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下午,窗外的天空像湛蓝的画布,阳光在这间既是卧室也是工作室的房间里抠出一片光亮。坐在床边,膝盖上铺着一块长方形垫子,84岁的陈立君用针线缝制着一个布偶娃娃的腿部。虽然服用抗癌药物,身体会容易疲惫,她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疲态,两鬓发丝整洁。

  生活亦工作,制作布偶,就是湖北美术学院退休老教授陈立君的日常。1996年,刚退休的她把这个当作人生新目标。写实亦变形,女儿一家三口、熟悉的老同事、外国名流、武汉夏天乘凉街景……萌萌哒的“玩偶”在她的一针一线中变成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艺偶”,她的200多个布偶娃娃作品不仅多次参与国内外艺展,还大大扩展了“软雕塑”这一艺术门类的内涵。

  10月22日,重阳节前一天,陈立君讲起自己的“布偶圆梦记”,她脸色红润,眼神清澈,聊天的过程中,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人始终无法将她与一个病人联系在一起。

  在武汉生活了近50年,陈立君依然难改一口“沪普”,讲线岁时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湖北洪湖国营大沙湖农场。1959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院前身)附中,完成系统的绘画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美术造型基础。

  1976年,陈立君从工作了12年的湖北监利县文化馆调回母校湖北艺术学院工作。1996年从学生工作部长兼学生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

  她的性格一直忙忙碌碌,风风火火,退休对她而言,就像火车中途停站,她依旧忙碌,画画、被聘到国画系担任辅导员顾问,继续发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和热——直到一次体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老年疾病。

  陈立君回忆,刚做完手术,疼得坐在椅子上起不了身,“手边正好有柚子和玻璃瓶,我就试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简单的娃娃,花了半个多小时。”做娃娃的专注,让陈立君忘记了疼痛。

  柚子瓶布偶开启了陈立君对艺术的另一种尝试。她开始利用各种废泡沫、旧海绵、碎花布等废旧物品,化腐朽为神奇,陆续制作出了200多件布偶。

  家里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房间成了她的工作室兼卧室,一米宽小床之外的空间堆满了捡来的边角余料,床头的储物箱子里装了十余个半成品布偶,累了躺在床上休息时,她一伸手就可以拿出一个缝上几针。

  不同于多数人的通常印象,陈立君创作的布偶并非大眼圆脸、表情单一的漂亮静态造型,而是完全打破了这些模式,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展现出幽默夸张的特点。“我将这些娃娃赋予生动夸张的造型,带给人浓浓的趣味性。商店里的布娃娃,形态单一,千篇一律。我的布娃娃首先要神似,还要好玩,才能带给人欢乐。”陈立君说。

  在陈立君的软雕塑世界里,她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快乐幸福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她的作品《夏日纳凉》,描述的是一副荆楚地区民间景象:一群在树下躺着纳凉的人们,袒胸露腹,得意扬扬,好不快哉。2012年,陈立君的作品《婆媳情》作为当年湖北省唯一获奖作品,获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民间艺术品类三等奖。陈立君说,她常看到哥哥为母亲修剪指甲、按摩,很温馨,便创作了这幅作品来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亲密感情。

  陈立君对自己作品要求极高,为获得满意的创作材料常常要寻找、搜集很久,在制作过程中如若不尽如人意,便会反复拆掉重来,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常常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书记彭柱武回忆,陈立君老师制作布偶的过程并不容易,从主题设计到材质的寻找,她都会反复思考,不断调整,工序十分繁杂。支撑她坚持下来的,是许多前辈领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每次陈立君都将作品拿到前辈家里虚心请教,前辈常常伸出大拇指给作品打120分,以示激赏。”

  我国工艺史上,“软雕塑”种类并不少见,民间“布偶”“京剧脸谱”等,都是其代表。在湖北美术学院一间展览厅,陈立君的近百件“软雕塑”被静静地保存着。在湖北美术学院老干处的组织协调下,陈立君举办了个人软雕塑作品展,明年1月,新的展览又将再次开展。

  这些作品中,《武汉的夏天》以其江城火炉的地域特色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老奶奶的舞蹈队》获“首届亚洲拼布节”唯一创意奖,《幸福》获武汉市“十大巧娘”称号,《小巨人姚明》被央视5套借去做奥运栏目宣传……

  2003年,陈立君和她的“布偶娃娃”随武汉代表团赴法国波尔多市参加“中法文化年”艺术展,她的作品受到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人的喜爱、追捧并热卖。这让她更感欣慰,“艺术作品是给老百姓欣赏的。”陈立君说。

  陈立君太喜欢做布偶了,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个个生动的造型。年龄和阅历给了陈立君的创作以加法,她可以通过不断回忆来完善布偶的创作。“我创作布偶不需要做画稿,造型就在我脑子里,每天、随时都能修改。”

  身边的有趣的人和事都是她创作的灵感,环卫工人、普通市民、街头乘凉的男女老少,普通人构成了她作品的大多数,她喜欢用些漫画般的夸张手法,让人物显示出一种可爱的幽默感。湖北美院中国画学院秦岭教授是她的“模特”之一。说到为秦岭教授做布偶的过程,陈立君得意地在额头上虚捋了一下头发,“他最大的特征就是三缕标志性刘海,构思他的布偶造型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

  在陈立君看来,每一个布偶都是承载着情感,留存着温度的。她为美院退休老教师朱仪和其他多位老教授创作了人偶造型,想记录每个人的样子。“不能把老一辈边缘化,不能忘记他们。”陈立君感慨地说。

  陈立君丈夫去世多年,40多年来她独自抚养女儿,生活并不轻松。2021年,她检查出乳腺癌,去年,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和腰部……

  另一位“江城十大巧娘”、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肖兰在昙华林文化街开了一家自己的汉绣工作坊,与陈立君十数年忘年交,肖兰对她的乐观尤为钦佩。得知陈立君患病,肖兰始终不敢相信,“那么乐观豁达的陈老师怎么会患癌症?她说她精神好一点就又开始了创作了,我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一位八十多岁癌症晚期的老人,让她内心强大到藐视疾病的存在。”

  陈立君和女儿丘隶一家三口一起居住,但她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独立状态,只要身上没有疼到完全不能动,她都坚持自己去菜场买菜,去学生食堂吃饭,和老同事、老学生聊天,84岁的她不太会用手机打字发信息,但打视频电话、发语音、拍视频,熟练且时髦。

  外孙粟一宽今年上高一,从小总看着外婆做布偶,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模有样地拈根针,在布上缝两下,也逐渐爱上了这门手工活,祖孙俩因此最有共同话题。不久前,粟一宽画了一幅仕女图,请外婆点评。“她看了一眼,很快就指出,把侍女的肩膀放下一点,人体的结构就会更合理。”对外婆的能力和精神,粟一宽一直特别佩服。

  今年国庆期间,陈立君去了一趟咸宁,参加1959级湖北艺术学院附中同学聚会。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朋友中间,她即兴演唱了一段湖北大鼓。当天的陈立君穿了件蓝色的长袖外衣,还罩了件红蓝格子马甲,非常精神,走路时更多次拒绝了两位同学主动的搀扶——尽管回到武汉的家中时,她累得在床上躺了一下午。“我就觉得这个人只要到群众中去,去参加各种活动,你就会把一切的东西都忘记,你只是感到高兴和幸福。”

  “我觉得我够了,我已八十多岁,想做的事情都做了。”陈立君也为自己创作了“自画像”布偶:大大的脑袋,满头银发,眯着眼睛笑,单纯又快乐。布偶眼角还留着刚修改过后的针线,用丝袜缝补后形成的鱼尾纹很有质感。这个雕像做了好多年,一直在修改,“我的样子每年都在变,我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就觉得还不是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