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位养英短的朋友家中新添了一只柴犬,很大程度上平衡了我的朋友圈里几乎一边倒的猫狗比例。

  仅以这位朋友为例,他家英短呈现在社交网络上的画风通常是静态而神秘的,遗世独立,若有所思,同时配上美好的滤镜,性冷淡色调的家居背景,以及一句语焉不详的牢骚。

  而柴犬的出镜方式则亲民得多,图片多半是在遛狗途中信手拍下的,取景随意,画风欢脱,发布时的语气还透着一股子坦荡的快乐,偶尔,也会假装不经意地抱怨小区里的“阿姨”们把矜贵的柴犬错认成了乡间阿黄。

  其实细究之下,这种尴尬的抱怨背后,是有小小的自得的——“柴犬的时髦,你们哪里懂”。

  事实上,柴犬的时髦,也不过是这两三年间才开始被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一批追求所谓“中产审美”的时髦人所理解的。仅从主流搜索网站的热度来看,在 2014 年之前,“柴犬”的存在感十分微弱,直到 2015 年才突然爆红,2016 年一举超过了上一辈宠物界的身份象征——藏獒。

  国内到底有多少人在养柴犬?鉴于宠物市场混乱,“山寨柴犬”盛行,我们很难确认。但仅从日本保存会的注册数据来看,这股热潮所带来的增幅是惊人的——2013 年,海外柴犬的注册数量仅 73 只,到 2015 年,已大幅增加至 1,267 只,2016 年更是飆升三倍,达到 3,922 只。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日本国内的柴犬总数。

  即使在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柴犬也不过是一种亲民的本地纯种狗,和我国的阿黄们地位相仿。在传统的日本人看来,柴犬外表平凡,个性耿直,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平民精神;直到互联网文化改变了这一切。

  2006 年,博客时代的潮水中,猫叔、俊介这类“初代动物网红”诞生了。从此以后,在女性和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媒体上,萌宠成为了最有保障的流量担当。而看似平凡的柴犬在化身为 .jpg 和 .gif 后,它们身上某些微妙的特质被放大了——比如奇异的眉形,会微笑的嘴角,还有令人捉摸不透的眼神。

  这种眼神最终造就了Doge,2013 年全球最火爆的表情包,彻底将柴犬捧上了互联网神兽的位置,与哈士奇不相上下。

  而与哈士奇单一的“二哈”设定相比,柴犬被网民开发出了更为丰富,也更有格调的符号特质。早在 Doge 走红之前,能“用微笑治愈一切”的柴犬博主@marutaro 便已经在 Instagram 上聚拢了人气,如今坐拥 260 万粉丝。

  时尚圈也发掘到了柴犬身上那种“不经意的时髦感”。要论影响力,纽约平面设计师 Yena Kim 家的柴犬Bodhi足以将 90% 的博主踩在脚下。两三年前,这位“男装犬模”便谈拢了与 Coach、Todd Snyder、Salvatore Ferragamo 等多个大牌的合作,还出了一本穿搭指南。

  轮番热搜之下,柴犬就这么火了,从平凡的日本小土狗火成了全球追捧的高价名犬,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你能找到的任何一篇《中产阶级装逼指南》里,奇货可居。

  但身价不菲的稀有名狗何其多,柯基、博美、萨摩耶在互联网上的流量也未必逊色,可为什么在当下,只有柴犬被贴上了“中产阶级审美”的标签?

  在大众的广泛认(tu)知(cao)中,我国中产阶级爱好京都的樱花,奈良的鹿,想凭富士山私有。再考虑到他们对各种舶来文化一贯的热捧,从东洋空运而来的小黄狗自然比中华田园犬要矜贵。

  可是凭什么同样从东洋空运而来,比柴犬大了一号的秋田犬就被当成了“土豪的新宠”,与藏獒并立呢?这样看来,柴犬的魅力也不只是“日式审美”,或是“舶来品崇拜”那么简单粗暴。

  川端康成曾在短篇《禽兽》中写到,“柴犬有些地方像个宿命论者,我很喜欢它。有时让它坐在我的膝上,有时让它蹲在角落里,一呆就是半天,一动也不动。很多时候,他就这样一直呆到客人起身告辞,连瞧也不瞧客人一眼。”

  备受中产阶级追捧的《Monocle》杂志更是用封面直白地指导你:每个好品位的男人都应该拥有一件质地优良的羊绒衫,一双体面的手工皮鞋,和一条身价五位数的柴犬。

  而当一个收入尚可,居住空间足以养狗,且有富余的时间每天遛狗的人牵着一头柴犬,在小区里闲逛时,听到有人说“柴犬不就是日本的小土狗吗”的一瞬间,他所感受到的则是“一般人不懂它的魅力”,以及划分你我的“区别感”。

  按照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的分析,中产阶级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考虑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维持“区别”,从而显示与旁人的不同;而维持“区别”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某种符号的选择和消费来完成的。

  一个想要成为“中产”的人要同时设法与底层和高层维持区别,正因如此,“土豪”们喜欢的大型犬,和“屌丝”气质的中华田园犬都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而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相比柯基、泰迪、萨摩耶们,柴犬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乍看起来,它一点也不特别。

  这样的特质将问出“柴犬不就是日本的小土狗吗”的阿姨们挡在了门外,使得柴犬成为了一种有“欣赏门槛”的宠物,给了中产阶级一种进一步维持“区别”的享受。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其说柴犬代言了中产审美,不如说那些渴望成为中产的人在互联网的解构下,认可了柴犬身上看似随意的时髦和高级感。他们养的不是柴犬,而是一个名为“中产生活方式”的美好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