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朋友圈里是不是曾被这样一幅全家福刷屏——像表情包一样简单贴图组成的卡通画,包含了你可以任意选择的元素:人物、宠物、简单的家居陈设,再添上一个应景的“福”字或“过年好”,狗年全家福就完成了。

  虽是简简单单的拼凑,倒也能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认同感,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我本人了”。而这些全家福还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人都把猫猫狗狗当作家庭的一分子。

  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17年底,中国约有6000万个家庭豢养宠物,总数达1亿只,比2016年同期高2%。

  而此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亦有报告说,中国养狗的人数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5530万)和巴西(3570万),共有2740万只宠物狗。中国养猫的人数世界第二,有5810万只宠物猫(美国为8060万只)。截至2014年,全国大约3000万户城市家庭(占全国总数的近7%)在养狗,养猫的比例为2%。

  2018,戊戌狗年,大家的年度愿望不再仅限于“有车有房”“儿女双全”,“猫狗双全”成为了最时尚、最高级、最有内涵的“新成功”标准。

  “汪星人”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从无到有,从被豢养、被驯化、被使用,到被宠爱、被敬重、被颂扬,与人类相伴而生,“情路”堪称曲折坎坷。

  根据基因技术等科学证实,狗最早是人类由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至1.5万年前,也就是远古农业文明时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

  狗为人类器重之处在于它能帮助人类守卫家园,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圈地饲养捕猎而来的动物时,会有自然界的一些凶猛动物对此虎视眈眈,因此人类从驯化灰狼开始,让其帮助守卫家园,守卫饲养动物。

  在中国,狗最早出现在哪里?在解答这个疑问的诸多考古发掘中,舞阳县贾湖遗址不得不提。在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发掘出了埋狗坑十多处,发现了至少10具完整狗骨。检测显示,这些出土的狗骨距今约8500年。这种规模,这种年代,在犬类考古中,实属罕见。

  据介绍,从出土情况看,贾湖遗址中的狗被有意识地埋葬在人类住房和墓地中,有自己的独立墓坑,显示出它们与人类之间维持着一种较密切或特殊的关系。同时,与国内其他遗址发现的狗骨相比,它们的头骨较小,额骨突出,肉裂齿小,下颌骨水平边缘弯曲,齿列进一步缩短,驯化程度加深。

  发现如此之早的大批量狗骨且被认定为已经驯化的家犬,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和文明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

  不过,宠物狗究竟何时开始盛行,我们仍无从考证。但最迟在唐朝,小型观赏犬已然成为宫廷贵妇的宠物。在唐代画家周昉描绘唐朝贵妇生活的《簪花仕女图》中,就出现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宠物犬。

  到宋朝,宠物狗不仅流行于宫廷,在民间也极为常见,狗文更为兴盛。有关狗的诗作、绘画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很高,其中大多数都是以颂扬为主。以画为例,它们多以花鸟、鱼虫为题材,狗作为主角也有,通常是幼犬在花丛中玩耍,呈现一派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调。比如《秋葵犬蝶图》中,一只小狗在山石花草中仰视蝴蝶,小狗抬头翘尾,姿态可人,空中蝴蝶翩翩飞舞,一派恬静安逸。《萱花乳犬图》中,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在萱花丛中顽皮地嬉戏,一旁的母犬慈爱地看着它们。

  此外,还有不少仕女怀抱狗、与狗嬉戏场景的画作。而生活中,宋代诞生了著名的斗狗表演。直到现在,在开封的一些庙会上,仍有斗狗表演。

  据相关专家介绍,宋代狗被普遍当作宠物狗消遣的一大原因是宋徽宗属狗,当时有个叫范致虚的大臣上奏说,狗是陛下的本命属相,屠杀狗是大不敬的行为,应该彻底禁止。宋徽宗感觉这话有道理,于是下旨,要求天下严禁杀狗,并且专门任命一名官员负责执行禁杀令。

  宋代甚至还出现了宠物市场,如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还有狗粮出售。

  延续以往皇家传统,明清的皇帝们也都是爱犬人士,主要还是为消遣。明宣宗朱瞻基是个画画高手。他的画中,以狗为主题的作品也不少。《双犬图》便出自他之手,图中两只狗显然不是宠物狗,嘴鼻尖,四肢长,猎犬中的优良品种。他用淡墨渴笔表现皮毛的质感,用线勾首、爪,产生虚实相合之感,精妙绝伦。

  清朝帝王爱狩猎,包括康熙、雍正等在内都嗜养犬。据档案记载,雍正皇帝就曾亲自指令狗窝和狗笼的尺寸、用料。入冬后,北京城冷了,雍正便会找裁缝,给狗做几件冬装。要说给狗做几件衣服,已经够意思了,但这还没完。裁缝把衣服做好后,雍正还要检查,纽扣是否牢固,细节是否精致等。作为一个在位13年,奏折批了1000多万字的工作狂,雍正竟然还能抽出时间,检查狗狗的衣物,足见其对狗的喜爱程度。

  与皇室大多喜欢猛犬不同,慈禧最喜欢的是小型狗京巴,曾在整个宫城里养了1000多只狗,还专门下令设置了“养狗处”,由专门的太监来伺候这些狗。这些狗的食物比人吃的都好,都是精美的牛羊肉等,饭后还有加餐水果甜点。狗住的地方叫“御犬殿”,是一层一层搭建的小楼,还有量身定制的衣服穿,用料华美。

  如今,人与狗的关系在现代的发展已经稳定下来。经过人类的不断驯化繁育,狗这个犬科动物,如今几百种,家族空前繁盛。在数量庞大的狗狗中,绝大多数是人类的萌宠,如家庭成员一般存在。当然,还有导盲犬、搜救犬、缉毒犬、看护犬、畜牧犬、观赏犬、实验犬、军用犬等对特定的人群或在一些特殊场合仍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生活的好伙伴。

  至于现在人们口中的“铲屎官”,早在3000多年前也已经存在了。据说,猫最早被人类驯化大概是在汉代的农业文明时期,但始终未能完全地被驯化。与其他被人类列入驯养名单、被迫执行特殊任务的动物不同,猫很可能是自愿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在人类这里看到了机遇。

  对猫来说,家鼠是个很大的诱惑;城郊的垃圾堆也对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那里资源丰富,这些猫科动物全年都能在此觅食。而大眼睛、扁平脸和高而圆的前额——伶俐可爱的相貌能吸引人去喂养它们。所以,一些人十之八九只是看小猫咪可爱就把它们抱回家驯养,让猫开始在人类的火炉边占据一席之地。

  猫的驯化可能只是个开始,但这并不妨碍它和狗一样也成为了全世界家庭中极为广泛的宠物。

  狗和猫这种天然呆萌的生物,一生的使命就是让主人看着开心,给人一种陪伴。有太多电影都是关于猫狗的。如果一个导演把拍电影看成只要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就算成功的话,那么拍猫狗绝对是最巧妙的捷径。

  忠犬八公的故事估计“地球人都知道”,不但日本拍了电影《忠犬八公物语》,美国也翻拍了这一故事。“八公”是一只日本秋田犬,1923年出生于大馆市,于1924年被主人上野英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晨,“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时分再到附近的涩谷站接他回家。一天晚上,上野英三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涩谷站,他在工作时突然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去世。“八公”依然忠实地在涩谷站前等待,等了9年,直到1935年3月8日去世。“八公”死后与主人葬在一起。人们为了纪念八公犬对主人的忠诚,在涩谷站北口为其塑造铜像。

  同样是个真实的故事,《导盲犬小Q》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长篇小说《再见了,可鲁》,可鲁(小Q)生于1986年6月25日,卒于1998年7月20日,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它身上有个特别的胎记——像小鸟展翅的记号,因此给它起名为小Q (Quill即鸟的羽翼的意思)。据说,作者用了15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只小狗的传记。电影讲述了可鲁(小Q)成为导盲犬后,为中年失明的渡边先生服务,但两年后因主人患上肾衰竭被送回训练中心。渡边去世后小Q在做导盲犬示范表演时,被寄养家庭的仁井夫妇接回家中,后患白血病去世。电影在日本上映后创下20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曾被称为日本最赚钱的一只狗狗。

  比起狗电影的比比皆是,关于猫的电影似乎就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了,可能大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会是《加菲猫》《穿靴子的猫》《黑猫警长》这样的动画。但事实上,随着猫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的新宠之后,涉及猫咪题材的电影近几年也越来越多。

  《流浪猫鲍勃》改编自真实事件。家庭的破裂令詹姆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开始自暴自弃,他染上了毒瘾,身无分文,成为了一名流连在街头的卖艺者。某日,一只流浪猫闯进了詹姆斯的家,詹姆斯收养了它,给它取名鲍勃,当詹姆斯离开家走上街头卖艺的时候,鲍勃跟在他的身边寸步不离。很快,这一人一猫的组合便吸引了过路人的注意,詹姆斯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詹姆斯结识了住在隔壁的女子贝拉。在贝拉的身上,詹姆斯重新燃起了对爱的渴望。

  这部电影虽然比较一般,满满的套路感,但至少证明了一点:猫远比毒品更有吸引力。电影中的猫鲍勃正是现实故事中的那只流浪猫本色出演,成为全片的演技担当。鲍勃如今已经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明星猫,甚至在豆瓣影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页面和粉丝。

  每一个嘴上说着不喜欢猫的人,肯定都没有真正养过猫。电影《为什么猫都叫不来》讲的是正是一个养猫人从最初不喜欢猫到最后沦陷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爱狗派的主人公从起初的不习惯,到逐渐接近,心存挂念,电影以细腻的手法,刻画出养猫人的心理。这和现实中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的生活,是多么相似,工作一天后,回家撸猫变成最享受的事。

  在回答“猫狗双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一问题时,知乎网友“医者医愚”说:“新时代的幸福标准,出门有车,散步有狗,进门有猫。”

  “猫狗双全”其实是从“儿女双全”一词演变而来,从字面上理解,即“既有猫又有狗的美满生活”。它最早走红于去年8月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有些朋友年纪轻轻就猫狗双全,真的很令人嫉妒了”,后被网友们调侃为如今衡量成功的新标准。

  “当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先撸上十几分钟的猫,就是最放松的时刻,感觉瞬间被治愈了。”在外企上班的小金告诉记者,“而当犯懒不想动的时候,每天遛狗又能‘强迫’自己出门运动运动。”

  小金告诉记者,她家是先有猫后来的狗,起初猫狗不和,天天上演“猫狗大战”。“狗的脸被猫挠花,猫也被狗咬伤。”不过,在小金看来,有时候打出来的感情是最坚固的,“因为猫咪年长几岁总是欺负狗弟弟,后来狗子长大了,挨欺负知道还手了,于是两个毛小孩一天打八次架。开始的时候,我还会劝架,后来只要不严重就随便它们打了。”

  小金家的猫狗就这样一会儿掐架,一会儿和好。“两个家伙好的时候又会在一个窝里睡觉。”小金满脸笑容地说:“这俩熊孩子,其实没什么友谊,就知道争宠。”

  虽然在家闹腾,但小金自豪地表示,它俩一旦一块儿出门,“枪口总是一致对外的”。有次,狗子出门被流浪猫欺负了,猫不知从什么地方冲出来帮忙。“这让人想起加菲猫那句名言:‘天底下除了我,谁也不许欺负奥迪。’”

  “这也许就是独生子女们无法体会的手足情深吧。”小金将养宠物看成是一场对自我的情感补习。有人说受不了宠物离去的伤痛,宁愿不养。小金却不这么认为:“这就像害怕分手而不去恋爱一样。虽然我知道那天到来的时候,我肯定会难过,但只要在它们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它们了,它们离开时我问心无愧。”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有宠物的人往往比没有宠物的人自尊心更高。此外,饲养宠物的人更外向开朗,也没有不养宠物的人那么多恐惧。

  除了提高自尊心以外,宠物也能减少我们的孤单感。某研究发现有宠物的人都说宠物和朋友带来的充实感是相同的。参与研究的人都表示自己的狗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自尊感、归属感,有了宠物,人们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人际沟通不足并不会导致人们更加依赖宠物。也就是说,人们喜欢宠物并不是把宠物代替自己的朋友们,其实人们喜欢的是既有朋友又有宠物陪伴的幸福感。

  宠物还能帮助人们减少心中的负能量。有专家曾对97名宠物主人进行了实验,参与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次负面的社交经历,随后研究人员让他们写一些关于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养的宠物的内容或者画一幅大学校园的地图(这组是作为控制组)。结果显示,写宠物和好朋友的参与者没有表现出负面感觉,即便遭遇了不愉快的社交经历也同样开心,但是控制组却表现出了负面感情。

  再往小了说,有条狗或者猫在身边,真的很难一天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用玩具逗猫满屋子跑也好,带狗出去散散步也好,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当然,狗主人外出散步的机会要多一些,这对保持良好的健康和积极的情绪都是很有帮助的。

  养猫养狗还能减少人的压力。研究显示猫能减少人的压力,让人感到舒心,作用甚至超过了朋友和配偶。因为宠物对人的爱是不需要什么条件的,它们是承受压力时人们最好的心理砥柱。

  此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饲养宠物的人过敏几率更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若干份研究都显示如果年轻的时候接触过宠物,那么以后对动物过敏的风险就会下降。在青年成年参与者身上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婴儿时期家中有过宠物的人对动物过敏的概率要小50%。

  值得一提的是,狗狗帮你找的对象可能还比七大姑八大姨找的靠谱儿几百倍,100%的有爱心、有责任感、不物质。美国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人们很自然就能从宠物谈起,同时宠物也能吸引其他宠物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