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名创优品公告称,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其中包括牛奶公司持有的21.1%及京东持有的8.3%的永辉超市股份。交易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
永辉超市的大股东易主早有草蛇灰线,今年以来,京东已多次减持永辉股份;但突然出现的接盘侠——名创优品,还是让外界颇感意外。
名创优品CEO叶国富也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看不懂就对了,这才是我的机会。
看不懂仅仅是一种调侃,叶国富对这次收购更专业的判断是:中国线下超市将迎来二十年一遇的结构性机会,未来特色零售和低价零售才是方向,而名创优品必须抓住这波机会。
公告发布当晚,前盒马CEO侯毅也表示,点赞叶国富的勇气和魄力,在他看来:中国零售业未来一定能有一家万亿级别的超市。
永辉超市与名创优品,前者是中国超市龙头股,核心品类是生鲜食杂及日用百货;后者主攻十元店模式,核心品类是更细分、更精致的日用品,在商业模式、核心品类以及门店定位上有高度差异的两家零售企业,如何做好最基础的业务融合?
2015年,京东以43.1亿元收购永辉10%的股权,当年正是新零售变革最烈火烹油的时期,电商平台坚信能在线下再造阿里、再造京东,而主要投资标的正是传统实体商超。
此后,京东多次增持,直到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二大股东。行业也对这笔投资报以高度期待,认为京东与永辉超市能共同加强供应链能力,并在数据开放的基础上寻求O2O领域的深入合作。
虽然永辉超市当时自我尝试的电商项目没有起色,但与京东的合作也不深入,永辉并未将互联网最核心的数据墙推倒,反而是在投资方背后自建数据帝国,坚决走以我为主的新零售模式。
引入京东主要是为了达成科技上的共识,京东的角色是定位于财务投资者。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如是说。
之后,永辉大刀阔斧启动数字化转型,接连推出永辉mini、永辉生活、超级物种等新业态,并以永辉云创为整体品牌,试图引领传统连锁商超的新零售转型。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后,永辉云创的业绩一路走低,连续亏损导致集团毛利率大幅下滑,永辉生活、mini店等业态在高速扩张后又失速关店;2019年,永辉云创全年亏损高达12.83亿元。最终,永辉从集团层面剥离永辉云创。
投入大量资金、消耗大量资源后,永辉超市完全以我为主的模式没能走通,而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由于线下客流流失与线上新模式冲击的双重影响,曾经市值千亿的永辉超市,深陷至暗时刻。
财报显示,2021-2023年,永辉超市的总营收同比涨幅分别为-2.29%、-1.07%和-12.71%。到今年上半年,永辉的营收和利润继续双降,营收同比下降10.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6.34%。
一个对经营影响更直观的数据是,2023年,永辉的坪效为1.01万元/平方米,较2022年下降约10%,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值。
虽然近年来,永辉超市也不断跟风尝试新业态,比如一度开出超过50家门店的民生折扣超市,比如今年1月在云南盛大开业的旗舰店,但如此多的业态创新并未把握零售的本质:即商品、服务与运营细节三位一体地提升。
改变从今年开始。6月19日,由胖东来操刀调改的郑州永辉信万广场店重新开业,首日销售额188万元,是此前平均日销的13.9倍;当日客流是调改前日均客流的5.3倍。
此后,永辉超市加速启动全国主要城市门店的调改工作。郑州永辉调改第二店瀚海海尚店开业,日均销售额是此前的8.2倍;永辉福州公园道店在18天闭店调改后,恢复营业首日销售额是之前的近6倍;永辉西安中贸广场店在调改后恢复营业的前两日日均销售额达到160万元。
全面学习胖东来,不再坚持全部自己包揽的模式,通过合作与开放,永辉超市挖掘到了一些增量机会,至少一部分止住了线下客流的流失。在半年报中,永辉超市表示,未来将坚持胖东来帮扶+自主调改双线并行,加快转型步伐。
实际上,在7月30日和8月9日,叶国富在极短时间内接连拜访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并且在关于收购永辉超市的电话会上,叶国富用近半时间来表达对胖东来的推崇。
从零售的角度看,名创优品看好永辉超市的调改前景,认为这个业务有前途;而且永辉超市目前的估值具有吸引力,投资成本的溢价低,安全边际较高。
简言之,现在正是抄底永辉的好时机。目前,永辉的市值约为260亿元,较高峰期已经跌去700多亿。
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在渠道、品牌推广、品类互补等多方面,永辉超市能为名创优品发展国内市场带来不少助力。
比如渠道环节,名创优品认为,在全国前1000的商场中,名创的认可度还不够高,而借助永辉,名创能对商圈有更高好的影响,并且借助永辉的优势拿到更好的位置和租金条件。
而在商品环节,名创优品表示,永辉将帮助名创补充必需品版图,并且分散集团的周期性,帮助其成为大型、有全球影响力的零售公司。
从财报数据来看,近年来名创优品的海外市场进展迅猛,门店已经开到了伦敦牛津街和纽约时代广场,但国内市场的规模、增速及门店数量正在逐步触及天花板。
从2021-2023财年,名创优品的海外门店总GMV分别为48.6亿元、64.14亿元、90.72亿元;同期,中国门店总GMV分别为104.06亿元、104亿元、106.71亿元,增长几乎趋于停滞。
今年上半年,虽然名创优品的内地门店GMV同比增长15.5%,但同店GMV下滑1.7%,客单量下降2.5%;而在海外市场创纪录地新增266家门店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半年内仅新开236家店。
确实,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购买力不足、竞争高度内卷的前提下,出海成为了大趋势,但国内依然是名创优品的大本营,其还要通过创新业态、创新品类去发力中国市场。
今年以来,名创优品相继在淘宝、抖音电商推出宠物用品官方旗舰店,是区别于主店的单独产品线;另外,今年名创优品还推出新业态24小时超级店,定位于满足即时零售需求的城市前置仓,核心品类为日用百货,已经在美团和饿了么上线。
在即时零售方面,永辉超市或许也能助力名创优品,在近三年年均科技投入超过7亿元的背景下,目前永辉旗下同城到家业务永辉生活覆盖近1000家门店,双方通过新模式寻找市场增量的战略几乎不谋而合。
更关键的是,通过品类、模式的突破,名创优品仍在捕捉国内市场新的消费需求,尽可能多地在品类、业态和场景上补足短板,尤其是要找到零售行业的新趋势。在叶国富看来,胖东来模式是符合中国消费行业需求的,未来将更适合中国家庭消费。
但胖东来目前仅有13家门店,且集中在河南许昌和新乡两地,这不太符合名创优品布局全国市场的规划,而已经接受过胖东来帮扶、未来将继续坚持调改、市场价值处于低点、并且关注度更高的全国型商超企业永辉,是更优解的投资标的。
发现超市行业的结构性机遇只是第一步,而如何牢牢抓住大机会,并助力自身业务持续增长,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家家悦、中百集团、京客隆、利群股份、三江购物的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其中中百集团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滑了614.42%;而上半年至少有131家商超门店关闭,包括大润发、华润万家等头部企业。
新时代的列车滚滚而来,传统连锁商超却仍然固守旧模式,货架上大量商品的陈列、包装和规格数十年不变,服务细节与新的需求、市场环境脱轨,运营更是无法与新零售和电商相比拟,实体商超早已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
叶国富在研究了线下超市的二房东经营模式后表示,在行业向上发展时,这些超市挣钱很轻松,但是对于商品的把控越来越弱,甚至到了给钱就能上的地步,也渐渐远离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传统超市对于挣快钱的兴趣远大于研究商品、服务和消费者,从而脱离了零售本质。
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基于名创优品不断深耕供应链环节而聚合的1100多家供应商,以及沉淀多年的711模式,其在开发、推广自有品牌方面,能对永辉超市有所增益。
名创优品的711模式指的是,从包含10000个产品方案的大型产品创意库中,每7天推出约100个新的SKU,这保证了名创优品可以持续更新和优化其门店的近万个SKU产品组合。
名创优品还表示,将协助永辉开发更好的自有品牌产品,对标山姆、Costco等。
但有观点认为,从日化百货跨界到生鲜食品领域,名创优品的商品开发节奏恐怕也要放缓。据36氪,山姆会员商店和Costco的商品每年更新率仅5%-10%,而名创的更新率超过20%。这种更新率在小店可以玩转,但永辉这种大超市不太现实。
从国内的经验来看,一家零售巨头收购另一家零售巨头,业务、模式的融合从来都是核心问题,这虽有历史可鉴,但似乎都不是好的先例。
2019年,苏宁易购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但收购后不到两年,苏宁易购因债务问题深陷流动性危机,而家乐福方面又按照当年收购协议中限时无条件购买剩余20%股权的规定,状告苏宁。
实际上,双方对簿公堂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合作早已破裂,而苏宁也未能挽回家乐福中国的颓势,其在国内市场的高峰期时拥有超过100家门店;如今,截至今年5月底,家乐福中国仅剩4家门店还在运营。
同样在2019年,物美集团与麦德龙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但之后其在2021年上市失败,又因为国内零售新业态的竞争加剧、外资商超普遍患上了水土不服,今年以来,麦德龙中国在成都、上海、武汉等地的多家门店均宣布闭店改造。
不过,上述合作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双方都没有跳出同维合作的层面,比如苏宁将门店数字会员体系、配送到家体系照搬给家乐福,但其自身的数字化就远不及阿里、京东,很难为已经日薄西山的家乐福带来太多增益。
回到名创优品与永辉超市的合作,双方是否都带来更多增量价值、能实现升维合作的效果,显然还需要谨慎观察;尤其是谁来主导合作模式和战略规划,又能否真正开放数据链和供应链,这都需要打上问号。
日前,于东来公开表示,今年9月底或10月底将停止对外帮扶,所有外出帮扶的员工都要回到胖东来收兵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