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
它们似狗非狗,因为狗有5个脚趾,而它们却只有4个。它们身上有黑、白、棕三种颜色,但图案各不相同。它们大而圆的耳朵,有点像狐狸。最奇怪的是,它们会发出各种声音,有时像猫咪,有时像小鸟。协同配合,长途奔袭是它们的拿手戏。狮子捕猎的成功率只有20%,而它们却高达65%,它们是非洲大草原上当之无愧的出色猎手,但整个种群却一直徘徊在消失灭绝的边缘——
非洲野犬又称鬃鬣狗、三色犬和彩色狼,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野生动物。它们喜欢群居,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平原、草原以及低地森林。非洲野犬的毛皮短而稀疏,各不相同的色斑是彰显它们身份的标志。它们有敏锐的视力和嗅觉,寿命通常是10年左右。另外,它们也非常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5千米,且耐力极佳,只要能够捕获猎物,它们不在乎奔跑哪怕上百千米。
作为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它们曾遍布于非洲大陆,但是今天野生的非洲野犬只有约4000条。最近一项关于非洲32个国家范围内的调查报告显示,非洲野犬已经在19个国家灭绝。目前,它们主要在6个国家活动,分别是:坦桑尼亚、南非、肯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世界上的犬都是由狼进化来的,就像我们饲养的猪都是由野猪驯化演变来的一样。由于先天的机敏与顽强,犬类的进化之路使目睹它一步步走来的人类,深切感受到进化之神奇与势不可挡。
有三种犬的进化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是爱斯基摩犬、拉罗汤加犬和非洲野犬。前者是爱斯基摩人的狗与北极狼杂交的产物,它们对主人的忠诚程度令人咋舌。拉罗汤加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这个岛上的狗属于所有的岛民,没有家庭单独饲养的习惯。为了生存,拉罗汤加犬不得不下海寻找食物,日久天长,它们进化成了四肢短小的“板凳狗”。最神奇的就要属非洲野犬了,它们捕猎的技巧和凶狠胜过狮子,而群体的社会性与狡黠又远胜过狼。
非洲野犬的领土范围大约在200~2000平方千米。它们的种群曾经非常兴旺,每个群落大约有40名成员,最大的群落有100名成员。但是现在每个群落的成年成员大约只有7~15只,由一对首领统治。
在群落中,雌性的数量往往少于雄性,大多数雌性野犬终生都不会离开群落。这类动物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非常独特。它们善于协作,会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同伴。健康的成员会给那些病弱者反刍半消化的肉吃,为照顾孩子而不能狩猎的“保姆”也会得到同样待遇。
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大草原上生存,非洲野犬进化出了非凡的捕猎能力,有“超级猎手”的美称。它们会耗费半天时间跟踪猎物,然后轮番追杀数十甚至是上百千米,这对它们而言是家常便饭。非洲野犬的捕猎成功率高达65%,远远高过猎豹的35%和狮子的20%,这完全得益于它们近乎完美的团队配合。它们每一次的捕猎行动,从确定目标到分食猎物,都颇似以色列特种部队的风格——干脆利索,了无痕迹。
非洲野犬身材弱小,狮子的幼崽也比成年野犬重上好几倍。但它们在追杀猎物的过程中却能扬长避短,发挥团队优势。非洲野犬采取的是交替换位的“战术”,轮番追击,直至猎物力竭而亡。它们没有锋利的犬齿,不可能给予猎物致命一击,但它们会狠咬猎物胯下的薄软部位,采取开膛破肚的方法致使猎物迅速丧命。
非洲野犬捕食对象的范围很广,从啮齿动物中的鼠类到大型的食草动物,都能让它们眼前一亮。当然,它们更愿意捕捉体型中等的食草动物,如羚羊或角马。羚羊善于奔跑跳跃,且在逃生时走“之”字形路线。而非洲野犬却深谙羚羊的逃生方式,并有一套对付羚羊的“独门绝技”。它们在追捕羚羊时,所有成员会排成一个扇面的阵形,羚羊无论转向那个方向,都逃不出它们的控制范围。羚羊的耐力远不如非洲野犬,野犬的交替冲锋更会给羚羊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只要等到羚羊精疲力尽,野犬们就能享受到一顿大餐了。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动物行为学家考克斯·克瑞尔教授是全世界顶尖的非洲野犬专家,他在非洲的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两大草原研究非洲野犬近30年,对它们的习性了如指掌。克瑞尔研究发现,非洲野犬族群具有非常严格的组织结构,头领不发出追击的指令,就是再饥饿的个体也不会单独行动。追捕猎物时,它们会用16种不同的声音进行沟通联络,有的像猫的“喵喵”声,也有的像燕雀的“啁啾”声。非洲野犬极少发出刺耳的吠声,它们并不希望暴露自己的捕猎行动,免得招来大型食肉动物抢占自己的劳动果实。一旦捕杀得手,它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分吃一空。人类的财富信条是:装进口袋才算自己的钱。而野犬的生存信条是:吃进嘴里才是自己的肉。不过,它们就算吃进嘴里了,还是会反刍出来一部分,以喂养幼崽及看守幼崽的同伴。
克瑞尔说,非洲野犬的16种声音还只是联络方法的一部分。到了紧要关头,它们还能用人类听不到的低频音段进行交流,只有携带高级的扬声装置才能监听到,那声音像极了海豚发出的“吱吱”声。除此之外,非洲野犬还可以用自身发出的独特气味进行交流,据跟踪监测,它们能发出的气味有10种之多。令人惊奇的是,只有等待风向合适的时候,它们才会发出气味,以便族群成员的顺利接收。
既然非洲野犬的生存能力如此强大,那它们为何还会走向灭绝的窘境呢?克瑞尔教授向人们揭示了它们独特的种群文化,以此来解释非洲野犬濒临绝迹的真正原因。
客观地说,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栖息地的缩小与土著居民的一度狂捕滥杀是原因之一,它们母系体制的生存方式则是另一个原因。动物的社会关系与它们的生育状况直接导致了整个物种的前途命运。试想,假如大熊猫与老鼠互换繁殖能力,地球上又箭竹密布的话,就是再憨态可掬,大熊猫也会成为人人喊打的“四害”之一。
克瑞尔在一篇专门阐述非洲野犬独有的社会关系的论文中指出,它们的社会体系在哺乳动物中非常罕见,其基本形态是母系社会体制,是一种相互合作来养育后代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群野犬之中只有一对野犬享有生殖孕育的特权,其他成员都必须自动放弃做父母的权力,除非挑战成功,成为新的霸主,不然便得心甘情愿地充当头领夫妇孩子的临时照看者、保姆,甚至奶妈。
虽然挑战首领地位的厮打不经常发生,但每到交配季节,两性首领的神经还是绷得紧紧的,只要察觉到苗头不对,它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即使有个别胆大妄为者,偷偷生下幼崽,也会被雌性首领强行收养,但这种名分不正的幼崽在族群中地位低下,很难分享到食物,难以存活。
克瑞尔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没有生育资格的雌性野犬,在成年后,即使不孕育后代也会分泌乳汁,以奶妈的身份为这个种群贡献力量,这与人类完全不同。
诚然,独特的母系体制是非洲野犬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人类也绝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大自然的平衡不能被打破,就像非洲野犬的种族制度绝不会瓦解。
反刍:俗称倒嚼,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主要出现在哺乳纲偶蹄目的部分草食性动物身上。
低频:指应用于某一技术领域中的最低频率范围,一般是指20Hz-160Hz这一段频率。在整个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听觉好的成年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30~16000Hz之间)中,低频是声音的基础,是声音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