多位开国元勋中,徐达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第一功臣,因此他在南京城的府邸也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徐达的府第就位于城南的瞻园路一带,地名叫“大功坊”,今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和瞻园,仅仅是当年徐达府的一部分。由于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因此这里通称“中山王府”。据说,中山王府的西边原有一座大牌坊,是明太祖特地为徐达建造的,坊上题有“大功”二字。

  信府河位于中华门城堡东北,因明初信国公汤和曾居于此而得名。汤和,明初濠州人,为人豪爽,足智多谋。元朝末年,参加了红巾军农民起义,后追随朱元璋转战,屡建战功。洪武十一年,被封为信国公。明王朝巩固后,朱元璋开始削弱诸将势力。汤和急流勇退,自请解甲归田。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死,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李府巷,东起弓箭坊,西至大彩霞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与南洋陆师学堂《金陵省城全图》都有这个巷子名,得名是因为明朝初年,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的府第在这里。1995年,因建弓箭坊居民区而拆迁消失。相传此地大片房产归清末名臣李鸿章所有。

  中山东路靠近新街口的“求知书店”旁,有一个刘军师桥。据说,明初刘伯温的府第就在这里,人称“刘军师府”,还在府前建了一座桥,也就是“刘军师桥”。后来,明朝政权日益巩固,朱元璋就开始迫害功臣。为保全自己,刘伯温就提出辞官回家,离开南京。

  《鹿鼎记》中那个赫赫有名的沐王府,就是沐英在云南的府邸,而沐英在南京的府邸,据说也在新街口。在相府营一带,有一个老地名:沐府西门。《南京地名大全》上写着:“明初,黔宁王沐英府第的西门在这里,所以得名。之后,改叫街巷名,1930年消亡。”

  汉府街位于长江路东端,梅园新村以南,因明代汉王陈理的王府在此而得名。陈理之父陈友谅最早参加了徐寿辉的红巾军,后来逐步掌握了这支红巾军的军政大权,并在采石矶登基称帝,建都江州。朱元璋攻下江州后,陈迁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军队大战于鄱阳湖,陈军全军覆没,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继位。1364年,陈理投降朱元璋,被封为“汉王”。现在长江路292号大院,就是当年汉王府的一部分。

  百猫坊位于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相传明初俞通海居此,朱元璋以其“鱼(俞)入海(通海)成龙”为忌,借俞生辰时赠其牌坊,雕刻百猫图案,以猫克鱼,俗称百猫坊,亦称白猫坊。目前,百猫坊已并入玉带园居民区,原地名消失。综合

  玉兔驶上月面曼德拉国葬整风问计原常委中国人最勤奋阿根廷华人抗议李肇星发新书豪车逼停吉普车玉兔嫦娥互拍埃及112年首次下雪李阳发展安利直销员北京台抵制郭德纲恒大将对阵拜仁四六级听力新流程北京地铁将涨价张成泽之妻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