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最常见的宠物之一,目前全世界家庭中已有超过6亿只。至于它们还捉不捉老鼠已经不重要,偶尔邀邀宠、卖卖萌,就能讨得人们的欢喜。
在各类宠物中,“喵星人”最富个性,常对食物挑三拣四,独自活动我行我素,游离在人们的视线边缘,随时可能出走,对人不理不睬更是常事。
猫咪缘何如此?最近国际上一项针对猫DNA的最新研究发现:虽然猫和人类相伴了数千上万年,但它们的基因一直和野猫差不多!
也就是说,“喵星人”虽然和我们这么近,却不像其它家养动物,它从未真正被人类驯化!
这一点,已经得到考古发现的印证。近年来在近东、非洲和欧洲遗址中出土一批猫科动物遗骸,最早时间可上溯到9000至上万年。这些猫和人的遗体葬在一起。
2004年法国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塞浦路斯岛的古墓中发现一具猫的遗骸,年代大约在9500年前。2013年我国陕西一古墓中也曾出土8件猫骨骼,时间推断在距今5300年左右。
这意味着,至少在该时间之前,猫已经和人类住在了一起,并且保持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它才得以死后葬在了主人墓中。
科学家对这些遗骸研究发现,它们基本上还属于野生动物。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猫进入人类生活时间还不长。
巧的是,这个时间维度,和当地农业的起源基本同步。这不难理解,猫和人类结缘,就和农业有关。再进一步说,和农业兴起后鼠患成为问题有关。
人类发明农业后开始定居,并开始储存粮食。老鼠的一支追求安逸生活进入人类居所,发展成为独立的“家鼠”支系。猫“逐鼠而居”也走近了人类家园。
人类发现自己和猫有共同的“敌人”,且猫对粮食没兴趣,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至少人对猫没有反感。
从而野猫的一支,便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人类聚落,甚至住进了人类家庭,发展成了今天的家猫。
猫和人类一起生活了上万年,但它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名字没出现在“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中。且和其它家养动物有明显区别——它没有直接的“用处”!
比如,人类驯化鸡、羊和猪,是为获得肉和蛋;人类驯化牛、马,是为耕种、运输和战争;人类驯化狗(狼),是为看家护院、帮助狩猎等。
其实,猫捕鼠从来不是为了讨好人。科学研究发现,猫要保持夜视力有赖一种叫牛磺酸的物质,而它自身不能合成牛磺酸,需要从鼠肉和鱼肉中获取。因此猫捕鼠是天然需要。
人类和猫结成“同盟”以对抗老鼠,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似乎猫也真以“同盟者”自居,其它家养动物都成了人类的附属品,唯有猫依然保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猫的独立个性无时不在,它饿了找人要吃的,不喜欢的还不吃;高兴时蹭蹭你,冲你温柔地叫叫,不高兴扭头就走;它向来我行我素,想去哪就去哪;即便你对它关照有加,它依然会表现出漠然和高傲的姿态!
一般家养动物的祖先都是群居的,唯有猫的祖先是“独行侠”,在自己的领地上做老大;它们天生不善于和其它动物打交道,且对身边一切动物保持着警惕,甚至是敌视。
这也和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上万年来,家猫的基因和野猫相比基本上变化不大,可以说,猫从来没被人类真正驯化过。
“喵星人”的四只脚只有一只迈入了人类世界,其它三只还在野外环境中。所以在人类身边生活的所有动物中,它是一个十足的另类!
然而还有个疑问:善于捕鼠的肉食动物远不止于猫,还有蛇、狐狸、黄鼠狼、猫头鹰等,为何最终是猫胜出,成了人类的“御用”捕鼠卫士?
看来动物要迎合人类,只靠“才能”还不够,还需要有“颜值”,还需要“表现”好……
一般来说,人类的审美倾向于卡通化,头脸与身体比例要大些,五官中眼睛要大些,外形要可爱,“貌美”之外最好还会卖点萌……
另外,虽然猫始终保持有独居动物的孤僻个性,但从野猫到家猫的漫长演变中,“喵星人”自身还是做出了不少“让步”和改变的。
只是这些改变,在一定层面上并非按人类意愿完成的,而是它在和人类的共处过程中逐渐适应和学习得来的。这与其说是“被驯化”,还不如说是“自我驯化”。
猫很聪明,它长期在家庭中过“集体”生活,渐渐适应新环境,学得了一些新本领,弥补了一些自身的社交缺陷。原本喜欢独行的它们,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和人其它家养动物交流,心情好时它会翘翘尾巴,用头蹭一蹭,就地打个滚,或喵喵叫几声。
举例来说,猫狗向来不容,在人类世界中碰到一块,往往是一个站在墙头、房顶上怒视,一个在地上蹦跳狂吠。但在同一个家庭中,它们中有些成了朋友,能相互依偎在一起!
再比如,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野猫绝不会温柔地“喵喵”叫,人们最熟悉的这种叫声,其实是猫在和人类交流中学得的新本领。这种叫声,多出于获得关注、邀宠卖萌的目的!
因为能捕鼠保护粮仓,在埃及,猫位列神祗。金字塔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猫壁画、猫陶偶、甚至猫木乃伊。
在古埃及诸神中,主管果实丰收等的巴斯特神,就是个猫头人身的形象。在当时的埃及,打死猫是要偿命的。贵族家的猫死去时,主人要举行哀悼仪式,并制成木乃伊送进神庙。
《礼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迎”和“祭”这两个字,凸显了猫的地位。
《旧唐书》记载,每年冬天,唐朝皇帝会祭祀百神,神祗包括神农氏、伊耆氏、后稷、猫、四灵等。前三者是传说中的农神,“四灵”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猫竟能与诸神同列!
猫在宗教和礼制中被神化,在世俗文人世界里同样有独特地位。古人要养猫不说买猫,而称“聘猫”。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写过《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衔蝉”指善捕鼠的猫。为求猫,古人要买鱼作“聘礼”!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一首诗叫《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笔下的猫成了“客人”,因家贫没招待好猫,他还感到很惭愧!
如今“喵星人”遍布全世界家庭,受到更多人喜爱。它也早不是用来捕鼠的了,更多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玩伴,帮人类缓解生活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研究显示,养猫的人患心脏病的机率相对较低,应该是有道理的。
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喵星人”登堂入室。现代忙碌的人们,喜欢它的个性独立,喜欢它的邀宠卖萌,也能容忍甚至喜欢它偶尔的小脾气。
如此,特立独行的“喵星人”,和温顺护主的“汪星人”一样,成了宠物世界中数量极大的人类朋友!
猫是最常见的宠物之一,目前全世界家庭中已有超过6亿只。至于它们还捉不捉老鼠已经不重要,偶尔邀邀宠、卖卖萌,就能讨得人们的欢喜。
在各类宠物中,“喵星人”最富个性,常对食物挑三拣四,独自活动我行我素,游离在人们的视线边缘,随时可能出走,对人不理不睬更是常事。
猫咪缘何如此?最近国际上一项针对猫DNA的最新研究发现:虽然猫和人类相伴了数千上万年,但它们的基因一直和野猫差不多!
也就是说,“喵星人”虽然和我们这么近,却不像其它家养动物,它从未真正被人类驯化!
这一点,已经得到考古发现的印证。近年来在近东、非洲和欧洲遗址中出土一批猫科动物遗骸,最早时间可上溯到9000至上万年。这些猫和人的遗体葬在一起。
2004年法国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塞浦路斯岛的古墓中发现一具猫的遗骸,年代大约在9500年前。2013年我国陕西一古墓中也曾出土8件猫骨骼,时间推断在距今5300年左右。
这意味着,至少在该时间之前,猫已经和人类住在了一起,并且保持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它才得以死后葬在了主人墓中。
科学家对这些遗骸研究发现,它们基本上还属于野生动物。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猫进入人类生活时间还不长。
巧的是,这个时间维度,和当地农业的起源基本同步。这不难理解,猫和人类结缘,就和农业有关。再进一步说,和农业兴起后鼠患成为问题有关。
人类发明农业后开始定居,并开始储存粮食。老鼠的一支追求安逸生活进入人类居所,发展成为独立的“家鼠”支系。猫“逐鼠而居”也走近了人类家园。
人类发现自己和猫有共同的“敌人”,且猫对粮食没兴趣,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至少人对猫没有反感。
从而野猫的一支,便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人类聚落,甚至住进了人类家庭,发展成了今天的家猫。
猫和人类一起生活了上万年,但它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它的名字没出现在“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中。且和其它家养动物有明显区别——它没有直接的“用处”!
比如,人类驯化鸡、羊和猪,是为获得肉和蛋;人类驯化牛、马,是为耕种、运输和战争;人类驯化狗(狼),是为看家护院、帮助狩猎等。
其实,猫捕鼠从来不是为了讨好人。科学研究发现,猫要保持夜视力有赖一种叫牛磺酸的物质,而它自身不能合成牛磺酸,需要从鼠肉和鱼肉中获取。因此猫捕鼠是天然需要。
人类和猫结成“同盟”以对抗老鼠,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似乎猫也真以“同盟者”自居,其它家养动物都成了人类的附属品,唯有猫依然保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猫的独立个性无时不在,它饿了找人要吃的,不喜欢的还不吃;高兴时蹭蹭你,冲你温柔地叫叫,不高兴扭头就走;它向来我行我素,想去哪就去哪;即便你对它关照有加,它依然会表现出漠然和高傲的姿态!
一般家养动物的祖先都是群居的,唯有猫的祖先是“独行侠”,在自己的领地上做老大;它们天生不善于和其它动物打交道,且对身边一切动物保持着警惕,甚至是敌视。
这也和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上万年来,家猫的基因和野猫相比基本上变化不大,可以说,猫从来没被人类真正驯化过。
“喵星人”的四只脚只有一只迈入了人类世界,其它三只还在野外环境中。所以在人类身边生活的所有动物中,它是一个十足的另类!
然而还有个疑问:善于捕鼠的肉食动物远不止于猫,还有蛇、狐狸、黄鼠狼、猫头鹰等,为何最终是猫胜出,成了人类的“御用”捕鼠卫士?
看来动物要迎合人类,只靠“才能”还不够,还需要有“颜值”,还需要“表现”好……
一般来说,人类的审美倾向于卡通化,头脸与身体比例要大些,五官中眼睛要大些,外形要可爱,“貌美”之外最好还会卖点萌……
另外,虽然猫始终保持有独居动物的孤僻个性,但从野猫到家猫的漫长演变中,“喵星人”自身还是做出了不少“让步”和改变的。
只是这些改变,在一定层面上并非按人类意愿完成的,而是它在和人类的共处过程中逐渐适应和学习得来的。这与其说是“被驯化”,还不如说是“自我驯化”。
猫很聪明,它长期在家庭中过“集体”生活,渐渐适应新环境,学得了一些新本领,弥补了一些自身的社交缺陷。原本喜欢独行的它们,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和人其它家养动物交流,心情好时它会翘翘尾巴,用头蹭一蹭,就地打个滚,或喵喵叫几声。
举例来说,猫狗向来不容,在人类世界中碰到一块,往往是一个站在墙头、房顶上怒视,一个在地上蹦跳狂吠。但在同一个家庭中,它们中有些成了朋友,能相互依偎在一起!
再比如,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野猫绝不会温柔地“喵喵”叫,人们最熟悉的这种叫声,其实是猫在和人类交流中学得的新本领。这种叫声,多出于获得关注、邀宠卖萌的目的!
因为能捕鼠保护粮仓,在埃及,猫位列神祗。金字塔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猫壁画、猫陶偶、甚至猫木乃伊。
在古埃及诸神中,主管果实丰收等的巴斯特神,就是个猫头人身的形象。在当时的埃及,打死猫是要偿命的。贵族家的猫死去时,主人要举行哀悼仪式,并制成木乃伊送进神庙。
《礼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迎”和“祭”这两个字,凸显了猫的地位。
《旧唐书》记载,每年冬天,唐朝皇帝会祭祀百神,神祗包括神农氏、伊耆氏、后稷、猫、四灵等。前三者是传说中的农神,“四灵”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猫竟能与诸神同列!
猫在宗教和礼制中被神化,在世俗文人世界里同样有独特地位。古人要养猫不说买猫,而称“聘猫”。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写过《乞猫》诗:“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衔蝉”指善捕鼠的猫。为求猫,古人要买鱼作“聘礼”!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一首诗叫《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笔下的猫成了“客人”,因家贫没招待好猫,他还感到很惭愧!
如今“喵星人”遍布全世界家庭,受到更多人喜爱。它也早不是用来捕鼠的了,更多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玩伴,帮人类缓解生活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研究显示,养猫的人患心脏病的机率相对较低,应该是有道理的。
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喵星人”登堂入室。现代忙碌的人们,喜欢它的个性独立,喜欢它的邀宠卖萌,也能容忍甚至喜欢它偶尔的小脾气。
如此,特立独行的“喵星人”,和温顺护主的“汪星人”一样,成了宠物世界中数量极大的人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