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梁,我也姓梁。我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4月16日,与记者谈及自己从外省回四川创业的经历,梁卫多次提到一位同姓的“兄弟”。

  今年38岁的梁卫,是南充营山人,多年从事鹦鹉养殖、训练与销售。他口中的“兄弟”,名叫梁远芳,是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村支书。两人以鹦鹉为媒,用一场“双向奔赴”,培育出一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全新产业,立志要建设四川最大鹦鹉萌宠交易中心。

  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五洞村离我老家只有100多公里,所以我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在创业。”梁卫说,在外打拼多年,五洞村让他漂泊的心得以安放,他会用奋斗和奉献去回馈这份乡情。

  五洞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在村支书梁远芳的脑海里,装着不少关于这个村的“梦想”。

  “最近几年,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都发展起来了,但特色还不够明显,龙头企业还不够多,一些资产、资源还没盘活。”梁远芳说,除了补齐这些短板,他们还想拥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让村里的老百姓线多年前,这个地处川渝边界线附近的小村庄,曾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门务工挣钱。

  “村里没有人,如何发展?”梁远芳意识到,村里要发展,必须要让年轻人留下来。

  “不但要引得回,还要留得住,要有好规划、好项目。”最近几年,梁远芳坚持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回来建设家乡。梁小建、梁尤双、王达川等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士回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也吸收了不少优秀返乡人员,推动全村建设大步迈进,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五洞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道路通畅,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幸福村和旅游村。

  梁卫,原为深圳一家大型国企的员工,工作内容是开大货车送石油。“当年,我做到了车队维修班的班长,月薪2万元,好多人都羡慕。”梁卫说,虽然工资很高,但他始终不满意,认为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也当不了老板,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年轻时,他到处学习养鸟知识,经常找花鸟市场老板请教。后来,他养了一只八哥,每天和这只八哥形影不离,开货车也要放在驾驶室。经过驯养,这只八哥不仅学会了简单对话以及背诗、唱歌,还会给他梳头。再后来,他辞去高薪工作,和妻子一起开了一家花鸟店,自己当上了老板。

  “之前学到的养鸟、驯鸟技术,在我们开店后派上了用场。”梁卫告诉记者,在深圳开实体店期间,他又不断学习、钻研,最终选择以鹦鹉驯养和销售作为主要业务。

  “广东没有鹦鹉雏鸟卖,我们进货只能往福建跑。”梁卫说,2016年,他一次性订购了500只鹦鹉雏鸟,成交总价30万元。“那时不懂鹦鹉繁殖,辨别不了鹦鹉雏鸟的健康度,拉回来不到一个月,这批鹦鹉就死得差不多了,让我欲哭无泪。”此后,梁卫专门找台湾人拜师学艺,在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后,他抓住商机,不断扩大业务规模,逐步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闯荡市场的资本。

  新冠疫情发生后,梁卫转移阵地,与人合伙到东北建起鹦鹉养殖基地。但当地的气候不适合鹦鹉繁殖,梁卫的事业发展陷入僵局。

  2022年初夏,梁卫在乡友的邀请下,回到四川散心。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的月亮湾生态观光园,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在这里,梁卫与梁远芳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鹦鹉养殖很有特色,也很有前景,就到我们村来发展吧,我给你提供场地,帮你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简短的攀谈,梁远芳主动向梁卫伸出橄榄枝。梁卫经过一番考察,重新燃起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当天便作出决定——就在这儿重建一个鹦鹉养殖基地。

  不到一个月时间,梁卫便从东北运来3000多只不同品种的鹦鹉,并注册成立四川慧达康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8月,鹦鹉养殖基地开建,当年10月开始建厂。”梁远芳介绍,鹦鹉养殖产业的引进,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废弃多年的村小和养猪场重新焕发生机,村里每年还可获得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在五洞村建立鹦鹉养殖基地,游客到果园采摘不仅可以观鸟,还可体验鹦鹉学舌的妙趣横生,“观鸟经济”迅速成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我们基地已发展到1.2万平方米规模,目前已建立了三大功能区。”梁卫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在五洞村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成功培育出虎皮、牡丹、小太阳、大绯胸、金刚等15个品种的鹦鹉,年孵化15万余只。

  “直播销售,是我们重要的渠道之一,人气旺的时候,一天收入可以达到4万元以上。”据梁卫估算,今年基地的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2025年,基地扩大规模并增加萌宠品种后,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

  “我来上班两个月了,现在每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如果销售数据起来了,加上提成,超过8000元问题不大。”在鹦鹉养殖基地里“育雏”的曹淋笑着说,这里工作轻松,而且待遇比进工厂打工还高,她再也不想去省外了。

  刚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易姚,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如今也被梁卫招进了基地,负责公司财务管理。这个“00后”小伙子能力强,原本在达州工作,被梁卫高薪挖了回来。

  在养殖基地里,记者见到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的员工,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重庆的、贵州的、湖南的,也有山西的、山东的、陕西的……他们都是来学习鹦鹉养殖技术的,学好了技术,再从我们这里引种回去。”梁卫说,他们的到来,给五洞村的乡村旅游增加了客源,也让基地里的鹦鹉飞出了四川,飞向了全国。

  “村里刚开了会,决定依托鹦鹉特色养殖产业,在五洞村建设四川最大鹦鹉萌宠交易中心,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富裕。”梁远芳说,这个全新的产业,目前已走上发展正轨,着眼未来,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