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闵行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努力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入群众倾听“真民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直插一线掌握“真情况”;坚持解决问题的根本导向,对症下药拿出“真对策”。

  “今日闵行”推出“调研手记”栏目,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调研成果,力求成为闵行“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和“三个紧密结合”的真实记录,助力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浦锦街道勤俭村坐落于黄浦江畔。1945年,出生于勤俭村的赵铎心革命烈士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护送战士和联络员过江、传递党内文的秘密交通站,也带动当地一大批爱国人士加入了党的抗日武装部队,为村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历史资源。

  勤俭村党总支也一直非常重视这段红色历史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围绕这段红色历史,挖掘出了3个革命家庭以及22位参与革命的先辈的故事,完成了一本三万多字的红色文化汇编,设立了“红色文化守护人”党群志愿者服务队。

  今年以来,勤俭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闵行区100家居村党群服务站建设实事项目之一,既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又立足村情,以“村史馆”为主要载体,突出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勤俭故事、落实为民服务的家门口美好生活地。

  勤俭村本地常住人口2864人,其中,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外来常住人口2103人,在全村人口中占比将近一半。这样的人口结构特点,是我思考谋划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立足点。

  在推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发放问卷、日常走访、开展议事会等了解群众心声、听取意见建议,确保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在村史馆筹建上,村党总支更是多次邀请乡贤、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展览大纲,对史料进行搜集和补充,共同推进群众认可的史馆建设;村民们也积极响应村里号召,拿出了家里压箱底的“宝贝”:陈旧的犁、耙、耧等耕作农具,再现了上一辈人田间劳作的艰辛;旧式的木制风箱、石磨发着淡淡的农家饭的味道;布满生活印迹的木柜、钟表、煤油灯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家人朴实生活的场景。

  另一方面,我们重点关注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儿童的需求和想法。针对老年人口,我们开展老党员议事会,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过勤俭村的发展岁月,有些更是亲历过红色历史的时代和人物,为村史馆建设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我们通过敲门入户走访,让他们也有参与感和发言权。

  村里的外来人口租户大多是快递、外卖小哥,他们对充电、饮水、理发、休憩等朴素向往也是我们关注到的。我们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了多场儿童议事会,听听“小主人翁”们对家门口美好生活的童言畅想。

  为了让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村民们的“向往”之地,我带领村干部走访了多个优秀示范党群服务中心(站)、村史馆以及各类纪念馆,也与其他村书记、工作人员探讨交流,不断探索“勤俭”路径,提出了“以红色文化为名片,以村民需求为导向,落实便民服务常态化、主题活动特色化”的基础框架。

  村里老年人多,日常医疗需求大,就把卫生服务站嵌入党群服务中心,每周有中医西医轮流坐诊,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来“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村民有文娱的需求,我们就有多功能室,可供舞蹈队日常训练,也设有小剧场舞台;有其他特殊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搬进便携的桌子和椅子,成为一个议事开会、党课宣讲、文娱活动的小课堂。

  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还设有“小哥来吧”服务站,让快递外卖小哥们感受我们的温暖。我们还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有儿童休闲区、“宠物之家”等等,基本满足了全年龄段村民的不同需求。

  在主题教育中,勤俭村党总支依托村史馆、“社区老党员+选调生”的“老+青”宣讲组合等特色资源,以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生动实践,积极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

  同时,作为街道首批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成员村,我们也将以浦边交通站纪念碑、村史馆为链接,融入街道的红色文化研学路线,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新时代乡村红色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