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潍北盐碱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华丽转身,7月13日,青岛农业大学“乡约一下,遇践青春”赴潍坊实践服务团前往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西官亭村实地考察,发掘新农业生产模式下的新乡村发展状况。
西官亭村隶属于寒亭区高里街道,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因青州衡王常来此地赏荷垂钓,特建造了一座“官亭”,故村名为“西官亭”。坐落于禹王湿地范围内的西官亭村,正好处于溎河、丰收河交汇口的南边滩地上,不远处是更为广阔的白浪河,特殊的“三河流域”使得当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又是盐碱地,特殊的土地使得当地村民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实践团队通过与西官亭村支部书记程炳辉沟通了解到,以前村民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低,收入微薄,村民不愿意再耗费心神种地,地渐渐荒废了,人们外出去周边或滨海地区打工维持生计,而这片盐碱地也成了寒亭区的“老大难”。
这样的盐碱荒地“老大难”怎么就攻坚克难,顺利蜕变成了省级文明村,实现全民致富了呢?在采访完当地村支部书记程炳辉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程炳辉表示,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青岛启动了“中华拓荒人计划”,后发现青岛和西官亭村的土地情况接近,村委就通过潍坊滨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袁隆平的海水稻团队取得联系,沟通交流后,团队派人到西官亭村进行试种。村委会与村民商议成立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村民用土地入股,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科技公司提供核心技术,对海水稻进行集中化经营。这种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9年海水稻种了两千亩,结果当年就大丰收,2020年种植规模扩大到一万亩,2021年又发展扩大到两万多亩。海水稻产业集中经营后,村民手里有地钱作为保障,可以外出滨海地区打工,可以就近在禹王湿地和海水稻种植区当劳动力,村民手里有两份收入,入股的土地还会收到分红,不用缴纳建设村庄的钱,村民慢慢就富了。
实践团队了解到,“海水稻+”产业化生态圈最大限度地达成了湿地生态和村庄经济的双赢局面,因地制宜发展海水稻种植产业后,盐碱地成了聚宝盆,西官亭村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将海水稻种植和湿地沟渠养殖相结合,稻田里养小螃蟹、小龙虾,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充分化利用;第二产业延长海水稻加工产业链,打造“西官亭”品牌小米和“禹米香”品牌的同时,深加工稻米,发展成米粉、米酒、米醋等产品;第三产业将农业发展和湿地观光相结合,利用禹王湿地公园,实现莲藕种植和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乡村振兴的背后是产业的振兴,是人才的引进,是村支部的正确领导。
对当地的产业振兴状况有大致了解后,团队走进了村庄,行色匆匆骑着三轮车的大爷,扛着锄头准备干活的大爷,在村里开理发店的大娘,小小的村庄,每一个人都井然有序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动着。走进一处小庭院里,通过和奶奶们的交谈,了解到村里的核酸检测程序、医疗补助和老人补贴等,村委实行人性化核酸管理政策,村民使用村委发放的核酸检测纸就可以扫码做核酸,以免智能手机扫码对老年人核酸检测造成困扰。在询问团队的来由时,一位奶奶说:“来农村好呀,农村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你们年轻人闯荡!”新乡村需要注入年轻人的生气,产业振兴需要人才的加持。
沿着庭院向前走,映入眼帘的是禹王湿地青翠的荷叶,黑翅长脚鹬低空飞过荷塘的景色,这就是村里的集中发展区域,荷塘边是成片种植的海水稻,稻田浸在水里,水里养殖着小螃蟹和小龙虾,实现互利共赢。在带领下,团队走进海水稻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和数字化海水稻智能育苗温室进行参观,展馆对面是扩大种植规模后的海水稻示范区,一片片稻田在村民心里,就是希望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