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为后辈取名字不仅重视音韵与内涵,也很看重行辈之序。这一传统已延续千年,显现了家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得名于父母,17.0%的受访者名字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9.0%的受访者由亲戚取名,三者合计高达90.8%。其中,42.7%的受访者名字里含有自己的辈分。

  浙江台州高二学生庄启约虽然年纪不大,但深谙家族的辈分排序。他对家谱信手拈来,“福建锦绣庄氏后裔,本派始祖庄同……自十四世起拟定辈诗:‘君心至明,贤良荣廷,道德汝启,邦国永兴’。”

  他介绍,自己本来应该是“汝“字辈,但因祖父一辈孩子大多夭折,而本地方言“道”和“逃”音近,所以祖父一辈都用“德”字辈,我就袭了“启”字辈。祖辈多求取功名,出过状元、进士,后世子孙取名也沿袭了这份文气。

  在贵州工作的60后朱大坤名字里就包含家族的辈分。“我家族谱上的辈分诗为‘光、发、正、大、吉’,我父亲叫正富,几个叔叔伯伯分别叫正荣、正华、正贵,寓意荣华富贵。我叫大坤,妹妹叫大芬。”

  “不过,我没再给儿子取吉字辈的名字,而是取了单字‘腾”。按辈分诗来取确实是泥土味重了,也俗了。”朱大坤说。

  陕西咸阳的90后华创告诉记者,“我爸是‘民’字辈,我叔叔的孩子和我都是‘创’字辈。两个弟弟一个叫创新,一个叫创军。”成都女孩邓琳琳则表示,虽然父亲及几个叔伯都按辈分来取名,但到自己这一代时就不再在意辈分,辈分字对于女孩取名而言就更无所谓了。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指出,家族谱系排序以血缘为纽带,反映了家族世系渊源的传承状况,这一取名传统历经时代变迁仍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辈分字取名自古以来对男性的约束比女性更强,而随着独生子女人数增多,父母双方都希望将家族文化融入孩子的姓名中,这就让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辈分取名传统受到了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克明认为名字不是简单个体的代称,更联系着历史、社会、家庭。

  “人之有祖,族之有谱,就如同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族谱中,为昭为穆,为尊为卑,条分缕析。上祭祖宗徽号,下定子孙辈分。因姓寻名,因名知序,百世如一时,千里如一家。”刘克明说。

  调查中,42.6%的受访者知晓自己的名字有特殊寓意,其中34.0%受访者确认自己的名字中承载着长辈的梦想。

  庄启约谈到自己的名字时提到,“启”谓“开、教”,“约”谓“缠、束”,这个名字寓意“以开蒙受学业教化,束人心性”,自己十分喜欢。他表示,这个名字能够提醒他端正自己的品行,激励他读书求学,不忘祖辈恩泽。“常有人夸赞我的名字很好听,先辈的教诲与家族历史沿革在我的名字里得以呈现才最令我珍视。”

  在河南广电工作的何鹏给儿子取名为“振宜”,出自《诗经·螽斯》中“宜尔子孙,振振兮”一句。何鹏讲起这个名字的渊源时说,自己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十分希望家族人丁兴旺。诗经中的这句话不仅寓意家族儿孙满堂,也含有积极的象征意义。“‘振’有振奋鼓舞之意,‘宜’则代表好,当年我一眼相中了这两个字,真是一种缘分。最有趣的是,给儿子取名没过多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单独夫妻可以生育二胎’,我也算心想事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乃强表示,不少人从经典中取名,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潜意识中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诉求,亦展现出了古汉语字词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远、琅琅上口、音节抑扬顿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认为,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人取名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儒家核心价值的认同,对某种人生追求的向往都反映在名字上,“比如有的人,父辈给他们取的名字就正是‘仁、义、礼、智、信’。”

  在北京80后张小真眼中,许多家族取名的由来都有时代的痕迹。“我爷爷叫伯银,是家里的老大,中国文化里‘伯、仲、叔、季’的长幼排序在那个年代很受重视,因此我爷爷名字里就有‘伯’字。我外公叫懋勋,名字有浓浓的书卷气。” 张小真说,她爸爸的名字就是时代的产物。“他出生于50年代,名字里就蕴含着‘忠于国家’的训诫。”

  彭国翔指出,时代氛围影响取名趋向,一般民众总是不免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一度很多人取名为“建国”、“胜利”、“援朝”、“向东”、“旭东”等等,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记忆。

  调查显示,49.5%的受访者喜欢自己的名字,但也有30.6%坦言不喜欢。50.5%的受访者想过改名字。究其原因,有歧义、易重名,或者不顺口、易产生外号,或是不够彰显个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湖北90后小伙褚小强谈起自己名字时就开启了自嘲模式,“给我取这名字一定是因为我爸太懒,对我太随意,才取了个这么逗的名字。”他回忆到,“周星驰的电影大家都看过,‘小强’从此和蟑螂这个外号挂钩了,第一次听到我名字的人都会忍俊不禁。”

  武汉大学大二学生杨杰淳对自己名字的由来记忆深刻,“我以前叫杨名,寓意扬名,12岁后才改为现在的名字。”杨杰淳回忆,家人询问别人,发现他命里缺水缺木,“杰淳”里有水,加上姓“杨”,现在共一水两木,相比过去的名字命格会更好。

  对名字里的元素纠偏补缺,以此来平衡不能更易的先天五行,是时下不少人起名字时的偏好。用五行取名源远流长,汲取中华古代哲学经典《周易》之精髓,发展成一门学问。董乃强指出,在“易理姓名学”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许多方块字都有其内在含义。长辈给小辈取名时着意择用某个字,也是想将这个字的“力量”嵌入晚辈的命运之中,希冀对孩子的一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彭国翔看来,五行,是一种重要理论,虽然与现在的科学理论有距离,但也未必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更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现象,这一做法可适当缓解忐忑不安的情绪,让取名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不必以迷信视之。”

  “名字对一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中国人重名,人与姓名一生为伴,孔子讲‘正名’,也包括人的名字,改名正是重名字的一种表现。”彭国翔说。实习生 鲁军宜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