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进淄赶烤”后,这个冬天,“南方小土豆”开始向哈尔滨的反向迁徙,让冰雪之城哈尔滨彻底火了!从索菲亚大教堂上高挂的圆月,到松花江上升起的热气球;从现身城市街头的鄂伦春人与驯鹿,到背着书包满地溜达的淘学企鹅;从切片的冻梨“刺身”,到甜口豆腐脑……因为掏家底宠游客而频登热搜的哈尔滨,无疑是2024开年第一网红。
因为游客在冰天雪地中苦等几个小时玩不上项目,让哈尔滨遭遇“差评”危机。但是哈尔滨一连串的应对措施,致歉、整改、退票,厚道得让人心疼,这些被称为以“退”为进的神操作,引来了八方网友隔岸“声援”,让哈尔滨在网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
随着2023年冬第一场雪落下,社交平台上不断刷屏的相关热词,让哈尔滨断层式跃升为了众多南方游客打卡目的地。乘着文旅消费热的东风,哈尔滨冰雪游成为今冬不折不扣的新“顶流”。从各地去往哈尔滨赏冰乐雪的游客络绎不绝,机场人满为患,被当地人戏称为“南方小土豆北伐成功”、“哈尔滨沦陷了”。
哈尔滨到底有多火?数据显示,进入冰雪季以来,国铁哈尔滨局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72%。仅元旦假期,哈尔滨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8%,其中,异地客群占比75%。元旦假日三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
滑雪、搓澡、吃铁锅炖、看冰雕、逛早市……哈尔滨人习以为常的日常,为南方人打开了新的体验空间。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新年开园第一天就有4万人预约,元旦当天更是开启“人从众”模式,万人蹦迪的场面让不少游客都“惊呆了”。
元旦假期后,哈尔滨的讨论度仍在延续,且相关热度已经辐射到了省内其他旅游目的地。齐齐哈尔、大庆、漠河等城市的旅游订单量纷纷呈现爆发式增长,可谓“尔滨发光、东北发热”。
“南方人对雪有多执着”“哈尔滨澡堂里挤满了南方人”“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总之,这个假期,哈尔滨实实在在成为了南方人的旅游“主场”。
原本就是冬日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哈尔滨,为什么在今年冬天突然迎来“爆火”?从社交平台上不少“小土豆”的视频和留言重,或许能对此解释一二。
事实上,为了迎接这个冰雪季,让“南方小土豆”感受冰天雪地的热情,哈尔滨可谓倾尽全力,完全做到了“掏家底”式宠客。
哈尔滨对游客们的宠爱,从下了飞机就看到的歌舞快闪便开始了。地铁成了“摆渡车”,从太阳岛至冰雪大世界地铁站可免费乘坐;去中央大街看雪看建筑但担心路滑,不要紧,通往防洪纪念塔的地下通道已经铺上了地毯专门防滑;走冷了、走累了,索菲亚广场上盖好了温暖驿站,暖气、开水全安排上;怕大家来一趟不够尽兴,索菲亚大教堂上都升起了人造月亮,鄂伦春人牵着驯鹿走到了中央大街上,连东北虎幼崽都成了排队等着泼雪的“金渐层”;想吃东北美食又怕不精致,冻梨冻柿子切片摆盘奉上,豆腐脑出甜的,连烀苞米都掰开了卖……
网红大雪人、蹦迪公交车、冰上热气球,甚至掏出直升机,自南方小土豆北伐哈尔滨之后,哈尔滨一天一个活,开启哄娃模式。难怪有网友笑说,哈尔滨“活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不少本地人都直呼“没见过”。“尔滨”也成为网友对哈尔滨的昵称。
事实上,这“泼天富贵”的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人民与外地游客的“双向奔赴”。
2023年12月25日,哈尔滨发出《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号召全体市民承接好这“泼天”的情谊,“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让路、让景、让利给远道而来的朋友。随后,热情的哈尔滨人民一边在网上自嘲“皇额娘,这样哄孩子的歌,你从未对我唱过”,一边在面对涌入城市的游客们时,依然全力展现他们的直率与热情:
有打不到车的游客,哈尔滨群众自发免费接送;卖糖葫芦的大爷指导摆拍、给顾客递纸巾;平日粗犷的东北大哥还穿起大花袄,说起了夹子音,给游客们送姜茶、送糖果,吐槽68元的锅包肉不实在,哈尔滨人自行仗义出手强烈声讨……热血的哈尔滨人,也成为了哈尔滨旅游的独家特色。
而对于哈尔滨从上至下的体贴周到,网友也回馈以海量的热情,用层出不穷的造梗发掘“哈式服务”的亮点。“哈尔滨是讨好型市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等热梗经过网络平台的发酵,让哈尔滨冰雪旅游获得更大规模关注。
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近年来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在互联网的这阵东风下,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一座城市,城市也进入“人设”时代。
哈尔滨旅游的爆火,除了大众对于冰雪世界的向往和热度,也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出圈的网络宣传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东北人的热情来事和优质的服务质量。
在网上,哈尔滨不仅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还是热情大方宠游客的“尔滨”。面对争议和流量,哈尔滨相关部门接连的一系列举措反应及时,合理务实。从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时不推诿不扯皮的态度,到《致哈尔滨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号召,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为了抓住这“泼天的富贵”,哈尔滨不管是景点、娱乐设施,还是公共服务、旅游氛围,从人到事都显示出满满的诚意。恰是这种全市参与的共同体意识,让哈尔滨这座城市富有人情味,形象也丰满充实。再借助互联网的造梗能力和快速传播,南北不同区域的文化碰撞被围观,南北关系和差异从具象的小事中被解读得鲜活而生动。
网红城市火了,不管对城市本身、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大家都乐见其成。但如何恰当应对流量、留住流量,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综合水平。
在流量的双刃剑下,要驾驭好这“泼天的富贵”,对网红城市而言,要走向长红,需要修炼更多“内功”。当真正的冬天过去,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际,失去了高纬度带来的天然特色之后,哈尔滨或将“退热”。而如何在历经火热过后,依然做到“保温”不“遇冷”,是后流量时代的哈尔滨需要长久思考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