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组织国内企业出海到在国内办展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促会商行会”)副会长王曦及其团队的飞行距离重新回归至疫情前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见证了国内企业加大布局东南亚和中东市场的变化,也倾听了大量中小企业管理者关于外贸现状的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在区域布局上,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确实是国内企业投资布局的主要选择,且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机电设备两个重要的中游行业,以及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下游行业。
同时,据王曦团队成员观察,俄罗斯市场也是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为进一步响应企业需求,贸促会商行会将于2024年6月在俄罗斯主办中国商品(俄罗斯)展览会,服务中国外贸企业出海。
贸促会商行会是中国贸促会设在行业中的22个全国性行业贸促机构之一,致力于促进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商业领域境内外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平台。自2020年起,商业贸促会开展了跨境电商系列活动,包含展会、论坛、培训会、供需对接会、商务考察团组等。
在贸促会商行会会展部团队2023年海外各项行程中,东南亚区域出现得最为频繁。
王曦印象深刻的是,9月下旬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电商产业博览会暨印度尼西亚选品展览会上,贸促会商行会收到了很多参展企业签单的喜报。其中,湖南省一家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在现场签约900万美元订单,同时达成了3个意向合作订单。
王曦说:“疫情三年,外贸受到了重大打击,但令我们欣喜的是,疫情防控放开后,仍有很多外贸企业愿意跟着贸促会的步伐来到印尼参展。”
2023年3月底,贸促会商行会组织了20家来自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服装鞋帽、宠物用品领域的外贸企业赴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开展为期8天的“贸促出海—东盟供采招商会”商务考察,其中一家宠物用品企业在考察期间直接与印尼一家采购商签下2个货柜的猫砂订单。
她说:“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严峻形势下,在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及预期减弱等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背景下,仍然有企业在外贸领域中逆势而上。除了RCEP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以外,企业也在积极主动地出海挖掘需求、寻找订单。”
从细分行业来看,贸促会商行会的观察是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是海外布局最活跃的行业。近年来,机电设备、机械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积极设立海外子公司,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行业的海外布局同样较为活跃。相对而言,纺织服装、橡胶塑料和皮革羽毛等行业设立海外子公司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王曦表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东各国的经济转型计划对接融合,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关系不断升温。位于中东地区的海湾六国均属于高收入国家,30岁以下人口占比60%至80%,互联网普及率在90%以上,这些先天条件与市场状况适合物流电商、社交文娱、金融科技等行业探索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贸促会商行会在2024年的行程拟定上也密集出现了中东和东南亚区域,包括拟在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开展系列展览活动,同时拟在美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搭建“贸促精品—海外展示厅”,供企业展示商品,链接客户。
在近几年组织国内企业出海过程中,王曦最大的感受是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国内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以下简称“新三样”)在海外持续走俏。
海关总署数据也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中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4.5%。
王曦认为,一方面,在全球加速能源转型、不断深化节能增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背景下,新三样等绿色产品无疑正中“碳中和”背后的商业蓝海。另一方面,在绿色制造理念和先进制造水平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和高效的产品迭代速率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在贸促会商行会举办的企业座谈交流会及走访调研过程中,王曦也深入产业带进行交流,倾听来自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在金融方面,中小微企业的反馈是始终面临融资贷款难题。她说:“在外贸交易中,部分发展中国家缺乏合规的外汇结汇渠道,中国的跨境支付服务商还需要进一步开拓更多国家的结汇业务,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是国际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企业希望政府及贸易促进组织能在跨境电商行业规则制定、标准制定等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切实解决外贸企业面临的各项难题。比如境外跨境电商平台申请税号流程复杂、进展缓慢,影响商家入驻开展生意。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小微企业则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中国本土品牌进行培育,提高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进而推动中国品牌出海。
最后,在物流航线方面,企业反馈目前的货运航线情况不稳定,飞行是以包机形式出行,而非正式航行。为提升航线质量,稳固物流企业经营情况,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企业希望能够争取正式航权。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大部分企业反馈缺乏对政策的研读能力,非常需要贸促机构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外贸政策、原产地证书签发流程和商事证明书办理流程等。
4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还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为1.7%,但在10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将此预测直接下调至0.8%,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
世界贸易的低迷也让中国的进出口面临较大压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6—9月,中国进出口增速经历了连续的同比下降。10月,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转为增长0.9%后,11月进一步提升至1.2%。总体上,前11个月,出口同比增长0.3%,进口同比下降0.5%。
王曦说,尽管2023年外贸行业整体低迷,但就出口数据而言,实际上并未出现大幅下降,而是呈现出增长的状态。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外贸企业认为,2024年外贸很有可能依旧保持增长趋势。
从具体的产品品类来看,王曦称,2023年传统品类的需求持续下降,但“新三样”则表现亮眼,基本上都是成倍增长,2024年这一趋势也很有可能会延续下去。
在国际市场方面,王曦称,受通胀和国际环境影响,外贸传统市场欧美市场在2023年出现了进口额大幅下降的情况。然而,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需求却在快速增长,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也是大量外贸人士看好的重要布局的市场。“因此,对于2024年,其建议,外贸人士应布局多个市场,以降低单一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2005年,在中国出口总额中,东盟仅占据着7%的份额。此后十余年,在中国出口总额上,东盟占比不断攀升,2020年占比达15.5%。但对东盟市场出口总额快速增长过程中,市场层面也出现了对供应链转移的担忧。
对此,王曦认为,需要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随着中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一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增幅可能会逐渐放缓。但是,这也为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供应链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地区分工调整的结果。这一现实背景促使中国结合本国产业和技术优势,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位置。为降低生产成本,部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选择在东南亚地区投资设厂。现今,东南亚国家的制造经济还离不开中国强大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在终端消费市场关联的大环境下,供应链融合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旋律。供应链转移背后,并不是简单的区域产业的博弈,而是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新对话。
王曦称:“总体而言,在优化外贸产品结构,以及跨境电商新业态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出口高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乐观的。2024年,贸促会商行会也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帮助企业拓展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