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有一组极具声势的陶俑阵,俑阵中有文官、武士,也有镇墓兽、犬马羊等兽俑,排放错落有致。其中,犬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的趴在地上,上半身挺起,作警觉状;有的俯卧在地,作啃食状。从外形上看,它们头小嘴巴突出,肩胸部肌肉强健,腰身、四肢纤细,判断应为中国细犬。

  中国细犬是我国古老的狩猎犬种,与人们生活田猎息息相关,分为山东细犬和陕西细犬两大类,后又分化出现山东、陕西、河北、内蒙古四种类型,是古人田猎的重要犬种。狩猎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获得食物的重要方式,随着定居生活和农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少数人获取肉食或娱乐的一种方式。到了汉朝,田猎和举重、角力(摔跤)、射箭、蹴鞠、投壶、搏斗等一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之一。据《史记》记载:汉代的贵族公子常“饰冠剑,连车骑,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

  古人田猎带细犬,早在《战国策》中就有体现,“秦策”中说:“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这里的“韩卢”便是出自韩国(今陕西韩城境内)的细犬。

  若论中国民间最有名的细犬,大概非二郎神的哮天犬莫属了。《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遭“七圣”围剿,太上老君从天上掷下金刚镯,打得悟空立足不稳,被二郎神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这才被擒。

  传世名画中也有细犬的身影。清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从欧洲辗转来到东方,于康熙末年进入宫廷担任画家,从事绘画长达半个世纪,留下了《十骏犬图》《百骏图》《百子图》等独具特色的艺术画卷。在《十骏犬图》中郎世宁画了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分别命为:“双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画中前九条狗都属小头长吻、腰腹收缩、四肢细劲那类品种,均为出色的擅长奔跑的猎手,敏捷强壮,速度耐力惊人,成为皇帝一行围猎时的好帮手。从画面上所题写的字句来看,这些名犬,大都是周边各个部落的首领或地方官进献给皇帝的,乾隆皇帝对它们也是珍爱非凡。

  沧州博物馆展出的这几只细犬陶俑出土自吴桥县罗屯北朝墓群。自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后,北方地区呈现出一派民族大融合景象。这几座墓葬中出土的200余件陶俑中既有面颊丰满的汉族,又有深目高鼻的胡族(鲜卑族),服饰中汉服、胡服混搭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判断,这几座北朝时期墓葬的主人是当地名门望族,随葬田猎的细犬陶俑,大概也是他们生前的真实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