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眼镜蛇、鲨鱼、狮子、老虎、大象等毒蛇猛兽,极少有人会想到蚊子。

  小小的蚊子竟然有这么大杀伤力,有没有很震惊?但这都是真的!据国际数据统计,每年超过70万人因蚊虫叮咬致死,蚊子在造成人类死亡的动物中排第一位。

  眼下又到了跟蚊子“斗智斗勇”的夏天,被蚊虫叮咬送“红包”是常事。一只小小的蚊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蚊子叮咬后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预防被蚊虫叮咬?

  蚊子的杀伤力大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凶猛,而是它们会传播致命疾病。被蚊子叮咬后,除了瘙痒,最主要会传染4种疾病:

  疟疾是已被世卫组织列为和艾滋病、结核病一样的三大危险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几十万到上百万人死于疟疾,在我国主要是由中华按蚊传播。

  致死率在15%~50%。主要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由白纹伊蚊,也就是常说的花蚊子来传播,且在6月~11月多发。虽然在北方较少,但只要有蚊虫叮咬,就有得登革热的可能。

  这是一种外来病,初期症状跟登革热很像,但除了高烧有皮疹外,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关节疼痛,其对关节的伤害极大,几个小时就能让关节丧失功能,也是由白纹伊蚊传播。

  在这个蚊子大肆出动的季节,被叮咬都显得极端不平等。有的人安然无事,有的人则胳膊、大腿处处是包。

  6.夏天出门穿深色衣服的人,这与蚊子的生活习性有关,按蚊、库蚊喜欢在夜间活动,它们看到黑衣服,会习惯性地被吸引过去;

  被蚊子叮咬后,身上的蚊子包个头大小与个人的免疫性系统机制强弱有密切关联,与蚊子毒性高低无关。

  免疫系统强的人被叮咬后可以毫发无损,但大多数人会有身体反应,轻度表现凸起蚊子包,并会有明显的瘙痒感,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症状。

  而对于免疫系统弱的人,尤其是敏感体质的人群,被吸食血液后,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会被释放,随之而来出现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由于症状反应激烈,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缓解。

  此外,用手搔抓会使有机含氮化合物组胺释放量增加,以致于出现组织损伤或引发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试想一下,用指甲在蚊子包上使劲掐,潜意识会觉得痛,不会在意痒的感觉了,其实痒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只是疼痛感盖过了痒的感觉而已,完全是自身的心理作用。被蚊子叮咬后,正确的操作应该是这样的:

  1.瘙痒时,可借助碱性物质来中和,如小苏打,在家可用肥皂水,止痒效果甚佳。另外,使用盐水涂抹或冲洗痒处,可以软化肿块,能达到祛痛止痒效果。

  2.不要用手抓挠,尤其是皮肤的肿块处,否则会出现组织破损导致感染。因为挠痒可能会加快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此时可小范围喷一些花露水,花露水多数含有酒精,大面积使用会出现酒精过敏症状,尤其是敏感性体质的人慎用,一旦有刺痛,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3.对于皮肤上的蚊子包,可采用冷敷法来缓解疼痛感,比如用毛巾包裹冰冻饮料敷在患处。家中常备外敷药物如地奈德乳膏、艾洛松乳膏等。

  4.当蚊子叮咬出现红肿时,先用冰块冷敷,再根据医嘱使用外用药物,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1%薄荷霜等。

  5.当叮咬后表现明显感染现象时,需及时采用抗感染治疗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若不能缓解,及时就医治疗。

  人类与蚊子的“较量”历史悠久,但要有效地防范它们,除了耐心,还需要一些实用的技巧。面对蚊虫,我们有哪些实用的防蚊高招呢?记住“避、驱、灭”三字诀。

  室外活动尽量选择质地轻薄、浅色的长裤、长袖,避开草丛、树荫、仓库、水边、阴暗场所,同时避免穿深色服装,保持皮肤清洁无粘性,野外时身体暴露的部分提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蚊虫驱避剂等。

  挑选含有避蚊胺、伊默宁成分的花露水和驱蚊液,使用驱蚊产品时,药“量”并非越多越好,室外活动时可选择少量多次使用。

  由于蚊子的卵、幼虫、蛹都生活在水中,它们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所以从源头阻断蚊子滋生、繁衍的场所,选用含有除虫菊酯灭蚊剂,保持地面整洁无积水,搞好环境卫生,竭力清除其孳,加大力度保护蚊子的天敌,如蝙蝠、燕子、蜻蜓、蜘蛛、壁虎、青蛙等,让它们来消灭蚊子,采用生物防治,避免环境污染。

  蚊子演化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2.26亿年前的三叠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且,蚊子的宿主成千上万,主要为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其生存能力显然也要高于人类。此外,蚊子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在案的蚊子共3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仅我国已知蚊类就有18属,48个亚属和371种或亚种。

  再者,蚊子已成为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蚊子不仅仅是食蚊鱼、蝙蝠、蛙类、蜘蛛等的食物,也是北极苔原鸟类的主要食物。虽然蚊子灭绝不一定会造成生物链的空白,但可能导致食物链重新洗牌,有些物种或因此而灭绝。而且,就算蚊子灭绝,人类也不一定就此避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害和传播。

  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教授程功看来,把有效控制蚊子种群的数量作为控制传染病的一种思路和策略更具有科学依据。消灭蚊子的说法或许在路径或者概念上可行,但在具体的实施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蚊子也有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程功介绍,日常生活常用的灭蚊剂或者杀虫剂,随着蚊子的不断繁殖,会因为所产生的抗性而导致最终失效。“就像细菌对抗生素一样。”

  还有一些科学家尝试通过散布细菌的方法来有效控制蚊子种群的数量,从而消灭病媒蚊。比如,不少专家关注的基于沃尔巴克体的疟疾病控制策略。沃尔巴克体是昆虫内的一种细菌,作用类似于蚊虫的一种“疫苗”,使疟疾病原体无法在蚊子体内生存,从而阻止蚊虫将疟疾传染给人类。

  不过,这种做法的研究成本较高,还有学者表示,当所有的蚊虫都感染同一种细菌后,可能会影响其作为抗原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央视网、生命时报、中国疾控中心、“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成都商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