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不仅是视障人士的另一双眼睛,也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近日,京华时报记者来到“子龙”的学校——大连导盲犬基地,揭秘导盲犬的培训过程。
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成立于2006年5月15日。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能够在导盲犬的繁育、培训、应用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营利的导盲犬培训机构。作为公益机构,基地培训出的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视障人士使用。
4月29日,京华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大连医科大学校内的基地。工作人员称,目前,基地共有在驯犬54只,每只导盲犬都有固定的驯导员,这些导盲犬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通过70%的淘汰率考验。
在通往犬舍走廊内,挂着一幅巨大白板,上面写着每个驯导员负责的犬舍和在驯犬名字、性别、训练进行阶段。
“坐下、停下、直走……”在训练基地内,驯导员的口号不断重复。照做的每一只导盲犬,都会受到驯导员大声亲昵的赞扬。
两个交通岗,一条商业街,一个广场。这是每天上午前往训练场的路上,参驯犬都要经过的几处区域。每经过一处台阶或障碍物,驯导员都会停下,用脚拍打地面,给予相应指示信号。为了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它们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训练。
工作人员称,国际通用的导盲犬的犬种主要是拉布拉多猎犬和金毛猎犬。它们温顺、聪明、安全、稳定、体型适中、无攻击人的倾向,训练合格后能够带领视力残疾人出行,躲避障碍物、车辆,引领主人安全到达目的地,是人类忠实的助手。
据了解,由于基地经费不足,驯导员的工资水平已经降到很低的标准。即便这样,每年也只能有20只合格的导盲犬毕业。而由于工资水平低,人员流动较大,自基地创办以来,已经换了将近六七十人。
一只导盲犬是如何进行训练的?首先要基地引进的种犬生育幼犬,幼犬在出生的第45天,将送往爱心志愿者家庭中寄养。使幼犬在适应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地让幼犬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简单的服从命令并逐渐接受社会化的训练。
寄养至幼犬满12到14个月后,幼犬被送回基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技能训练,合格后将与视障人士进行3到4周的共同训练。
一般来讲,训练前要先对幼犬进行考核,这一轮的淘汰率达70%之多。一定要筛选不受声音干扰的幼犬。符合条件的,将会接受坐、卧、走的基本训练,再到复杂的路线引领训练。
经过寄养的幼犬,回到基地之后,要经过14个月左右的培训。花费12万到15万左右。包括导盲犬的饮食、检疫及驯导员的成本。
乘车期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列车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协调将旅客安排至较为宽敞的席位。在协调更换座位时,原则上应为同等级别的席位;如果因更换席位出现票价差额,应提前征得旅客本人同意,并按规定处理票价差额。
记者从济铁济南客运段得到消息,从5月1日起,导盲犬可跟随视力残疾旅客一同乘坐火车,这也是铁路部门第一次允许导盲犬上火车。据济南客运段相关人员介绍,导盲犬需要与同行残疾旅客一同乘车,需提前向铁路部门通告有关需求并携带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动物健康免疫证明等相关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