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B提醒成员目前未发现猴痘病毒可以通过输血传播,也没有相关输血传播病例的报告。

  6月8日,AABB输血传播疾病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猴痘病毒的临时性资料文件,说明了有关近期持续性猴痘疫情的最新信息。近期,输血传播疾病委员正在对所有AABB新发传染病的资料文件(首次发布于2009年)进行审核和更新,并发布关于猴痘病毒的临时性资料文件。

  输血传播疾病委员会将持续对疫情的发展进行监控,并于5月27日发布了有关猴痘病毒疫情的总体情况。

  AABB提醒成员目前未发现猴痘病毒可以通过输血传播,也没有相关输血传播病例的报告。

  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包膜,偏多型性,哑铃状核心,有侧体,直径140-260nm,长度220-450nm

  生理化学性质:对常见酚醛树脂类消毒剂有抵抗作用;可被极性亲油性溶剂灭活,如氯仿,以及在低酸碱度环境中被灭活。与之相近的牛痘病毒在60摄氏度环境下2-3小时或在22摄氏度暴露于20nM辛酸盐数分钟即可被灭活;但是,猴痘病毒较牛痘病毒对溶剂洗涤剂更具抵抗力

  公众对致病病原体的关注度:自2003年美国暴发至2021年美国的输入病例,等级为低至非常低。2022年疫情暴发以来关注度不断升高。

  1958 — 首次在哥本哈根国家血清研究所实验室中的猴子中发现猴痘病毒。

  1970 — 在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消灭天花后首次在该国发现猴痘病毒人感染病例。

  2003年6月 — 西半球的首例猴痘病例在美国出现,这次单独的疫情来源于从西非进口的冈比亚袋鼠。附近宠物店中的草原鼠受到感染后传染给人类。

  2021年7月 — 从尼日利亚返回美国的旅游者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诊断为猴痘输入病例。后期未报告有传播发生。

  正痘病毒的其他成员包括天花病毒,牛痘疫苗病毒(天花疫苗病毒),鼠痘病毒,骆驼痘病毒,牛痘病毒。

  两大分支:1)中非(刚果盆地)分支位于加蓬、喀麦隆、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2)西非分支出现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和在2003年发生疫情的美国(不包括加纳)。西非分支较中非分支毒力较弱。

  动物至人的传播发生于咬伤、抓伤、与体液或病变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如受污染的床上用品)或通过制作和/或食用野味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被认为主要通过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后的产生的大量呼吸微粒传播,传播也可通过与体液或损伤的直接接触或与病变污染物品的间接接触发生(如受污染的衣物或亚麻织物)。

  2022年的国际疫情以男男同性感染为主,尽管传统上猴痘并未被认为是一种性传播感染。本次疫情中并没有疫原地旅居史的特征。

  通常,人和人之间的传播风险较低,但初步来看,2022年的疫情看似是由与感染患者的直接接触导致的。飞沫传播必须存在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如在6英尺半径内超过3小时)。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时段从出现任何症状开始直至结痂变干、分离和损伤皮肤再生。

  基于2003年建立的动物进口管制措施,猴痘在美国的人群风险非常低,但对于2022年疫情的传播程度仍有待确定。

  动物媒介包括啮齿类动物和松鼠。所有的哺乳动物都被认为潜在易感。虽然名称中有猴子,但猴子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储存宿主。

  在2003年刚果共和国的疫情中,来自3位可能/确诊的患者中,有2/3的外周血样本发现PCR核酸为阳性(在出现皮疹后的第33天,1/5的样本为阳性)。在2003年美国的样本中,有3/12为核酸阳性,一例在21天内出现皮疹但存在争议,没有样本在出现皮疹21天后检测出核酸阳性/争议结果。

  在2018至2021年间,7名英国患者中有6名在出现皮疹后的某一时间点检测血液PCR核酸为阳性,最晚在皮疹发生后30天检测到阳性。

  目前尚无精准监测,但在2017年的尼日利亚疫情中有多达200例确诊病例和500例疑似病例。

  在其他中非和西非国家发生过散发疫情,发生地通常更接近热带雨林,那里的人们与受感染的动物可能存在更频繁的接触。

  在2003年的美国疫情中,由于病毒通过感染异域宠物传播导致出现47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2022年早期病例均与感染者有密切的身体接触,包括在男男性行为者中出现。

  此外,根据1980至1984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进行的研究显示,与猴痘病毒症状感染者接触的家庭成员中,有3%的无症状人群报告出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

  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皮疹、发烧、不适和淋巴结病前2日会出现特征性的前驱症状。在2022年的疫情感染中,前驱症状可能较轻甚至不出现前驱症状。

  将近90%感染猴痘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淋巴结病,这是区别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一个关键特征。

  典型的猴痘疹始于直径2-5mm的斑丘疹损伤,多数病例的皮疹分布周身,呈离心样散布。

  在长达14-21天的时间里,皮肤损伤会从斑疹发展为丘疹,再变为水疱和脓疱,然后呈脐状,结痂,最后脱落。

  除皮肤损伤,皮肤外的表现如继发性皮肤/软组织感染(19%的病例)、肺炎(12%)、眼部并发症(4-5%)、脑炎(1%)也有被发现。

  在非洲,不同分支间报告的死亡率存在差异,西非分支的死亡率为3.6%,中非分支的死亡率为10.6%。2003年在美国暴发的疫情则没有人员死亡。相比之下,天花的死亡率在30%。

  目前没有用于人体的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但已有动物研究表明特考韦瑞(Tecovirimat)对猴痘病毒具有有效性,其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天花,并用于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免受致命的猴痘病毒感染。该药可通过美国国家战略储备和调查性新药申请(IND)获得。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该药方法仍然有限或不存在。

  暂无关于痘苗免疫球蛋白(VIG)治疗猴痘并发症有效性的数据。其在IND下使用治疗天花并发症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对于存在严重猴痘感染的患者是否能从VIG的治疗中受益也仍然未知,但可以考虑。

  可以考虑对有T细胞功能免疫缺陷的暴露人员使用VIG,因为对此类人群接种天花疫苗是被禁止的。

  一种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被用于2022年疫情的诊断使用。猴痘的确认是基于检测猴痘病毒DNA中的独特序列。如果没有针对猴痘病毒的(更合适)特定检测方法,在非流行国家,正痘病毒PCR阳性可以被视为确认阳性。PCR可以单独使用或与测序共同使用。

  谨慎的做法是对献血者进行延期献血直到所有皮肤损伤消失,以及在出现症状后至少21天延期献血。

  根据猴痘潜伏期,CDC建议对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存在密切接触无症状人员进行21天的发烧监测,如果发生密切接触,21天的延期献血将是最低的要求。

  关键在于避免潜在的动物传染源、感染患者和受污染的物品(如床上用品)发生接触,认真执行手部卫生和个人防护装备。

  痘病毒中大量的DNA序列以及氨基酸的同源性赋予了对多种痘病毒的交叉免疫,这解释了牛痘病毒疫苗对天花和猴痘的保护作用。随着天花的消灭和接近全体疫苗接种的停止,年轻人群的免疫力很可能已经下降,对猴痘的易感性可能会增加。

  一种减毒,存在复制缺陷的活牛痘病毒 (JYNNEOS™) 对预防人类猴痘有大约85%的有效性。该疫苗经过FDA批准用于猴痘暴露前的预防,CDC建议对出现暴露且最长达到14天的人群使用该疫苗。根据非洲的历史数据表明该疫苗对猴痘的有效率至少为85%。

  CDC持有 ACAC-2000 的紧急使用授权,它是一个基于牛痘病毒的减毒、具有复制能力的正痘病毒疫苗,该疫苗可供使用但其副作用很有可能要大于复制能力缺陷的 JYNNEOS 疫苗,且仅适用于对 JYNNEOS 疫苗有禁忌的接触者有用。

  停止常规的天花疫苗接种后人群免疫力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对猴痘病毒用于生化武器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