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由废旧纸盒制作成的猫狗等宠物火遍全国高校。00后的大学生们把“纸盒狗”拴在宿舍门口,带去操场“遛狗”,把自家的“宠物”晒到社交平台上……一时间,“纸盒狗”在许多高校学生群体中盛行。
对此,一些网友认为搞笑可爱,一些人表示不明所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杨艳杰对澎湃新闻表示,养“纸盒狗”是年轻人自我排解的一种方式,高校“养狗热”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交渴望和陪伴需求。此外专家提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值得关注。
近段时间,不少大学校园里兴起“养狗热”,学生们纷纷实现了“养狗自由”。学生们利用废弃的快递纸盒、小零件以及画笔做出3D的小狗模型,并且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纸盒狗,散步,喂食,还用绳子“拴”在宿舍门口等等。
随着“养狗热”的蔓延,学生们还开发出警犬、小猫、老虎、鳄鱼、恐龙、蜗牛、猩猩,等一切能用纸盒做出的“宠物”,甚至还出现了用无人机和纸盒一起制作的“飞天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00后本科生陆思桦看到校园助手上很多同学都发布了自己制作的“小狗”、“小猫”,也用废弃的快递纸盒为宿舍做了一只“小老虎”,并且起名“咪咪”。“看到大家都在做就跟风一下,动手试了试。太多人养猫狗了,想做点不一样的。”
“纸盒狗”制作并不需要繁琐的步骤,就是用废旧纸盒制作和描绘成“狗”或是其他动物的模样,可以发挥创意进行涂鸦装扮。陆思桦介绍,根据网上的教程,她的“小老虎”一个小时就“诞生”了,她把“咪咪”放在宿舍门口用一根绳子“拴”住,还写一张牌子:“内有猛虎,慎入”。
宿管和保洁阿姨也积极配合同学们,复旦大学一女生宿舍的保洁阿姨表示,平常会把楼道里的快递纸盒都收走,“看到‘小狗’的时候都不会收,就让小狗摆在宿舍门口。”网上的“纸盒宠物”玩法多样。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发图配文:“有狗了,已经不想和没狗的人说线岁的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刘钰淇正值期中季。11月1日晚上,刘钰淇决定从繁重的课业中暂时抽离出来。她看到社交媒体上许多朋友都发布了自己做的“小狗”,也做了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狗,名叫“奇奇”。
奇奇“出生”后,刘钰淇感到心情突然好了很多。“原本在期中季是很崩溃的,事情太多了。但做完这只小狗,我就觉得很开心。”
对于制作和饲养“纸盒狗”的原因,有人表示是为了释放学业和生活压力,也有学生认为“遛狗”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社交。
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孙令桐对澎湃新闻表示,她在11月7日晚上制作了20只纸盒小狗,做成了“小狗集市”,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她坦言,“小狗集市”让她感到解压。
孙令桐很喜欢小狗。最近,她看到大学生“养狗”走红,觉得很可爱。在简单尝试后发现操作不难,甚至可以低成本批量生产。“最近同学们学习压力都很大,我就想能不能做些有趣的事情,给大家的生活多一些色彩。”
孙令桐利用A4纸、双面胶和水彩笔做了20只纸盒小狗,又用废弃的快递纸箱做了简易“狗窝”,整个制作过程花了4个小时。晚上,她把这窝“小狗”放到了学校逸夫楼楼下。“看到大家原本都面无表情,走过看到后都笑了出来,有的同学还掏出手机拍照,轻轻拿走一只小狗。简单的折纸能给疲惫一天的同学带来快乐,让我觉得超开心!”
除此之外,她表示制作“小狗集市”的手工过程本身也很放松。“最近自己比较焦虑,通过做手工能帮我解压。制作时不需要思考,只要集中注意力去剪纸、黏贴,最后看着20只小狗排排站在那很有成就感。”
“宿舍养狗”在社交媒体走红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制作、讨论,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一些网友认为这是废物利用和放松心情的好方式,也有一些人表示难以理解大学生群体这样的“幼稚行为”。
对此,杨艳杰表示,目前高校的“宿舍养狗热”实际上是年轻人一种自我排解的方式,“纸盒狗”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解压神器”。她提到,大学生正值富有活力、渴望社交的年纪。疫情之下,在外部社交环境受限的情况下,他们会转向自身寻求排解情绪的途径。“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当外界社会化环境受限之后,人们往往会从自己身上找乐子。”
杨艳杰认为,当代年轻人面对来自学业、就业及社会各方面压力时,往往需要陪伴。这种陪伴的角色可以由动物来充当。 “大学宿舍是不允许饲养宠物的,大学生们做出了“纸盒狗”,对废品进行了形象再造,也把原本冰冷的物体赋予了灵魂,把想象付诸在没有生命的事物身上了。”
杨艳杰提到,“纸盒狗”的走红背后也提示我们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她建议,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有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其次要静下心,面对变化静守己心;三是经常和老师同学交流,稳定人际关系,不要压抑情绪;同时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充实课余生活。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