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两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其民间的富庶也远超过唐朝。但是宋朝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呢?官方对民间社会生活的文献记载较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宋朝的画中了解当时的生活。在宋画中,不仅包含了画家有意识所描绘的图像信息,同时也包含着画家无意识中所透露出来的“社会生活痕迹”。那么,就让我们从宋朝的画中,去遇见当时的社会生活吧。
现在,有很多人都养有宠物,比较常见的就是狗和猫,还有一些人会养一些奇特的小生物。我们如今把这些小动物们当成亲人来对待。而在很久之前,那时候的人们驯养动物则大多数是因为它们有用。比如,猫有可以捕捉老鼠的技能,而狗则可以看家护院,以及帮助人们狩猎。那时候的人们不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有闲工夫养一只宠物来争夺有限的口粮。
在唐朝,小型观赏犬就已经成了贵妇圈的宠物,周昉在描绘唐朝贵妇生活的《簪花仕女图》中便画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宠物犬。在唐朝,还只是有一小部分人有能力饲养名贵的宠物。但是到了宋朝,民间养狗的现象就很常见了,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市场上还有猫粮、狗粮出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小经纪”条罗列了杭州城中的各种小商品与宠物服务,有宋史研究者认为,“改猫犬”可能是一项给宠物猫、宠物犬的美容项目。关于宠物的绘画则有毛益的《萱草游狗图》和《蜀葵戏猫图》;宋佚名的《秋庭乳犬图》和《富贵花狸图》等。同时,宋朝的人也会给宠物起名字,比如陆游的“粉鼻”“雪儿”“小於菟”之类的,他还写了好几首诗“赠猫”。人们给宠物猫起名字,大概就是将猫视为家中成员了。
不过相比而言,那时的猫地位似乎要高于狗。文献中关于宋人饲养宠物狗的记载比较少,不过,无论是富人的宠物猫还是犬,都是比较珍贵的品种。宋朝最名贵的猫叫“狮猫”。相传,秦桧的孙女就养了一只,对它甚是宠爱。养宠物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据考证“玩具”一词产生于宋代,在南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州人家给孩子“抓周”,会摆上“父祖诏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锻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然后“置得周小儿于中坐,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供孩子“抓周”的物件中就有玩具。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儿童节,在宋朝时每年则有一个“玩具节”,那就是乞巧节。在这一天,各种神奇巧妙的小玩具都会上市。《东京梦华录》中载:“七月七日,(东京)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在李嵩的《货郎图》中,我们可以一窥宋朝玩具商品的丰富。货郎的人物形象,也是从宋朝开始才进入画家的视野。在李嵩的《货郎图》中,必见几个欢笑的孩童围着货郎。玩具的丰富,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上面所提到的“磨喝乐”可能是宋代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了,那么它是什么呢?其实,“磨喝乐”就是宋朝的“芭比娃娃”,名字来自于梵文,“磨喝乐”是它的音译。“磨喝乐”通常都在乞巧节期间大量上市。据记载,宋代的“磨喝乐”用土木材料制成,身体、手足、毛发栩栩如生,还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而且,它可能还有固定的造型,以男女童子手执莲花、莲叶为特征。另外一种盛行于民间的泥娃娃叫作“黄胖”,它和“磨喝乐”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差异,比如上市的时间和造型的不同。二者也就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当时的市民,以从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目光看待儿童乃至成人的玩具。可见当时社会的富足与闲适。
提到宋朝,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城市和夜晚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城市画面与今天的城市极其相似。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制度,比如临街开设的商铺、繁华喧闹的街市、彻夜不打烊的酒家、丰富的城市夜生活、供公众游乐的城市公园、服务于市民的城市“夜总会”,并非自古皆然。对于生活在宋朝之前的人们来说,这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宋朝便开始形成了这一富有近代色彩的城市形态。
唐朝长安城的整体格局是非常方正的,规整的街道笔直如削,以直角交错,将城廊分割成格子一样的“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整个城市格局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棋盘。白居易的诗歌形容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同时,城市还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与“坊市制”相配套的还有一项“夜禁制”。在规定的夜禁时间,居民是不允许上街溜达的,若有发现,即为“犯夜”,就要承受相应的惩罚。(特殊情况下比如公私急事或者有急病还是可以申请打开坊门的)。在元宵节的时候会有三天不禁夜,谓之“放夜”。
到了宋朝,北宋开封城的城市形态就已经没有唐代长安城那么工整了,因为政府修建城墙时迁就居民,城墙修的有些歪曲,城市内的街道也不在一味追求又平又直,斜街、斜巷可见,沿着穿城而过的汴河,则自发形成了一条斜斜的临河大街;一格一格封闭起来的坊市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开放性街道。最晚在宋仁宗黄祐年间,开封的街坊制度已经被官方彻底废除。
关于宋朝的夜禁制度,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夜禁制度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它的限制的时间和严格程度,都是有所减弱的。这促使宋代城市出现繁华的夜市,城市居民也开始获得丰富的夜生活。基于市民的夜生活,宋代的城市开始出现了街灯、桥灯、路灯等公共照明,以方便夜行之人走路,商铺的广告灯牌,也在夜晚明亮闪烁起来。
宋人游玩的场所,莫过于瓦舍勾栏。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表现。同时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有瓦舍近十座,规模最大的瓦舍内设“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而最大的勾栏“象棚”居然“可容数千人”。南宋杭州的瓦舍,数目上远远超过了东京,《梦梁录》说“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武林旧事》记载的杭州瓦舍有二十三个;西湖老人《繁胜录》则收录了二十五个瓦子的名字,“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繁胜录》中还详尽介绍了杭城瓦舍勾栏日夜表演的各类文娱节目和知名艺人:
宋代政治制度上的开放,统治者的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宋朝的开明和温和,无论放在哪个时代来看,都很令人向往。通过宋画,我们有幸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中所描绘的事物,体现了宋朝市民观念的变化。在宋朝绘画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同样也是这个朝代暖人的温度,给人无限的遐想。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