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狗年到了,人们在相互祝福中,少不得提到生肖文化。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它很早就被驯化,进入人类生活中,无可置疑是人类的朋友。
但同时,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在汉语系统中褒贬分明、有爱有恨,并且总体来说,责骂多于赞誉。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驯化的动物很多,最常见的是“六畜”。而其中最有“资历”的就是狗。追踪狗的驯化过程,我们的目光很容易就到了史前时代。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
人类驯养狗的时间起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不过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却没有确切的说法。考古学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人类驯化狗的时间至少应该在1.5万年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前。
考古资料显示,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大量狗遗骸发现。
比如在距今10000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了狗下颌骨;在距今7000-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骨架;在距今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出土有狗头骨和下颌骨。
学者研究这些骨骼后认为,人类开始驯养狗的时间应该更早,因为这些骨骼结构与豺狼的已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的产生,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
远古人类还将狗的形象留在了器物上。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的狗形鬶,形象逼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有陶塑家狗。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绘有4只生动可爱的家犬。
进入历史文明后,以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大量家犬骨骼。周代设有“犬人”官职,专司相犬以供祭祀。汉代设狗监,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到唐代,五场之中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
总之,狗的形象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延续至今。在人类狩猎采集阶段,狗是打猎的助手;在农耕时代,它是看家护院的能手;在游牧地区,它又是牧羊、牧马的帮手。而在人类的祭祀、殉葬民俗中,也有它的身影。
那么多种野生动物,为啥是狗最早走进人类世界并被接纳?这个逻辑里必然有个前提:狗对人类有用。
最突出的是其灵敏的嗅觉。这一点几乎能在各种动物中夺冠。研究显示,狗的嗅觉敏感度约为人的1200倍,能分辨出200万种不同气味,且能从许多混杂的气味中找到某一种气味。
仅此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啥有军犬、警犬、搜索犬等特殊犬种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对它们来说并非难事!
其次,狗的听觉也很灵敏,是人类的16倍;听到最远距离是人的400倍;对声音方向的辨别能力是人的2倍,能准确分辨出32个方向。
并且,就算是在夜间睡觉时,它也能保持高度的警觉,1公里内的声音都能分辨清晰。所以,你对附近的狗说话,没必要大呼小叫。你的细微指令,都会被它察觉领会。
有这两大神技傍身,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狗在人类家庭中起着看家护院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野兽还是盗贼,都逃不过它的耳目侦查。
另外,作为从野生食肉动物驯化而来的物种,狗天生具有追捕能力。有这些看家本事,在远古狩猎时代,狗的加盟大大提升了人的安全感和捕猎能力。
还有,狗性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忠顺,并且懂得感恩。你对它好,它就会记住你,并且一直对你好,甘当你的助手,甚至奴仆。
在民间,有人将狗的美好品性归纳出“八德”,分别是“忠、义、勇、猛、勤、善、美、劳”。显然,狗能担起这样的赞誉。
狗忠顺的性情,和猫比起来更为明显。因此也有人说,“汪星人”是人类驯化最彻底的动物,而“喵星人”则一直未被真正驯化。(详见“说闻解事”专栏
狗凭着这些天赋才能走进了人类世界,并且成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亿只狗,其中我国大约有2亿只。
在全部进入生肖的“六畜”动物中,狗和人类的关系最特殊。其它的几种对人类多为“有用”,而狗与人更多是一种朋友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何而来?
说到狗的祖先,这个问题很复杂,至今没有定论。毕竟,狗的驯化是在史前时期,太过遥远,且没有文字留存,仅靠考古资料,目前尚难说清楚。
一般认为,狗的祖先是灰狼。然而,狗的品种众多,个头、外貌和性情差异很大。于是很多学者认为,狗的祖先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狼。还有人认为,它的祖先还有豺,是狼和豺的某些分支分别进化成了狗,或通过杂交进化出了狗。
而狗的祖先是如何走进人类生活的?这和“六畜”中的其它动物仍然不同。一般认为,“牛羊马猪鸡”都是被捕捉圈养后被动驯化的;而狗,被驯化中还有“主动”的一面。
至于狗被驯化的过程,学者所述也难免有推测成分。一种说法认为,原始人将吃剩的兽骨兽皮随手丢弃,就引来一些饥饿的豺狼觅食。
时间久了,它们发现这是一种获得食物的好办法,于是便乐于游荡在人类住处周边,甚至跟随人类迁徙,参与人类的猎捕活动。
人类也慢慢发现,这种机敏聪明的动物容易亲近,且不伤害人,被它们围绕,还能起到警戒作用,避免被猛兽伤害,于是也乐于“分一杯羹”给它们。彼此间越来越近,建立了信任和同盟关系。经历过漫长的时光后,这部分豺狼逐渐进化成了狗。
而这些狗的祖先,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优胜劣汰”。其中笨拙或凶残的个体被人类捕杀,其中温顺机警的个体则成了人类的朋友。
在进化过程中,狗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物种特性也在改变。比如它们是群居动物,有等级观念。进化成狗后,它们仍然怕孤独,喜欢有伴。只是这“伴”变成了人。
豺狼的等级观念使它们在群居中忠于头狼、服从组织,进化而来的狗也忠于主人、服从命令,且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尤其很多大型狗,成年后要换主人是痛苦的事,甚至不可能做到!
还有个怪现象,拥有如此好品性的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多受鄙视,这是为啥?
在汉语词汇、成语、俗语中,充斥着大量贬低狗的内容。比如狗奴才、狗腿子、狗东西、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狐朋狗友、人面狗心、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肉上不了桌等,哪个都不是好词。
以“忠顺”著称的汪星人,为何遭受这样的待遇?即便你身边有可爱的狗,且对它宠爱有加,你也会在不经意间随口说出这类词汇,是不是很撕裂?
要在几千年文明史中搜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容易,毕竟原因很复杂。这里,我们只能窥豹一斑,略作分析。
给我们启发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狗的待遇并非这样。它们多数时间和人平等,甚至有法律保护。尤其是,英文中很多赞美人的词汇竟用狗的单词!
同样是狗,在中西方为何地位不同,这只能在文化环境中找原因。有社会学者认为,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关。
传统中国王权思想根深蒂固,王权通过官僚体系控制国民。官本位传统中等级分明,官员对上忠顺、谄媚,对下役使、欺瞒。民间看来这是极其丑恶的。
并且,在中国语言体系中,同一个意思由于不同的语体色彩,会用不同的词汇。“忠顺”的另一面就是“奴性”;“助手”的另一面则是“帮凶”。
于是,古代民间的不满情绪,通过狗文化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当人们看到权贵欺压民众时,就想到狗咬人。“护主”之狗被赞扬,但若“主”是坏人,狗就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就是恶狗。
好在,尽管人们对文化中的“狗性”极尽鄙视,但对现实中的狗还是善意有加。很多人愿意养狗、保护狗。人们赞美勇敢战斗的军犬、警犬,赞美帮助残疾人的导盲犬,赞美勤劳的牧羊犬、雪橇犬,宠爱给人带来欢乐、驱赶寂寞的宠物犬。
这又证明,人类从没忘记汪星人忠诚、勇敢、善良等美德,还是始终把它作为朋友的!
农历狗年到了,人们在相互祝福中,少不得提到生肖文化。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它很早就被驯化,进入人类生活中,无可置疑是人类的朋友。
但同时,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在汉语系统中褒贬分明、有爱有恨,并且总体来说,责骂多于赞誉。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驯化的动物很多,最常见的是“六畜”。而其中最有“资历”的就是狗。追踪狗的驯化过程,我们的目光很容易就到了史前时代。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
人类驯养狗的时间起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不过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却没有确切的说法。考古学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人类驯化狗的时间至少应该在1.5万年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前。
考古资料显示,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大量狗遗骸发现。
比如在距今10000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了狗下颌骨;在距今7000-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骨架;在距今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出土有狗头骨和下颌骨。
学者研究这些骨骼后认为,人类开始驯养狗的时间应该更早,因为这些骨骼结构与豺狼的已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的产生,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
远古人类还将狗的形象留在了器物上。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的狗形鬶,形象逼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有陶塑家狗。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绘有4只生动可爱的家犬。
进入历史文明后,以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大量家犬骨骼。周代设有“犬人”官职,专司相犬以供祭祀。汉代设狗监,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到唐代,五场之中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
总之,狗的形象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延续至今。在人类狩猎采集阶段,狗是打猎的助手;在农耕时代,它是看家护院的能手;在游牧地区,它又是牧羊、牧马的帮手。而在人类的祭祀、殉葬民俗中,也有它的身影。
那么多种野生动物,为啥是狗最早走进人类世界并被接纳?这个逻辑里必然有个前提:狗对人类有用。
最突出的是其灵敏的嗅觉。这一点几乎能在各种动物中夺冠。研究显示,狗的嗅觉敏感度约为人的1200倍,能分辨出200万种不同气味,且能从许多混杂的气味中找到某一种气味。
仅此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啥有军犬、警犬、搜索犬等特殊犬种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对它们来说并非难事!
其次,狗的听觉也很灵敏,是人类的16倍;听到最远距离是人的400倍;对声音方向的辨别能力是人的2倍,能准确分辨出32个方向。
并且,就算是在夜间睡觉时,它也能保持高度的警觉,1公里内的声音都能分辨清晰。所以,你对附近的狗说话,没必要大呼小叫。你的细微指令,都会被它察觉领会。
有这两大神技傍身,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狗在人类家庭中起着看家护院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野兽还是盗贼,都逃不过它的耳目侦查。
另外,作为从野生食肉动物驯化而来的物种,狗天生具有追捕能力。有这些看家本事,在远古狩猎时代,狗的加盟大大提升了人的安全感和捕猎能力。
还有,狗性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忠顺,并且懂得感恩。你对它好,它就会记住你,并且一直对你好,甘当你的助手,甚至奴仆。
在民间,有人将狗的美好品性归纳出“八德”,分别是“忠、义、勇、猛、勤、善、美、劳”。显然,狗能担起这样的赞誉。
狗忠顺的性情,和猫比起来更为明显。因此也有人说,“汪星人”是人类驯化最彻底的动物,而“喵星人”则一直未被真正驯化。(详见“说闻解事”专栏
狗凭着这些天赋才能走进了人类世界,并且成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亿只狗,其中我国大约有2亿只。
在全部进入生肖的“六畜”动物中,狗和人类的关系最特殊。其它的几种对人类多为“有用”,而狗与人更多是一种朋友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何而来?
说到狗的祖先,这个问题很复杂,至今没有定论。毕竟,狗的驯化是在史前时期,太过遥远,且没有文字留存,仅靠考古资料,目前尚难说清楚。
一般认为,狗的祖先是灰狼。然而,狗的品种众多,个头、外貌和性情差异很大。于是很多学者认为,狗的祖先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狼。还有人认为,它的祖先还有豺,是狼和豺的某些分支分别进化成了狗,或通过杂交进化出了狗。
而狗的祖先是如何走进人类生活的?这和“六畜”中的其它动物仍然不同。一般认为,“牛羊马猪鸡”都是被捕捉圈养后被动驯化的;而狗,被驯化中还有“主动”的一面。
至于狗被驯化的过程,学者所述也难免有推测成分。一种说法认为,原始人将吃剩的兽骨兽皮随手丢弃,就引来一些饥饿的豺狼觅食。
时间久了,它们发现这是一种获得食物的好办法,于是便乐于游荡在人类住处周边,甚至跟随人类迁徙,参与人类的猎捕活动。
人类也慢慢发现,这种机敏聪明的动物容易亲近,且不伤害人,被它们围绕,还能起到警戒作用,避免被猛兽伤害,于是也乐于“分一杯羹”给它们。彼此间越来越近,建立了信任和同盟关系。经历过漫长的时光后,这部分豺狼逐渐进化成了狗。
而这些狗的祖先,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优胜劣汰”。其中笨拙或凶残的个体被人类捕杀,其中温顺机警的个体则成了人类的朋友。
在进化过程中,狗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物种特性也在改变。比如它们是群居动物,有等级观念。进化成狗后,它们仍然怕孤独,喜欢有伴。只是这“伴”变成了人。
豺狼的等级观念使它们在群居中忠于头狼、服从组织,进化而来的狗也忠于主人、服从命令,且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尤其很多大型狗,成年后要换主人是痛苦的事,甚至不可能做到!
还有个怪现象,拥有如此好品性的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多受鄙视,这是为啥?
在汉语词汇、成语、俗语中,充斥着大量贬低狗的内容。比如狗奴才、狗腿子、狗东西、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狐朋狗友、人面狗心、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肉上不了桌等,哪个都不是好词。
以“忠顺”著称的汪星人,为何遭受这样的待遇?即便你身边有可爱的狗,且对它宠爱有加,你也会在不经意间随口说出这类词汇,是不是很撕裂?
要在几千年文明史中搜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容易,毕竟原因很复杂。这里,我们只能窥豹一斑,略作分析。
给我们启发的是,在西方文明中,狗的待遇并非这样。它们多数时间和人平等,甚至有法律保护。尤其是,英文中很多赞美人的词汇竟用狗的单词!
同样是狗,在中西方为何地位不同,这只能在文化环境中找原因。有社会学者认为,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关。
传统中国王权思想根深蒂固,王权通过官僚体系控制国民。官本位传统中等级分明,官员对上忠顺、谄媚,对下役使、欺瞒。民间看来这是极其丑恶的。
并且,在中国语言体系中,同一个意思由于不同的语体色彩,会用不同的词汇。“忠顺”的另一面就是“奴性”;“助手”的另一面则是“帮凶”。
于是,古代民间的不满情绪,通过狗文化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当人们看到权贵欺压民众时,就想到狗咬人。“护主”之狗被赞扬,但若“主”是坏人,狗就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就是恶狗。
好在,尽管人们对文化中的“狗性”极尽鄙视,但对现实中的狗还是善意有加。很多人愿意养狗、保护狗。人们赞美勇敢战斗的军犬、警犬,赞美帮助残疾人的导盲犬,赞美勤劳的牧羊犬、雪橇犬,宠爱给人带来欢乐、驱赶寂寞的宠物犬。
这又证明,人类从没忘记汪星人忠诚、勇敢、善良等美德,还是始终把它作为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