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的猫脚印指引人们参观的动线、身边不期然传来神秘的猫叫声、墙壁上跳跃着猫的身影……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中的“萨卡拉的秘密”展厅,复刻了在埃及萨卡拉地区最新发现的一座猫神庙,展出多件与猫相关的文物。

  在古埃及,猫神巴斯泰特温柔平和,被视为守护与灵性的象征,与如今人们对“喵星人”的喜爱不谋而合。此次大展,上博计划选择在周六晚上定期举办10场“博物馆奇喵夜”活动,观众可携带宠物猫一同参观展览,此举在全球综合类博物馆中尚属首创。首场活动将于本周六晚举行。

  一些猫主人已经开始为自家宠物猫做准备:咨询采购相关装备、制作主题服饰、拍摄“埃及风”照片……但也有宠物主人担心自家猫进入公共场合能否适应。宠物走进综合类博物馆,会不会对普通观众参观带来影响?

  据了解,“博物馆奇喵夜”活动每场限定2000名观众,最多携带200只猫观展。活动需单独购票,门票分为“携宠票”和“未携宠成人票”“未携宠儿童票”,携带“猫观众”的观众每场限流200名。门票已于7月19日12时在携程开售。目前“携宠票”已全部售罄。活动期间,观众观展时可在“萨卡拉的秘密”展厅中的猫神庙区域与宠物留影,还可以体验“携宠云游埃及展”“巨型猫雕塑合影”“猫爪互动”“猫爪留言”等项目,有机会获得专属猫咪文创礼品。

  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唐女士既是文博爱好者也是爱宠人士,带猫看展的创意让她和不少养猫的朋友都很兴奋,早早定好闹钟抢票。“我第一时间买的是8月10日的票,因为不是首场,抢购还算顺利。”在她看来,上博能推出携宠看展活动,是一种既创新又很有魄力的尝试。由于喜欢古埃及文明,上周末她已经拿着早鸟票前往上博先睹为快。“这次展品中有很多猫木乃伊,还有猫神的雕像以及以猫为灵感的文创,我打算带猫咪去拜拜猫神。”

  不过,也有爱猫人士并不打算带猫前往。外企白领林蒽家里养了两只猫,她购买的是“博物馆奇喵夜”的“未携宠成人票”。“我家的猫带不出去,平时来个朋友都容易应激,更不要说去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合。”林蒽表示,自己选择“博物馆奇喵夜”前往观展,是想获得观展、看猫双重快乐。

  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宠物爱好者对于“携宠观众”提出质疑。有网友说:“大多数猫咪是怕生且抗拒聚集的,把胆小或敏感的宠物猫暴露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可能会诱发猫咪的应激状况。”还有人担心一些“宠物主人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猫咪能接受什么程度的公共场合”。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如今许多宠物猫是喜欢出门的,并举例“宠物博览会多年都可以猫狗同行”“徐汇滨江也有猫出来玩”“宠物餐厅还会为猫过生日”。但他们建议宠物主人对自己的宠物猫性格、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千万不要为了好玩随意带猫参加公共活动”。

  唐女士家中养了三只猫:一只2岁的缅因猫“勃拉姆斯”,另两只则是在小区捡到的流浪猫。“这次准备带勃拉姆斯一起去看展。”她说,带勃拉姆斯是唯一的选项,“猫咪的性格不同,缅因猫本来就以性格好著称,家里三只猫只有它是天生的‘社牛’,我带它出去散步,在路上遇到小孩或宠物狗,它都表现得非常友好淡定。其他两只猫胆小,平日都不出门的”。

  为了顺利带猫出行,距离活动还有半个多月,唐女士已开始做准备了。她特别准备了猫推车、降温的冰垫、猫外出用的喝水杯以及猫用荷尔蒙喷雾等,“缅因猫体型比较大,体重有20斤,一直在猫包里太重了。猫推车上也有帘子,如果有紧急情况就把帘子盖上”。唐女士还告诉记者,上海平时也有不少猫咪聚会,规模一般在二三十只,这次200只猫在同一个场地空间的情形,还是罕见。

  “这些年宠物经济升温,像我这样的爱宠人士,把猫咪狗狗当孩子对待,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唐女士说,“上海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我推着猫车出去散步,大家会友好地跟我家猫打招呼。希望大家对于这个活动更多理性看待。”

  记者从上博了解到,目前大展的常规夜场安排在周二至周五,每场观众限定在3000至4000人。“猫观众”则单独安排在周六夜场,每场限定2000名观众,最多携带200只猫。上博还为每位“博物馆奇喵夜”的观众购买了一份活动保险,并邀请有资质的外科医生驻场以紧急处理观众意外。还与经验丰富的专业宠物医疗机构合作,安排宠物猫执业兽医驻场、宠物猫医疗服务车辆停驻馆外。馆内工作人员将接受有关宠物猫的专业培训。馆内还提供猫友好装置、猫寄存处、猫咪情绪稳定剂和猫推车等贴心服务。每次活动结束后,上博将对全馆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和除臭处理,确保第二天正常开放参观。

  同时,上博也提醒观众确认自家猫咪的性格、社交习惯、年龄和健康状况,确保适合外出。携宠参观的观众需要到正规宠物医院开具宠物猫的免疫证明,并在入馆时出示,自备猫包或宠物推车,以及牵引绳+胸背等控制宠物的物品,在展厅内尽量避免让宠物猫聚集。

  “从博物馆24小时开放到夜宿博物馆,从触碰展品原材料到感受展品本身,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不断创新。”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相比已经成熟的博物馆参观经验,创新体验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做好准备工作仍值得尝试,“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应是潜力无限的”。(记者 张熠 钟菡 简工博)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