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犬、一生”曾经感动过全球几亿观众的“忠犬八公”终于迎来了“中国版”。成功延续了这一IP的特质,凭借“催泪”“爆哭”“感人”等关键词收获好评。
目前,影片上映7天,票房突破亿元,329万人观影,购票平台评分超过9.3分,豆瓣电影评分也达到8分。
不仅如此,《忠犬八公》的“本土化”改编也颇受认可。无论是演技爆表的中华田园犬男主角,还是烟火气十足的重庆风光,都为故事增添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
前有珠玉,如何让这个经典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找到冯小刚陈冲组成夫妻档?片中的狗狗演员们在变身男主角前经历了怎样的“狗生”逆袭?在“感人”和“煽情”间,又如何把握尺度和平衡?
1905电影网在上映前专访《忠犬八公》导演徐昂,听他细细解读“忠犬八筒”的幕后故事。
我是一个养狗人,也一直是动物电影的忠实观众。还记得小时候看过日本的《狐狸的故事》,法国的《蜗牛》,都看得津津有味。《忠犬八公》这个项目我接触的非常早,最初给我的剧本和想象中的故事差异很大,第一次我是拒绝的。
大概过了一年以后,这个项目再次回到我手中。制片人问我,有没有兴趣按照自己的思路改编一版,我说可以试试。于是,我就找来了编剧张寒寺。他是重庆人,在聊天的过程中,他的口音让我将这个故事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最初的联结。
在我的概念里,《忠犬八公》唯一不能更改的就是“狗对人的等待”,这是必须的要素。
在什么地方等待才能让中国观众相信呢?美国版和日本版本都是火车站,但无论是放在北京站,还是某个地铁站,似乎都是不太可信的。
但重庆这地方很有意思,它是一座被江隔开的城市,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从南岸到北岸,从北岸到南岸这样穿梭。很多动物终其一生都没有从南岸去到过北岸,这让我觉得,重庆可以是一个与“等待”有关的城市。
日本版和美国版的《忠犬八公》我都看过很多遍,也向它们学习了很多。尤其日本版在胶片时代拍摄动物,难度非常大,因为你做好准备的时候,狗狗未必配合,还有光和焦点等很多问题。
日本版还有一个设定我很喜欢:透过一只乡下小狗来到城市的经历,折射出二战后城市人生活的困境。
我就在想,八筒也应该有自己的来处。重庆周边变化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三峡,八筒其实也像无数“三峡移民”一样,来到了城市的家庭中,经历着城市的变化。
前两个版本如此经典,其实让我们反而没有了压力和顾虑,因为你知道很难超越,就像跟乔丹一起打篮球,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至于“八筒”这个很接地气的名字,是我起的。日本版和美国版都叫“Hachi”,是日语“小八”的意思,中国版继续这么叫会很怪。再加上我对川渝地区的感觉和麻将挨得特别近,也是中国比较传统的娱乐项目,就想到叫“八筒”,也算是对原版的一种致敬和延续。
演员方面,我们最先谈的是冯小刚老师。我原本准备了很多说服他的话,但他一上来就给我讲了他和自己家小狗丢丢的故事:曾经有一条流浪狗总跑到他家的院子里,徐帆老师原本是一个很怕狗的人。但听到物业的人说如果把这条狗弄走,不是打死就是吃了,她说:那怎么行,就决定把这条狗留了下来。这一养就是16年,直到今年大年初三,丢丢因病离世。
当时,小刚老师在跟我讲自己和徐帆与这条狗的故事时,讲得绘声绘色。之前准备好的说服过程完全没有发生,就这样,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了小刚老师。
他问我:女演员是谁?我说想找陈冲老师,他马上说,必须是她,“她是我小时候心里的明星”。很恰巧,陈冲当时正在北京做后期,我给她讲了大概的故事,还有哪个瞬间最打动我,她很快就答应了,因为和整个剧组一样,她也是爱狗的人。
为了李佳珍这个角色,陈冲老师非常认真地学了重庆话,每次我看到她的时候,都在和语言老师学习。
她还在重庆街巷里边找到了心目当中的人物形象。她向我描述这个人大概什么样子,穿什么鞋,头发的颜色,烫什么样的发型。我们也试着去买,碰巧买到了和她观察到的一模一样的红色小鞋。
就像她在微博中所写:我一下飞机就开始观察和搜集李佳珍们在生活里的样貌,原来她们的打扮和仪态是那么的大胆和有趣。
如果你没有在街上亲眼目睹,你会觉得这样的衣服搭配不可思议,甚至不成体统,但是她们走在重庆大街上,就像是这片土壤里长出来的原生植物一样自然、好看。
还有演儿子的白举纲,我在这部戏之前不认识他,甚至不知道他是唱歌的,但接触完之后,我挺意外的,他演戏是很放松和松弛的状态,也是一个特别乐观、积极、充满活力的人。我觉得他如果努努力,假以时日,在演戏这条路上会有点作为的。
其实最开始,他们反复不断地问我要不要用秋田?我第一想法就是秋田犬就是日本秋田县产的狗,是他们本土的一个血系,而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中华犬血系。
我小时候去农村,或者跟父母一起去外地玩的时候,看到的那些狗就是影片里这种黄色的毛,舌头上可能有点紫斑,眼睛黑黑的狗。
我对这种狗,感觉很亲近,所以就劝他们,我说用中华本土血系的狗。我也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发现它们身上的美,黄渤那句话怎么说?“美从来不缺乏,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我们在影片当中实际用到的扮演八筒这一角色的,一共有18条狗。它们中间有很多都是从菜市场买来的,原本是要当做肉类被出售的。我们开玩笑说:演员都是按斤买来的。
刚来的时候,有些小狗还没太睁眼,没看清楚这个世界。有些小狗相对大一些,它已经见到过那些场景,所以对人非常防范,花了很久才让它们从惊恐的状态变成一条比较正常的狗,然后再开始进行训练进而成为一条能拍摄的狗。
拍摄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幼年期、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会用到对应年龄的狗狗,涉及到追光、游泳、奔跑等活动,也会分别选择擅长这些的小狗。
让我印象很深的有幼年期的演员“小九”,它是一只“动力十足”的小狗,说白了就是“馋”,鼻子又特别灵。
拍那场它从包里钻出来的戏时,只要拿着牛肉叫它的名字,它就会不断钻出来,特别可爱,也让拍摄变得意想不到的容易。
还有一只小母狗叫黄妹,我第一次见它的时候,它很拒绝人类,因为它是从菜市场买来的,所以对于人类非常警惕,见到陌生人走近就会失禁。
训犬团队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给它脱敏,帮它建立和人之间的信任。神奇的是,只有她特别喜欢游泳,还对移动的光斑感兴趣,最终帮我们完成了很多原本以为需要用CG才能完成的场景。
“关键时刻是她救了我们。谢谢她对我们的信任。也谢谢我们自己没有因为她的恐惧而放弃对她的救助。这就像是一种相互的馈赠。”
还有饰演老年犬的大黄,它有十年戏龄,是第一个来试镜的狗狗演员。它曾经是一条流浪狗,一个剧组收留了它,从零开始教它演戏,也让它成了国内最早的动物演员。
它们公司当时生存非常艰难,绝大多数的钱都是依靠大黄去各个剧组演“被车撞死了”、“吃东西中毒死了”的戏挣来的。可以说,因为他特别会演“死”,养活了整个公司。
在《忠犬八公》杀青的那一天,大黄也正式宣布息影,回家安度晚年,回归家庭陪伴犬的身份,渡过自己愉快的狗生。这也让我想起我家里的小狗,今年马上就17岁了。在拍摄时,我经常从它身上学习,回忆和它在一起的细节和时光,包括它跟我父母在一起时样子。
这个电影从另外的一个层面也在讲家庭当中的孤独感,不管父亲、母亲、儿子还是女儿,其实每个人都有点孤独和疏离。直到这条狗的出现,对全家人是一种粘合和治愈。在我心里,狗狗也一直是治疗心灵的良药。
所以,很多人劝过我“该煽情就要煽情”,但我还是选择尽可能克制地讲这个故事,降低所谓“煽情”的比重。
因为我相信,如果你和狗狗建立过情感,或者你试图想跟它建立情感,你是永远会被这东西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