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考古发掘表明,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是狗。自从人类最早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狗就开始与人类朝夕为伍了。在我省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内,曾出土中国鬣狗化石、狼、北豺、狐等;其他如巢县猫儿洞、银山,贵池市铜山,繁昌县癫痢山,宿县焦山西面谷地,就曾出土缟鬣狗、桑氏猎狗、豺,中国短吻猎狗,最后猎狗,最后斑猎狗;灵璧县城西,定远县候家寨遗址,都有狗的发现。尤为珍贵的是,在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了完整的狗骨架。

  狗的驯化,根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家犬大约距今7400年,发现于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而我省定远县候家寨遗址也有7000年左右。李有恒先生认为,狗的驯养时期不是由新石器时代开始,而是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已经驯养很久。现今全世界家犬品种很多,形态也有很大变异。家犬的骨骼,特别是头骨与野生的犬属动物相比,也有显著的差别。达尔文在研究家养动物的变异时,就注意到世界各地的家犬,在形态和习性上大都与分布在当地的野生物种很近似。因此,达尔文认为,家犬是分别源于各个野生祖先的后代。候家寨遗址的狗骨架,应是该遗址主人的殉葬品,说明犬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犬是被驯化、利用和开发得最早的家畜。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说:“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就是对狗的驯化,而第一个的艺术成果就是征服和占有了大地”。

  国外不少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主张最早的家畜起源可能在中国,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题名为《东方的摇篮》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中国具有各种畜养动物的野生祖先,中国的畜养业首先在新石器时代的核心地区未显示出任何外来的影响,因此,他认为中国家畜具有独立的起源性,所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的研究是大有前途的,遗憾的是我国在进行遗址发掘时,尚未充分认识到动物遗骸的重要意义。

  狗对人的依恋性特别大,易于驯化,它们与人长期相处,并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感情联系,但狗还得根据人类的选择驯化,按人们的需要而改变。在我国的古籍中,狗的异名很多,大狗叫“狣”,小狗叫“狡”,爱吠的狗叫“缣缣”,善斗的狗叫“猁”,身高四尺的则谓“獒”。狗最初是专做祭祀用的,后来逐渐用于看田、守户、牧羊、狩猎等。

  我国传说时代的伏羲氏,把狗列为八卦中的艮卦,并教民饲养六畜,其中就包括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狗的象形文字,记述当时畜狗狩猎的情景。直到商代为止,犬和马、牛、羊、猪等,都是作为食用畜的。《孟子》记述:“鸡豕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春秋时期的大力士朱亥,战国时期的荆轲挚友高渐离,汉初刘邦的名将樊哙,都是屠狗卖肉出身的名家。

  历代统治阶级为发展养狗业,设置了狗官和专门饲养狗的机构。犬,商周设置,掌田猎。商代甲骨文中有“犬”(《殷契粹编》935)或“多犬”(《殷墟文字乙编》5329)者。据研究,此职本为饲养猎犬而设,进而为田猎之官,间或亦有参加征伐之事。

  周代的狗官称“犬人”或“槁人”。《周礼·秋官》记述:“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六人。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周礼·地官》记述:“槁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之犬” 。商代的“犬”,西周的金文如《师晨鼎》称之为“官犬”。其职掌当与《周礼·秋官》所属“掌犬牲”之犬人相类。西周以后,马和牛等大牲畜就逐渐成为军事、交通和农耕的动力,主要不是用于肉食,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犬等小牲畜,家畜饲养已成为小农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到了南北朝时,狗就退出了“六畜”范围。

  汉代养狗业兴盛,皇宫设“狗中”和“狗监”的官职,扩大养殖狗的规模。给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和音乐家李延年就做过“狗监”的差使。唐朝诗人刘禹锡有 “再入龙楼称绮李,应缘狗监说相如” 的诗句,以记其事。1974年,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西汉古墓中,发掘出《相狗经》竹简碎片,表明当时已应运产生精湛的养狗技艺。

  南北朝时期,皇宫里为豢养的狗赐名为“狗夫人”或“郡主”,享受与人相同的诰封。《北齐书·恩幸传》记述北齐后主高纬是按猎狗的不同性别来封授高官:“犹以波斯狗为仪同、郡君,分享天禄。”仪同,即“仪同三司”;郡君,乃显贵女官。它们与人一样,分授高官并享受“天禄”的。唐代皇帝还专门为狗兴建一座华丽而宽敞的“狗坊”。当时“弄狗”“走狗”“斗狗”成为帝王将相茶余饭后的娱乐。

  1965年,我省定远县靠山集汉墓,出土一件绿釉陶狗,四肢站立,脊上有圆圈,背有带围腰,尾下有一圆孔,腹下垂。高33.2,长37厘米。看来此犬是主人豢养的爱犬。

  1974年4月1日,长丰县岗集公社耿店大队陈大树生产队汉墓内出土一件陶狗,高37、长39厘米,屁股坐地,前肢立起,两耳尖竖,眼视前方,舌头前伸,使人望而生畏,属狼犬类型。

  原属安徽今为江苏的泗洪县,于1984年2月,在重岗乡植树时,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在西室墓门内有一幅《铺首图》,顶立一凤,铺首下方左右各有一小兽,形似犬。凤鸟饰于铺首上,表示祥瑞临门;将犬雕刻于门上,在以往汉画像石基中还少见。《礼记·少仪》孙希旦集解:“孙氏曰: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以充庖厨。” 墓葬是死者宅舍,门上雕刻守犬,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如我省的合肥、太和、和县、马鞍山等地,皆有汉陶狗的出土;其品种有黄毛狗、毛狮狗、黑花狗、猎狗等多种,其任务不外乎是看家护院及随主人出行狩猎,少数充作肉食。汉代江淮地区祭祀风气很盛,加上迷信崇神的观念,人死后随葬陶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墓主的平安。因此江淮地区无论大小墓葬,几乎皆有陶狗随葬,因丧葬之家的需要,促使匠人制作工艺的提高,这是形成汉代江淮陶狗的造型及雕塑技巧趋于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10月,在芜湖市赭山安徽师范学院工地出土一件釉陶狗,泥质红陶,涂釉剥落,蹲坐于地、尾上卷,眼望前方,作警戒状,是一头家犬,为魏晋时期文物。在和县西晋太康九年墓中,出土陶狗一件,作侧卧翘首状,立耳卷尾,颈上一圈网格纹作颈饰。长16、高8.2厘米。

  1983年10月,当涂县太白乡陈山村太白中学在拓宽操场时,发现一座西晋砖石墓,内有陶制狗窝一件,碗形、口沿饰弦纹,狗作卧状,施豆青釉。口径10.8,高3.8,底径7厘米。

  1989年11月,南陵县长山西晋纪年墓内,发现陶狗一件,泥质红陶,器表通施黑衣,昂首卷尾,四足叉开,腹部上收,形声吠吠。通高9,长14.5厘米。

  1986年元月,广德县双河乡长安村清理一座西晋墓,墓中出土陶狗一件,作匍匐状,肢前伸,线刻耳目鼻嘴,神态生动。高1.5,长6,宽2.1厘米。狗圈见于西晋,分狗窝和犬栏两种。狗窝作钵状,内蹲狗,伸舌竖尾。犬栏的特点是直壁,上部微外撇,中有直条透空栅栏,口沿上有一弧形缺口。

  六十年代时,我馆职工金润生同志,曾捐献青瓷狗舍一件。此狗舍呈盘碟状,内置一狗,四肢站立,眼视前方,全身施豆青釉。通高6,底径7厘米。为六朝时期文物。在合肥西郊杏花村隋墓中,也出土陶狗一件,为一母狗哺乳六只小狗。高4厘米。其它如芜湖月牙山一号墓,曾出土六朝时期的陶狗两件,马鞍山市出土六朝小狗一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霍山县下符桥宋代黑瓷窑址中,曾出土很多玩具陶狗、陶牛、陶马、陶羊、陶乌龟等;如武士骑马、猴子骑狗、牧童骑牛,其中如小狗项背上驮着猴子,作竞技状态,栩栩如生。小狗通高5.2,身长6厘米。该窑址出土的小狗可分为三式:

  一式:昂首、翘尾、张口、双眼朝天狂吠,有皖犬吠日之势。高5,长6.1厘米。

  二式:四肢展开着地,头前伸,翘尾,作奔跑撒欢状。双眼是以泥团附加堆上去的。高4,长3.5厘米。

  三式:一只母狗带着两只小狗,母狗蹲坐,支撑前足,小狗在母狗身上找奶吃。底座为一圆盘,盘径6.7,通高6.3厘米。

  1989年冬,我们于金寨县史河下游发现了宋代回水窑址。该窑址内出土的儿童玩具有多种,如狗、羊、猴、龟、公鸡等。其中如小狗骑羊和猴子骑狗最为有趣,它们可能取材于民间猴戏班的动物表演,生活气息浓厚,形象生动逼真;如小狗骑羊,狗端坐在羊背上,昂首前视,前肢抱胸,虽左右对称,但上下又稍有错落,自然和谐。夸张了的双耳,很自然地贴在额头的左右;口微张,其舌悬于下颌,似有弹性,给人以节奏的动感,这一切虽信手捏成,但颇具匠心,惟妙惟肖。

  我省肖县的白土寨,欧盘、靳在等地,盛产陶瓷小动物玩具,如白狗、黄狗、水牛、马、猴、鸡、鸭、青蛙、羊等。这些玩具长约4—6厘米,高约4厘米左右,是用一块泥捏成的,有的还在背上加提梁作佩挂用,有的穿洞做成可以吹响的哨子。釉色有白、黄、黑或白釉黑花。小动物造型古朴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窑特色和鲜明的唐宋时代特征。如釉陶狗:金代,高4,长4.8厘米,全身黑釉,头部昂起,两眼前视,呈狂吠状。

  我国狂犬病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557年,“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痪狗,狗入于华臣氏(的家)”《左氏·襄公十七年传》。

  稍后,公元前484年亦载有“国狗之痰,无不噬也”《左氏·哀公十二年传》。当狗患了狂犬病,就没有什么不咬的。这说明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对狂犬病的症状作了概括的描述。

  其后,《淮南子·说林训》进一步记载“御狗不自投于河”,更清楚地证明狂犬病亦即恐水病。

  免疫一名词的意义在我国是预防疾病或驱避疾病。我国医学上的免疫观念在世界上建立最早,在我国古代医书里,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早就有近似疫苗原 理的记载,甚至在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就有“太平疫苗”了。例如狂犬病的治疗,晋《肘后备急方》是一部汇集了一世纪前民间常用药方的医书,其中载有治疗狂犬病的医方是:“疗御犬(即疯狗)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一药方在稍后的《崔氏疗狂犬方》和唐《千金要方》里都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清楚表明,中国劳动人民不仅有“以毒攻毒”增强躯体抗病力的思想,而且很早就设想狂犬病的毒性在犬体内是处于神经中枢部位。

  以犬送信的做法,据《述异志》载述:西晋文学家,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在洛阳做官时,因思念故里,便让自己喂养的一头名叫“黄耳”的家犬送信回乡,他将书信装入竹筒系在犬颈,以七日驰往吴郡(苏州),并索回家书返洛。往来共用半个月时间,仅为当时快马驿传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大规模地用犬送信,始于七百年前的元朝,当时,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控制和各省之间的联系,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设驿站一千三百八十三处之多,除用马、牛送信外,还建立“狗驿”,其时最大的一个“狗驿”饲养着三千余头邮犬,是当时最大的“狗驿”。《元史》记述:“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一十五处,元设站户三百,狗三千只,以狗供役之驿站也。”《癸辛杂识》记述:北域五城,“自八月至来年四五月,海水皆冰,人物行其上,如履平地,站车往来,悉用四狗挽之,其行如飞。”

  明代永乐年间,在东北边疆的奴尔干部指挥都司治所(今俄罗斯东部黑龙江下游地区)也设有狗站,成为重要的交通机构。《清文献通考》记述:“自宁古塔七百余里……有狗车木马轻捷之便,狗车形如船,以数十狗曳之,往来递运其土产貂物等,岁以为例。” 这种役用犬至今仍在黑龙江省的林区使用,相当于西方所称的北极犬。如今,在我国冰天雪地的北疆,人们还驯狗挽雪橇,拖运物资,同时也是一种有趣的冰上竞技活动!

  犬对人的眷恋性特别强,它与主人一往情深;家犬对主人是相当忠诚的,并能善解人意。它对主人非常温顺,忠于职守,被人们誉为“忠臣”。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就是家犬的忠实写照。解放前,在我省山区猎户中,饲养猎犬特别多,随主猎犬能根据主人枪声和射击目标追击猎物。狩猎时,机灵的猎犬潜隐身形,匍匐穿行。一旦发现野物,便发出阵阵狂吠示意主人出击。猎枪响后猎犬奋起追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猎犬还有一种特殊本领,它能把猎物紧衔口中送交给主人,而不在猎物上留下丝毫痕迹。在我国有广大的牧区,牧羊犬是人类驯化最早、用途最广的一类。狗有牧羊的本性,只要牧羊犬遇到羊群,就会主动去担任“看守”“警戒”的任务,一头优良的牧犬.可以看管两百多头羊,它每天围着羊群奔跑四十多公里。牧羊犬可以用很多办法控制羊群,但其最常用的是绕着羊圈转;喊叫或用自身躯体阻挡乱闯的羊。遇到狼袭击羊群时,它会发出狂叫,呼吁主人打狼。同时自己也冲上去与狼进行生死搏斗!

  犬的性情凶猛,奔跑力强——冲刺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听觉、视觉、嗅觉都非常灵敏,晚上也能看见东西,即使在能见度很差的黑夜,也能辩识物体。它可以区分每分钟100次与每分钟96次节拍的器音,并能准确地分辨1/16音调的差别。它借助风力能闻到一千米以外的嗅源,还可以分辨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因为狗的鼻子有很多褶皱,粘膜上滋生着2.2亿个嗅觉细胞,它可以从许多近似和淡薄的气味中把和嗅源相似的气味精确地区分开来。狗的眼球网膜有感受弱光的棒状细胞,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能辩识物象。狗在睡眠时总是将一只耳朵紧贴地面,通过地表传声来判断周围环境的动静。如今科学家正在利用狗的嗅觉,训练它成为探矿寻宝地地下尖兵。它可以嗅出地下深层硫化矿藏在氧化过程中所游离出的气味。所以在那些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探矿狗”可以轻而易举地代替人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由于犬具有种种优良的先天素质,故而能肩负重任。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名副其实的警犬,防戍关隘,保卫城堡。墨翟在《墨子·备穴》中已有研究,应誉为世界上利用警犬的创始人。养犬专家李少一在《神州犬业》有专门介绍,今特摘部分如下:“为了防守地道,地道每一穴垒放一军犬,往来巡逻,犬吠即知有敌人。”并引用《通典·兵典》“恐敌人夜中攀城而上,每一十步悬大灯于城半腹,置警犬于上,吠之处,即须加备油炬。”李氏认为,警犬之名始于唐代。在今甘肃省北部居延破城子遗址发现的汉代竹简中,有犬和犬笼的记载,规定每燧(相当于长城的烽火台)养犬二只,各一笼,并有一定的饲料配给,倘若饲养不当,戍卒受体罚。依此而言,汉代的长城或边塞已在利用警犬。而作为警犬被用于刑事侦察,则始于1890年比利时则燕都市的警察署,我国着手军警犬工作也有几十年历史,先后在军队和公安部门设立了有关机构;目前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及海关,也都畜养了警犬,以对付盗窃犯、走私犯。在祖国各地的边防、海防,在侦缉破案、追捕逃犯,在日常治安保卫工作中,它是人们的得力助手。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开设警犬学校和警犬训练营地,进一步加强对警犬的研究和使用。近世我国有关部门所圈养的警犬均系外国品种,其实不一定专靠外来犬种。据说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姓董的老前辈,曾留学日本继而去德国专攻犬科,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地训练出浙江昌化狗,并且战胜敌军搜山的警犬。有此先例,我国应能培养出自己的警犬才是。由于狗具有特殊的聪慧和高超的技艺,因而狗的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般认为,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脱马克(Tomarctus,又名“汤氏熊”)为现今狗,狼及狐的直系祖先,而家狗最早出现在15000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1853年在瑞士发现“泥炭狗”化石,后来在丹麦等地也有所发现,这是至今认为最早的家犬。但又有人说,世界上家养狗的最早年代是公元前8000年,它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贾古拉尔(Jagulay)洞穴。我国迄今发现的较早家犬,现在就数河南裴李岗遗址所出土的有关遗骨,其次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安徽定远候家寨遗址出土的有关遗骨。由此可见,史前人类对狗的具体驯养过程,以及家犬出现的确切年代,在我国现在生物史上还是不十分清楚的。不过,我认为我国也应该是最早驯养家犬的国家之一。至于仰韶文化时代的家狗,在狗的驯养历史上,则肯定是已经属于成熟阶段了。所以,我国也应该是世界上家犬驯养的起源中心之一。(节选自卢茂村《安徽古代的家禽家畜——狗》,原载于《农业考古》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