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鼓楼区一带长江南京段水域,大量中华绒螯蟹幼体溯流而上,试图从长江进入秦淮河。每到夜间,人们来到江边,总能看到浩浩荡荡的蟹潮,数万只幼蟹在长江岸边爬行,并顺着防洪墙往上爬,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幼蟹从哪里来?南京又如何护航“蟹宝宝”安全迁徙?3月17日,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等部门联合召开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已研究保护措施并联合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帮助这批“蟹宝宝”们顺利回家。

  今年春节前后,先后有市民、保安等在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河闸下发现有小螃蟹在活动。3月13日,根据志愿者反馈,大量中华绒螯蟹幼体聚集在三汊河河闸下,由于河闸阻拦,螃蟹无法翻越河闸而爬满了河道侧壁以及旁边道路。

  南京为何出现这么多中华绒螯蟹幼体?淡水甲壳动物研究专家、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红英表示,这与中华绒螯蟹生活习性以及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关。

  据介绍,中华绒螯蟹虽常见于淡水湿地,但需要到长江入海口等咸水环境才能正常受精。所以幼蟹们在长江口发育6个月后会溯河上迁,进入更稳定舒适的淡水环境发育为成蟹。它们通常在3月开始集体出发,在河底成群爬行,形成壮观的“幼蟹潮”。

  然而,由于滥捕滥捞和水质污染等因素,野生中华绒螯蟹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迅速减少,至本世纪初,长江口的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已濒临消失,野生蟹资源走向枯竭。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展,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有了明显恢复,基本回归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孙红英表示,这次蟹潮重回南京,充分体现了长江大保护和水体治理成效。一方面,长江禁渔政策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为绒螯蟹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秦淮河水质明显改善,为幼蟹提供适宜环境;同时,长江生态系统不断修复,江苏省实施生态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为幼蟹提供了重要栖息地。

  成群结队出现的“蟹宝宝”在网络上火速“圈粉”,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捡拾螃蟹,甚至有人不顾危险捡拾在河道侧壁的螃蟹。

  为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避免人员捡拾螃蟹落水风险,南京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快速反应,自3月14日起,会同市水务局以及长江禁捕专班等单位加强对该区域的巡逻检查,及时劝阻捡螃蟹行为。3月15日,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也快速响应,拍摄发布相关科普短视频,呼吁公众不要捡拾螃蟹带回家。

  3月17日,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等部门召开现场会议,并组织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动物学会、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等专业组织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研究具体保护措施。针对幼蟹在水利设施处遇阻问题,与会专家建议采用麻布等搭建“蟹梯”,帮助幼蟹跨越障碍进入秦淮河。同时通过执法人员和志愿者科普宣传,向市民普及蟹类洄游知识和长江大保护成果,阻断捕捞拾蟹等不当行为。

  根据会议意见,当天下午南京市三汊河河口闸管理处已在重点区域增建临时隔离护栏,防止人员翻越栏杆进入危险区域捡拾螃蟹;市水科所联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快速采购相关物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在河闸两旁布设了两条临时“蟹梯”,帮助蟹苗回到秦淮河。此外,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还在现场布设了科普宣传台和科普宣传牌,通过现场宣传、媒体曝光、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市民普及螃蟹洄游知识,呼吁文明游赏、勿拾勿捕。

  3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河闸处回访,只见堤坝两侧已经被由黄色水马拼接而成的隔离带拦住,水马上设置了红色警示语,“帮他回家,蟹蟹你——生态守护志愿行动”格外显眼,一旁的大喇叭循环播放“水深危险,请勿靠近,螃蟹保护地,禁止捡拾螃蟹,全程监控,违法必究”。

  记者发现,17日搭建的“蟹梯”已初步发挥作用,土黄色的“蟹梯”麻布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蟹苗,很多蟹苗已通过“蟹梯”“滑”进了秦淮河。两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来回巡逻,见到想要捡拾螃蟹的市民就上前劝阻,并对着展板向大家普及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价值、生活习性、保护措施等。

  家住附近的居民张华是志愿者之一。“昨天在小区群里看到有这个生态守护志愿行动,我立刻报了名,今天下午就‘上岗’了!”60岁的张华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经常在春天看到秦淮河入江口有成群的鱼苗和幼蟹,“现在它们又回来了,说明我们的水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介绍,此次“帮他回家,蟹蟹你——生态守护志愿行动”将持续数月,近百名志愿者将通过三班倒的形式不间断地对现场市民进行劝阻和引导,同时将已经爬上岸的蟹苗捡拾运输并送回水闸上游放流。“我们很高兴看到,有市民和孩子经过我们的劝阻和科普,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一起将岸上的幼蟹送回秦淮河,这就是此次公益行动的重要目的。”姜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