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卖铜摆件的品牌,花了10年,将一门高度依赖手工的小众生意做到年销近6亿,闯入500万粉丝的视野,并拿下雷军投资。

  铜师傅成立以来,《天下网商》曾两次跟踪报道,今年618前,我们前往建德铜师傅总部探访,见到了今年52岁的品牌创始人俞光。

  “六岁开始,我就想做生意了。”1972年生的俞光,是浙江绍兴人,自小痴迷创业的他,念美术中专时摆过地摊、卖过对联、批发过T恤衫,走上社会后又干了装修,但几乎每一次创业都铩羽而归,他自嘲说,“我这辈子从没追上过风口。”

  直到30岁那年,俞光创办雅鼎卫浴,驶上外贸出口的快车道,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俞光称,31岁起自己就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白手起家,开上宝马7系,我成了新昌小县城里的青年才俊。”

  第一桶金带给俞光最重要的启示,是要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他认为,赚辛苦钱,终将打败赚暴利的人——这股信念同样贯穿于他此后的创业经历,也同样打动了奉“性价比”为圭臬的雷军。

  2013年,因为买不起一尊天价铜关公像,俞光冲动地走上了一条爆冷赛道的创业路。

  彼时家居饰品行业多以树脂、塑料等为原料,少有铜器,更遑论品牌,铜师傅成了这个边缘旷野的探路人。为自制铜关公像,他闭关3个月,砸掉上百个模具,耗光了300万资金。

  俞光介绍,凭借艺术品的品质、工业品的价格,铜师傅快速闯出成绩:2016年全渠道营收达1.06亿元,其淘宝造点新货项目“大圣之大胜”收官金额1976万,创造了淘宝造点新货设计类目的最高记录。

  2017年,铜师傅完成1.1亿元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领投。次年,铜师傅又完成3.1亿元B轮融资,顺为与小米继续追投。

  俞光说,10年来最难忘的一天,就是去顺为资本路演,见到了自己的精神偶像雷军。彼时的俞光,连BP(商业计划书)是什么都不知道,拎着一堆沉甸甸的铜像,带着黑底红字大标语似的PPT,孤身闯进会议室。

  “第一次见‘雷神’,没有别的想法,就想混个合照,发发朋友圈吹吹牛,顺便捞几个‘铜粉’回去。”俞光说。

  路演当晚,雷军就拍板投资这位骨灰级小米信徒。一个月不到,顺为资本就将钱打到了铜师傅所属玺匠文化创意公司的账户。

  “铜师傅是我们整个小米体系之外最像小米的企业。”雷军曾公开称,“几乎没有借助小米的任何资源,完全靠对小米模式的相信、领悟与实践,在铜工艺品领域取得了同行难以想象的成绩”。

  在消费市场上,最疯狂的“铜粉”,一年要购买100多万元铜师傅作品,俞光甚至亲自劝说,“你别买了行不行?要不去卖掉点,堆在家里太难看了。”

  虽然深入贯彻小米方法论,但铜工艺品毕竟与消费电子隔行如隔山,大多数时候,在这条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循的路上,俞光还是得靠自己摸黑探索。

  铜工艺品的研发与生产,高度依赖手工,铜师傅扩张产能靠的是笨办法——招兵买马,员工从40人一路增长到1500人,2024年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

  俞光说,“我们完全靠自己研发产品和迭代工艺,有稳定的雕塑创作队伍、长期培训的技术员工队伍,这就是壁垒。”在谈及员工薪酬时,他自信道,“我们是整个建德人均工资最高的企业之一。”

  不仅工资高,饭也好吃。多年前,俞光去阿里食堂吃过一次饭,倍感惊艳,回厂后亲自在墙壁上画图纸,花了六七百万元重新装修食堂,让员工吃上了20元畅吃的自助餐,并在餐厅岛台安排了整整两排的小米电饭煲。

  “我们公司不允许有等级。员工觉得工资算少了20块钱,都会跑来找我。”但同时,俞光又强调说,唯有对待产品时,他严苛至极。

  他表示,每一件作品,自己都亲自把关,有的作品创作期长达15个月,他就每天在雕塑室踱步,看着作品长出来。有时天猫都准备上架了,俞光忽然发现铜像的两只眼睛不对称——紧急叫停,砸掉重来。

  为了让普通人买得起铜饰品,俞光采取成本定价法(以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利润,来确定商品的价格),从39元的铜葫芦到39999元的千手观音,定价公式一摸一样。因为利润不高,他将大部分经费都花在了研发、人力等硬成本上。

  “广告费多一点,我的利润就没了。”俞光认为,广告费是唯一不与结果直接挂钩、有可能造成浪费的费用,要严格控制。

  达人带货,动辄二三十个点,俞光请不起,他就亲自上阵,活跃于淘宝、京东、抖音各个直播间,店播平均ROI为1:25,专场直播最高ROI约为1:40。

  为了让铜师傅更有话题度,他找来变形金刚、漫威、功夫熊猫、侏罗纪世界、流浪地球、国内各博物馆等超级IP联名合作,“消费者不一定买,但是会讨论,这件事很重要”。

  为了拉新,铜师傅的部分引流品亏本定价,爆款铜葫芦每年要亏损不少钱,俞光相信,产品本身就可以为自己代言,“小葫芦到手后,从此忘不了铜师傅,没事就得回来转转。”

  做天猫时,铜师傅曾被小二质疑刷单,俞光接到电话后大声直呼,“刷单(也按正常订单)平台要扣5%佣金,我还要不要吃饭了!”

  顺为资本也曾怀疑过铜师傅在做造点新货项目时的数据真实性,得到相识者的回应——“根据我对老俞的了解,他这个人抠得要‘死’,不可能刷单的。”

  2023年,铜师傅的全渠道销售额近6亿元。在最新出炉的天猫618战报中(5月20日0点-6月18日24点),铜师傅旗舰店位列天猫家居饰品店铺销售榜单第一名。

  小红书、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俞光也在试水,但每一项投入都极为谨慎,拒绝亏本买卖。他认为,如果一个平台让人挣不了钱,说明它自己还没把路摸清楚。

  “我这个人,又想当艺术家,又想挣钱,是一个怪胎。”回看多年经历时,俞光如此总结。

  艺术与商业、张扬与守拙、吝啬与大方,这些看似对立的特质,总是在这位创业者身上矛盾地杂糅在一起,并共同塑造了铜师傅。

  二三十岁的俞光,热爱骑摩托、开豪车,如今他说,自己对外显性的奢侈品袪魅,兴趣全无。采访前,他得知要拍视频,还将过短的T恤紧急更换了一件。接近3小时的对谈中,这位年逾50岁的创业者,神采奕奕、言辞幽默,时常逗笑全场。

  采访尾声,俞光与我们握手道别,并不忘叮咛,“辛苦各位了,一定要在618结束前帮我把稿子赶出来啊,能带一个(货)是一个嘛!”

  俞光:在我们之前,家居饰品用铜做的比较少,最多的材质是树脂,还有塑料、不锈钢、铝,市场很分散,几乎没有像样的品牌。

  我觉得在老百姓心中,铜肯定是要更值钱的。相比瓷器,它的工艺限制小,还有木雕,不可批量复制。铜器有几千年历史,在金属里易成型,通过模具可以批量生产。如果把铜应用到家居饰品,可能会闯出一条新路子。

  俞光:当时我还在做卫浴公司,一年出口两个多亿。因为做生意嘛,我喜欢关公,以前放在办公室的关公是香樟木做的,过了几年裂开了,我觉得不是好兆头。

  我就想去找一尊铜关公,找到稍微看得上眼的,一米多高,问了价格,是个天价!太贵了,要120万。做卫浴也跟铜打交道,当时铜大概两万八千元一吨,我还不如自己做。这算是契机吧,我是冲动型的人。

  俞光:本来觉得都是铜,自己做了就不用花钱买了。真正到车间支楞起来才发现,这件事是危险和机遇并存。

  危险的是用失蜡法铸铜的过程完全不一样,积累了十几年的水龙头重铸工艺一点用都没有。但同时看到机会,淘宝一搜,家居饰品领域只有少量铜器,真是惨不忍睹,太丑了,白送给我都不要。

  一个领域如果已经有成熟大牌,你再杀进去,很累很苦,不一定成功。但铜工艺品领域没有知名品牌,在需求端,扮美家是精神刚需,这件事说不定是个机会。

  赚辛苦钱的人会把赚暴利的人打败。我的卫浴公司做水龙头,两三个点的利润就很开心,东西又好又便宜,你说消费者买谁的?肯定买我的。等铜器价格接近树脂品价格的时候,没有人会去选择树脂。

  俞光:查过国外市场资料。第一,铜器铸造很复杂,老外人工贵,干不了。第二,他们卖得实在太贵,杭州万象城里有一家专门卖国外铜器的,台灯、果盘,用铜板一折,好几万块钱,太夸张了,这种市场很难打开。

  俞光:没办法,没有机器可替代。我不排斥现代化,只要东西便宜,消费者买得起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手段达成不重要。如果能做到半自动化,人工成本可以降很多。

  但我们的东西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机械臂都搞不定。到现在为止,从雕塑、做蜡模、铸造、打磨、上色,全手工。只能靠人多,这是比较痛苦的一点。

  俞光:确实是致命问题。当时想了笨办法,中国人口多,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员工,招员工培训这件事不是特别难。

  俞光:1500人,员工入职都要学画画,我们倒贴钱培训,进行两三个月的素描、色彩等训练,通过考核有奖励,再上岗。

  俞光:铜师傅的人力成本并不低,我们员工工资挺高的,可能是整个建德人均工资最高的企业。

  机器的好处在于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一样,手工的难处在于每个人的想法、技能不同,还有情绪问题。如果一个员工昨天跟女朋友吵架了,情绪焦虑,画彩绘时可能就不认真。

  我们只能加强品管,每道工序都巡检,再靠培训,让大家认可这份工作。情绪真的不好,今天就别画了,那么精细的花纹,有时得屏住呼吸,想着吵架手就抖了,宁可停一下。

  俞光:一是作品越来越好,调动更多的人群。二是我们基数小,所有平台加起来粉丝500万,以后的成长很简单,不管经济发展快不快,只要把人群继续扩大,500万变成1000万,理论来讲销量就可以翻倍。

  俞光:在这之前,我见过一个投资人,准备了PPT认真汇报,结果对方酒喝多了,把我晾在会议室一个多小时,后来说了几句轻飘飘的话,意思是“你们这个行业做到1个亿已经顶天了”。我就走了,之后再也没见过投资人。

  俞光:我是忠实“米粉”,买过很多小米的东西,把小米的书买回来,从头到尾仔细看完,我觉得他的性价比路子是对的。

  小米不是有个“爆米花节”吗?我就学他,办了个“铜粉节”。因为请不起嘉宾,就邀请了认识的名人来站台,其中一位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

  那天参加完“铜粉节”,黎总很感慨,发了个朋友圈说,没想到这么小的企业,这么冷门的行业,这批粉丝居然如此疯狂,与当年的“爆米花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俞光:我本来想,我这么个玩意儿,又不是明星,肯定谁都不认识。结果一上台,居然全场疯狂!我第一次体会到,只要你把产品做得打动人心,消费者真的会把你当回事。

  后面拉了个群,有阵子没声音,我也不当回事,从没想过雷总真的会投资,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跟雷总合个影,好发朋友圈吹吹牛。

  天下网商:你说过创业10年最难忘的事是去顺为资本路演、见到雷军,其间有什么故事?

  俞光:有一天,程总突然通知我,说你准备下BP(商业计划书)见雷总,日子是6月6号,我记得很牢,只剩下没两天。

  完蛋了!我可怜到什么地步,连BP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在百度搜索范本格式,太复杂了,两个月都做不出来。最后我用了简单粗暴的方法,黑底红字大标语似的,花一晚上做完。

  6号那天,我带着一堆样品去了,跟保安讲了半天好话,最后拆了包装,把东西搬上去。雷总一天要接待好多波创业者,快吃晚饭的时候才轮到我们。

  我走进一看,大会议室对面“乌压压”坐着三四十个人,这边只有我一个,射灯照在我脑袋上,跟接受审判似的,我紧张得冒大汗。雷总发现了,说你不要紧张,坐下慢慢说,太暖心了。我打开PPT,一开始讲产品就滔滔不绝了。

  当时我想的是,一定要讲好,没奢望过雷总会投资,但是我一定要把现场这三四十个人都变成铜粉!每个人一年买我一万,三五十万的营业额就有了。

  我抱着这个念头“哒哒哒”一直讲。雷总问我,你怎么认为铜工艺品可以做到很大的?我说小米的天猫粉丝一千多万时,一年是不是要做几十个亿?等我粉丝一千万,打个对折,还是可以干到二三十亿的规模,雷总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本来通知我只有20分钟,结果讲了一个多小时。雷总真的是个非常厉害的产品经理,对我们行业一点都不了解,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建议。

  因为雷总不轻易合影,路演完,我们一块儿的四个小伙伴,跟他拼命握手。出来后,看大家情绪不高,我安慰说,“见过雷总,虽然没合影,财气我们沾来了,不虚此行。”

  我知道这次见“雷神”的旅行结束了,投资就别想了,不可能的。小米做的是高科技电子,跟我们太远了,完全搭不上边。

  俞光:飞机落地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一打开手机,程天程总留了一句话,“雷总决定投你们,我们谈下价格。”我立刻回复“你定吧”,一秒钟不到价格谈完。

  我很感慨,原来投资可以这么简单。之前见那个投资人,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可怜的乞讨者,雷总比他咖位不知道大了多少,却那么平易近人。

  俞光:最早是顺为,后来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刘德刘总又叫我去了趟北京,说小米也要投资。我有点疑虑,我们和小米离得挺远。他说,你不靠小米自己能过日子更好。这句话倒点醒我了。

  回来后,有人不太相信这件事,投资哪有这么简单?结果顺为和小米办事非常迅速,一个月,钱全部到位。

  俞光:比钱更重要的是信心。钱不够银行可以贷款,但雷总给一笔钱,代表了这个商业大佬对铜家居饰品小赛道的看好。雷总站得更高,他都认可,我们更有信心把这个事业做大。

  俞光:我这个人有点笨笨的,又很执着。那时候“黑”小米的不少,我们公司内部也有质疑,我说你们这不眼瞎吗?人家才几年时间就世界500强了,我们跟着学,学成小米这样你还得了?

  我是非常虔诚地按照小米方法去做的。后来我听说,那天路演完了,雷总和高管们开会到凌晨,他很感慨,如果小米方法论在如此小众细分的行业也能被验证,那没有任何行业不可以。

  俞光:新品一年五六百款。铜葫芦卖了十年了,一个品平均卖两年是正常的。坑产要看作品,最大的还是齐天大圣,单品超过两个亿。

  俞光:疯狂的“铜粉”一年买100多万元。家里放得到处都是,我劝过很多次,说你别买了,或者去卖掉,有些作品是限量款,卖二手可以挣钱。他说没事,钱我不在乎,我说房子在乎,太难看了,床边都堆满了。我们有些铜粉,真的很疯狂。至于客单价和复购率,属于商业机密,财务总监不让我对外说。

  俞光:当然亏本。那时候铜价每吨两万八千元,现在每吨八万六千元了。这个产品是标志性引流品,每年卖二十万个,亏两百万左右。

  但这倒贴的钱如果花在广告投流,或许也引来新客户,但他不稳定,刷进直播间两秒就走了。但小葫芦到手后,他从此忘不了铜师傅,没事就来转转,一定还会有东西想买。

  俞光:那是某次新品发布会说的,会后我马上发私信问雷总,“我们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是不是也要控制在五个点?”

  雷总听完笑“死”了,他说每个行业企业不一样,你们自己定。我才放心,对铜师傅来说,五个点根本就别活了。企业要生存发展,每年要投入那么多的研发费用,你肯定要挣点钱,我对利润非常看重,但是要分两点:

  第一,不要赚不厚道的利润。不能趁这个作品卖爆了,赶紧加点钱挣利润,这是有违诚实厚道的。

  第二,尽量控制广告费。广告费并不直接和结果挂钩,像工资、原材料、水电费,一分一厘都能算出来,唯一可能造成浪费的就是广告费,所以我的控制非常严格,广告费多一点,利润可能就没了。

  一个企业,各种费用开支完,至少有几个点的净利,靠规模也能生存。比方说做十个亿,哪怕五个点,净利五千万,对吧?当然我也可以做五亿、两亿,推高利润挣它五千万。

  哪条路走得长?肯定是第一条。如果两亿就赚五千万,所有友商都会冲进来跟你抢饭吃。铜师傅很多作品,售价是友商的成本价。

  俞光:是啊,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有同事经常感慨,东西卖得这么好,生产都来不及,加个500块怎么了?我肯定是反对的。

  俞光:每一个作品,从39块的铜葫芦,到39999元的千手观音,定价公式一模一样。我们把固定费用都加进去,包括平台费、快递费、广告费、人工、税收等。

  唯一的不同是,有些小作品算下来109块钱,就只能砍掉毛利,卖99元。因为这个价格会带来流量,用户直接购买,省了广告费。

  像铜师傅的子品牌“太铜”,有两个特征,一是作品限量,二是制作成本高,铸造、彩绘复杂,人工投入多。不能因为这个作品是跟哪位艺术家、大师合作的,本应该卖两万,非要卖三万,这不健康。

  俞光:一个企业不能尝到暴利的甜头。赚过大钱,谁愿意赚小钱?一旦尝到甜头,你就没有心思在一个99块的葫芦里赚九毛钱了。我们十年如一日赚小钱,挺快乐。

  俞光:很多奢侈品已经形成宗教式信仰,爱马仕三十多万一个包大家排队买,铜师傅不敢往那方面想。人家有一百多年沉淀,铜家居饰品品牌形成心智,也就最近这几年的事情。

  再者,走这条路就不是我创业的初衷了。我是希望千家万户都能拥有用铜制作出来的美化家居的摆件,或者送朋友一个有意思的礼物。

  俞光:现在跟在我们屁股后面的(商标)一大堆,“铜之父”都出来了,我“爹”都出来了,还有“铜之母”、“铜教授”等等一大堆。我注册的时候想,消费者买铜工艺品的时候最大的质疑在于材质,干脆把铜作为商标名,省得解释。

  俞光:艺术水平特别好的,我投入的成本就更高,包括工资、创作机会。跟再厉害的大师合作,有量顶上,就不需要在很少的销量里分摊创作成本,还是可以保持性价比。其实消费者对大师两个字没有那么盲目相信了,更多还是要看拿到手的东西满不满意。

  俞光:我们IP合作特别多,变形金刚印象最深,因为它造型复杂,对铜铸造是一次超级大的挑战。创办第二年我就给人家写过邮件,没有回信,过了两三年,我们和漫威合作做了钢铁侠等之后,变形金刚主动找到我们,顺利签下。

  俞光:两者都有,大牌的IP授权都是要有保底费用的,授权时间一到两年,可以续约。产品销售期有规定,到期后可能给你三个月的清货期。

  俞光:我们所有的IP授权项目,量有限,挣钱很难。但是因为我的广告预算卡得非常紧,我就想尽一切办法,给铜师傅带来免费的话题传播。

  做变形金刚,一大堆人要讨论,包括模玩圈的人。做圣斗士星矢,又有一堆圣迷们来讨论,他不一定买,但是会讨论,这件事很重要。

  俞光:我的性格很张扬,但对待艺术我倒是很老实。我有严重的强迫症,画歪了一毫米,整夜都睡不着。有的作品照片和视频拍完,天猫都准备上架了,我紧急叫停,全部重来,因为我发现视频里铜像的两只眼睛不对称。

  俞光:等级越多,管理效率越低下。我们公司不允许有等级,要非常平等。我的宽容度比较高,广告费多花了100万,我最多眉头皱一下,不会火冒三丈。

  唯有一点,我对品质要求严苛。曾经有两个部门经理扛来一个变形金刚,被我发现很多细节问题,我整整骂了他们一个多小时,两个人嚎啕大哭。

  俞光:已经在卖了,质量没问题,但细节不应该是这样。我讲过标准,他非要偷懒,觉得消费者看不出来。部门经理平时负责指挥,那次我让他们亲自上生产线打磨细节。

  生产部门经理,如果不像我一样追求完美,员工就更不会追求完美了。他们要跟我一样“变态”地去追求品质细节,传导到基层,员工才会比较标准地遵守。员工就挣你点工资养家糊口对吧?但是干部一个月拿三四万块钱,不能和普通员工一样的意识。

  天下网商:2014年后,铜师傅应该享受到了淘宝无线化、天猫的早期红利?第一个卖爆的品是什么?

  俞光:一匹叫“马到成功”的铜马。当时市面上的铜马大点的卖几千,我们卖999元,上线万元。第二天,小二立刻打电话来质疑我刷单。我根本不懂刷单,再说刷单也得按正常订单给平台交5%佣金,我饭都没得吃了!

  俞光:反正不偷税漏税,干嘛不给人家票呢?那时候没有电子发票,每次双十一、“618”要打坏好多台打印机。我们连39块的小葫芦,都主动把增值税普通发票给你,会非常有仪式感,让消费者觉得这家企业可信。

  俞光:做大圣项目时候,最后一晚数据涨到1976万,朋友打电线万,就能改变平台对你的权重,我帮你买,你让我退就行。我说不行。

  其实我心里比谁都希望能跨过2000万,这是里程碑,吹牛都响亮点。但心里挣扎过还是觉得不行,一次造假,次次都会造假。我一直盯着数字,最后它停在了1976万。

  俞光:最重要的一点,有天猫做后盾,让我们这种小品牌变得可信任了。那时候的电商,买卖双方的信任度不如今天,没有电子商务法、七天无理由退款,所以天猫是非常重要的信任背书。

  俞光:天猫和京东都是货架电商,抖音主要靠直播成交。我们的一些老铜粉,习惯在天猫下单,只要发布新品就直接去买了,不需要在直播间介绍。

  俞光:自播。最近618,我自己播得比较多,抖音、天猫到处窜。我的直播会邀请来京剧演员、敦煌舞蹈演员做嘉宾,是聊天性的节目。

  达人带货,我们毛利不够,做不起,动辄二三十个点,我要亏死了。头部达人就只有罗永浩、胡老师和铁兜合作过几场。

  俞光:我不会唱歌跳舞,没才艺又没颜值,搞到后来没兴趣了。我现在想清楚了,个人号以后就发带剧情的精彩短视频,已经拍了三部,剧本是我自己写的,自导自拍,反响不错。

  俞光:正常是1:25,如果做专场,比如我自己播的,最高可以达到1:40左右。

  俞光:一个不让人挣钱的平台,说明它自己还在摸索,等摸清楚赚钱的门路,我再进去。现在我杀进去跟它一起烧钱干嘛?去见证它的成长和商业模式的成熟?我是不是太蠢了。

  抖音前两年我们也没进去,我看到有人说投入产出比是1:1的,魂都吓出来了。我还是等看清楚了再下场。

  俞光:每年投入几十万。我在反思,小红书我们是不是投的位置不对,效果不太好。

  俞光:我给了他很多钱,手感还是没练出来怎么办,这钱又不用他赔,所以我还是要谨慎。

  俞光:我们研发投入很高,一年远超广告费。搞研发,我从不手软,哪怕要出国,毫不犹豫。我始终认为,产品天下无敌,是第一重要的。

  俞光:铜师傅成立7年我们才开始做线下。如果一开始就做线下,很难赚钱,企业承受不了。但现在我们有线上的量支撑着,再去做线下,哪怕倒贴点钱,但可以作为一个广告窗口。

  俞光:小时候爸妈不给我零花钱,别的小伙伴吃冰棍,我没得吃。所以我六岁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想做生意了。

  我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国营企业的下岗工人,要养活我们兄弟俩,我妈就去做生意。当时很多人买布做衣服,我妈妈去义乌进货,再赶庙会。

  俞光:说起来很好笑,我家订了少年报、语文报一堆报纸,我就扛到工商银行门口摆摊,人家连环画摊两分钱看一本,我收一分钱随便看,结果一个生意都没做成。

  因为有风,我把每张报纸都拿石头压住,当时觉得我的生意要起航了。有人觉得很奇怪,这小子在干嘛?那个年代,做生意被人看不起,挺没面子。我叔叔下班路上看到我,一顿痛骂,把我领回家了。

  俞光:我小时候天天挨揍,那次觉得闯大祸了。但是爸妈不但没打我,反倒觉得心酸,因为我也是为了贴补家用。

  我读中专时,妈妈做生意存了点钱,结果老爸生了场病,肺结核被误诊成肺癌,所有的积蓄都拿来看病,从此家道中落。

  虽然卖报纸没挣到钱,但我做生意的心更强烈了。读美专时又跑到乡下卖春联,从五块到降到两毛,白送都没人要,才发现那时候绍兴乡下没有贴春联的习惯,我把上百幅亲手写的春联都丢到河里。我还去批发过白T恤,用丙烯颜料在上面画画写字,卖给同学,最后挣了七八十块钱。

  我这个人,又想当艺术家,又想挣钱,是一个怪胎。我一直喜欢做生意,但是一直不成功。

  俞光:可以这么理解。装修生意赚了不少钱,也亏了不少钱,烂账实在太多,每年春节我都要到处要钱。

  后来我做了卫浴公司,前两年势头非常好,我成了新昌小县城的青年才俊,白手起家,凭自己的能力买上宝马7系,那时我在新昌的名声,应该就相当于雷总在全国的名声,哈哈。

  俞光:质量特别好。我在一次展会上看到某个韩国品牌,铜挂杆2000多块,特别精致,中国市场卖的都是锌合金做的铁管,三十多块,还容易坏,我觉得这里有机会。

  我就吭哧吭哧借钱干了个厂子,头两年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每天打开邮箱一堆英文邮件,老外爱打定金,那时候外贸环境太好了,我31岁就感觉财富自由了,把装修公司欠的烂账都还掉。

  天下网商:你不是一个追逐风口的人,第一桶金给你的最大启示,是先把产品做好?

  俞光:我这辈子,从来没追过什么风口,因为每次都追不上,可能是命中注定。后来我放弃了,还是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

  天下网商:如果有人把定价做高,用大规模广告投放来抢占市场,铜师傅有可能被打败吗?

  俞光:需要两个前提。第一,东西要做得比我更好,不然再打广告也没用,因为消费者七天无理由退款。第二,起码要花三五个亿起步,电梯广告两个亿,抖音往“死”里砸,不惜血本亏三年,那就让他们试试吧。如果成功了,我就学他。

  但我觉得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铜器不是快消品,制造的壁垒很高。十年来,我们都是自己研发产品、迭代工艺,有稳定的雕塑创作队伍、长期培训的技术员工队伍,这就是壁垒,要靠漫长的时间和坚定的毅力来沉淀,光靠花钱砸广告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