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有“语言”吗?人类可以通过学猫叫和猫沟通吗?尽管猫和狗一样早已成为人类的宠物,但猫在人类心中的意义和狗有着微妙的差别——不像与人类行为模式有着极高匹配度的狗,猫至今没有被人类完全驯化。它们身上的野性、不把人类放在眼里的某种淡然,虏获了无数“铲屎官”的心,“我的猫到底在想什么”也成了养猫人难以弄懂的问题。

  然而,来自湖北武汉今年29岁的李鸽似乎拥有在大街上和陌生猫咪聊天的“超能力”:在小区里,四周原本空无一猫,当他发出“咕噜喵”的猫叫声后,灌木丛里突然就蹿出了几只小野猫,有的猫甚至对他翻起了肚皮。他把自己的“喵语”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起初有人质疑他用喵语成功召唤猫咪只是巧合,但随着他在视频中用“喵语”调解猫咪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通过循环播放他的喵语找回了自己丢失的猫后,网友们称他为“十级猫语学家”。

  “‘喵语’没有人类的语言那么复杂,它是猫对人的一种情绪表达,”李鸽表示,“许多人用人类的脑回路去理解猫,很容易对猫咪的行为产生误解。我通过长年累月地观察和模仿猫的叫声和动作,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只猫真正的状态。”

  李鸽五年前在家里养了第一只猫,这是一只布偶猫。和所有新任“铲屎官”一样,李鸽对它充满好奇:它有时会突然暴冲,有时喜欢跳上家里的柜子,有时会用头蹭人,仿佛在撒娇。李鸽一开始完全不了解猫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对它的行为模式非常好奇,就去不断地观察它的那些看起来‘怪异’的行为。”

  为了了解自家小猫的“想法”,李鸽开始学习猫科动物行为学的资料,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猫咖都被他逛了个遍;他每次出门都带上猫条,为的是能和城市里的流浪猫互动。“自己养了猫之后,对外面的流浪猫或者其他人家的猫,我都非常感兴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接触的猫越来越多。”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学习,李鸽逐渐了解到,猫的许多行为完全不是人类所理解的那样:猫的暴冲只是一种狩猎情绪的释放,是对生存环境有安全感的体现;当养猫人睁大眼睛看着猫时,养猫人可能以为自己的眼神中充满“爱意”,但这却会使猫感到自己受威胁,人看着猫时缓慢地眨眼反而会使猫有安全感;猫用头去蹭养猫人的身体时,许多人会觉得它在撒娇,但这一行为其实是猫在给人做“标记”,“它是觉得它是他的小弟”;一些宠物视频中,当猫的耳朵往后缩,发出低沉的声音,许多网友觉得这只猫仿佛在碎碎念地吐槽,但实际上这只猫呈现的是害怕的状态,“镜头外面有让它感觉到威胁的东西,这样的叫声是一种驱逐的意思。”

  事实上,对于猫的叫声和行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即“人猫沟通学”。哪怕这个小众的科研领域里也有方向划分:有的学者擅长分析猫的动作、有的学者喜欢研究猫的社会行为。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学者苏珊娜·舒兹识别出了19种猫叫声,根据发声时猫咪嘴巴的动作,又可以将这19种猫叫声分为三大类:闭着嘴发出的声音,比如一些杂音和颤音;嘴巴张开并逐渐闭合时发出的声音,包括各种喵喵叫;保持嘴巴张开发出的声音,通常在激烈的情况下发出,就是各种咆哮和尖叫声。每一类猫叫都对应猫的一种行为状态,比如猫跟人打招呼,只是普通的颤音;在遭遇疼痛或者强烈压力时,就会用到第三类“开口音”。

  在学习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李鸽也在“喵语”体系中加入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他给“喵语”体系梳理了三大主要内容——猫叫、猫的身体语言和毛发姿态:其中,猫叫只是猫与人互动时常用的方法,猫与猫之间少用猫叫沟通;猫的身体语言才是信息含量最大的表达,人要综合猫叫、猫的身体语言和毛发姿态来判断猫的状态。

  “身体语言,尤其是猫的尾巴呈现的状态是它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是毛发的姿态。”李鸽说:“猫尾巴的姿态至少有十几种。例如它左右乱摇尾巴代表的往往是紧张;我们平时看到的特别亲人的流浪猫,见到人时尾巴会竖起来,尾尖会稍微弯曲,这代表它对你很好奇但仍比较克制。”

  模仿猫叫是李鸽的一大“绝技”。作为曾经的业余话剧演员,模仿各种声音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他甚至能在听到一只猫的叫声后马上精准模仿,这使声音敏感度极高的猫们对李鸽表现亲昵。“我发现我在模仿猫叫方面有着极强的天赋,”李鸽笑着说,“我平常的声音粗犷,但是当我模仿猫叫的时候,别人会觉得‘这居然是你能发出来的声音’。”在他发布的喵语视频里,有网友评论:“不行,越听越觉得up主长得也越来越像猫了,感觉下一秒就要变身了。”

  李鸽总结了五句最常用的猫叫声,其中使用场景最广的喵语是“咕噜噜哇”,这是母猫呼唤小猫时发出的声音,表示“快来呀”,发音时需要弹舌。“小猫听到这种久违的妈妈叫的声音,会觉得非常亲切,甚至会触发它的踩奶。”

  这句喵语甚至能帮养猫人找回走失的猫:许多网友发现自家的猫走丢后,拿着李鸽的喵语音频在小区的草丛附近循环播放,终于把自家的猫吸引了出来。“目前收到私信来告诉我通过这个音频找到自家猫咪的,就有50多个人。”李鸽笑着说。他也会通过猫叫声来调解流浪猫之间的矛盾:看到两只流浪猫要打架时,他在一旁发出警告的叫声,“相当于第三只猫去介入他们,让两只猫感觉到有更可怕的东西出现了。”

  花五年时间潜心研究“喵语”,李鸽的行为被一些网友认为“没价值”。但是作为一个兴趣导向的人,李鸽的人生态度是“有趣的事情比有意义的事情更有意义”。“作为一个‘铲屎官’,作为一个爱猫人士,我就是很喜欢研究猫的叫声。”

  然而,李鸽认为自己的“喵语”并非百发百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会带着情绪,和猫沟通也是一样。首先要理解猫的叫声,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发出合适的声音。”

  “在网络上有很多对猫咪的误解,人们有时候会觉得猫的某个动作很可爱,很拟人化。但我的理解会跟大家很不一样。”在黄山旅游时,李鸽曾和一只声音听起来在撒娇的猫互动,当他看到这只猫的尾巴微微有些往下夹时,他发觉这只猫的叫声其实是在表达痛苦。他把这只猫提起来仔细观察,发现猫的肛门腺破裂,但因毛发遮挡所以没被猫主人察觉。

  在李鸽看来,并不是每个养猫人都要学习猫叫。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猫的状态,建立良性的人宠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