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乐山一位男孩在校门口和母亲争夺手机,瞬间妈妈就被儿子拽倒在地。
起因是爷爷瞒着妈妈给孩子买了手机,被妈妈发现了,就有了这一出校门口的“手机争夺大战”。
手机似乎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洪水猛兽,家长不禁感叹,孩子在沉迷手机前,可不是这样子的。
自从爱上玩手机后,孩子动不动就成了一条发怒的小狮子,和他说点什么也不耐烦,每天就搬弄手机。
其实,网络、手机只是导火索,就像70后沉迷武侠小说,80后沉迷游戏机,90后沉迷电脑。
沉迷只是表象,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要想孩子和手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就要去发现一些孩子成为“手机控”、“平板控”的原因。
爱玩手机不是孩子的通病,很多成人也是,包括老年人,都在各种游戏、短视频、小说……中无法自拔。
对于三观尚未建立,好奇心正重的孩子而言,父母天天玩手机,在孩子眼里,手机肯定是个好东西。
而且父母沉迷手机,就会剥夺和孩子的亲子时间,孩子被忽视,也会从别的地方寻求安慰和寄托。
现在游戏的设计真的很懂“人心”,例如之前突然爆火的“羊了个羊”,很火爆的手游“王者荣耀”。
斯坦福教授在对游戏玩家进行研究时发现, 玩家在获胜的那一刻,大脑的成瘾回路异常激活。
游戏会给玩家提供目的性,比如王者中的推翻敌方水晶,保护我方睡觉,在玩出一个一个目标过程中,可以达到心流状态,让人很兴奋和充实。
再加上声音和视觉的刺激,交友的互动属性,等级的提升,让大脑不断产生多巴胺,产生自豪感。
纪录片《智能陷阱》采访了许多互联网产品核心技术人员,他们表示:互联网产品就是以让人上瘾为目的设计的。人性喜欢什么,手机最清楚;你爱好什么,算法就给你推送什么。连我们成年人都能成为互联网宠物,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何况小小的孩子。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砸了手机、毁了电脑,亲子关系可能会更加恶劣,而且容易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契可尼提出过一个蔡戈尼克效应。一般人对已完成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想要预防孩子沉迷手机,或者帮助孩子从手机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父母如果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手机问题,可以消除孩子难以自控产生的无力感,多跟孩子说这7句话。
加强孩子的积极行为,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自己管理好手机。孩子主动放下手机这样说:
《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德森,禁止孩子们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规定孩子们上学日的晚上和吃饭时间,禁止使用手机。
《疯狂成瘾者》作者马克·刘易斯曾提出:成瘾意味着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容易上瘾的孩子,生活往往也是乏味的、枯燥的。
当孩子哭闹时,需要人陪时,你给了他一部手机,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一时偷懒一时爽,一直偷懒悔断肠。
心理学家曾有研究显示: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社会和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力。
帮助孩子爱上运动、爱上户外活动,从和同学、朋友游戏中获得乐趣,父母多些陪伴,孩子对手机就会少些依赖。
当我们认真的去观察亲子关系,看见孩子背后真正的需求,你会发现,孩子对手机不过是菀菀类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