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界,兴奋剂事件永远不新鲜。但这次,遭殃的是狗。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中,车夫西维的4只雪橇狗在赛后被查出曾服用违禁药品——阿片类的止痛药。

  西维是常胜将军,这下,他可能要失去下一场比赛的资格。心疼选手?可谁来心疼4只雪橇狗。

  如果事情是真的,狗做错了什么,要受到人类的残害,这种手段原本是人类用来针对自己的。

  西维,来自狗拉雪橇的一个冠军家族。他们一家人都是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的常胜将军。

  他的爷爷,1973年帮助就参加了第一届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获得季军。他的爸爸更是两次夺冠。

  他自己刷新的成绩就更多了。2005年18岁,成为这个比赛历史上最年轻选手。2012年25岁,刷新了冠军的最年轻记录。他和爸爸米奇一起,包揽了12~16年连续5年的冠军。

  比赛组委会周一公布消息,去年3月的第二站比赛上,西维的4只雪橇狗在赛后被查出曾服用违禁药品——阿片类的止痛药。 1994年有了药物测试以来,这是第一例。

  但目前,组委会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西维是故意给狗用兴奋剂的。所以,西维并不会因此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他的成绩保留,奖金也不会被收回。

  安然无恙的西维强烈否认自己给狗服用兴奋剂。接受《卫报》采访时,他说,“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给我的狗喂过药。我在以前的比赛中也从未使用过违禁药品。”他还在Facebook发视频,说赛道上的安全保障很松,可能有人调包了队伍的食物。

  觉得自己蒙冤的西维,已经决定退出明年的比赛了,以示抗议。他觉得即便自己不主动退赛,组委会也会禁止,“车夫就是用来堵住赞助商和批评者嘴巴的替罪羊。”

  且不管西维是不是蒙冤,这项依靠狗力的古老运动,如今却受到现代体育低劣手段的摧残,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狗拉雪橇本来是因纽特人的传统的交通和运输方式。历史上,还救过当地人的命。

  1925年,白令海峡附近的诺姆爆发白喉传染病,全靠狗拉雪橇运输白喉抗毒素,当地成百上千人才活了下来。

  但后来,雪地摩托取来了,狗拉雪橇只能摇身一变,以文化传统的方式被保留下来。70年代末,狗拉雪橇成了国际性比赛,选手来自澳洲、北欧、南美或日本。俄罗斯,瑞士等有条件的地方,也把狗拉雪橇发展成了当地的特色运动项目,定期举办比赛。

  这次陷入兴奋剂风波的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是《每日邮报》口中地球上最后一项伟大的竞赛”,也是阿拉斯加每年最盛大的体育赛事。而丑闻,就是发生在了世界上最好的狗拉雪橇比赛中最好的选手身上。

  每个选手和他的12到16只狗组成一支队伍。通常,他们从起点历时8到15天,穿行1868公里才能到达终点。这个距离,是北京到上海距离的1.5倍。过终点的时候,狗要至少还剩余6只。途中,必须要有一次24小时和两次8小时的休息,具体地点可以自己决定。

  迪塔罗德雪橇比赛对参赛狗有要求,只能使用阿拉斯加雪橇犬、西伯利亚雪橇犬,或者混种的阿拉斯加哈士奇。哈士奇因为速度更快,成了许多参赛选手的首选。

  1985年起,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的冠军至少可以拿到5万美金。这远远不够他们维持雪橇队的运营。训练和养护这些雪橇犬的费用实在太高,所以像西维这样的项目第一人级别的选手,都得靠代言、参加商业活动以及找赞助人赞助参赛犬等方式,来增加收入或者降低成本。

  选手条件好了,奖金多了。他的爱犬才能吃上野生三文鱼,夏天才有资本乘直升机到雪山去,实地训练。

  比赛场地平均温度零下40度,无论是对车夫还是雪橇犬,保暖都是十分必要的。

  途中口渴,它们就急忙吃一口路边的雪。受伤或体力不支被换下时,空军就用飞机把它们送回起点。

  尤其现在气候变暖,一个暖冬过后,一大片赛道已经碎石满布了。道路也突出了褐色土质,在这种疙疙瘩瘩的土路上跑,狗的爪子有极大可能被磨破,甚至被感染。

  人的待遇不比狗好多少。大多数时候,随行记者只能在学校的地板上睡觉,而且睡眠时间很少。洗澡的机会更少。

  2014年,本来有69支队伍参赛,后来就有17名参赛者因为不适应环境退出了。还有一位选手摔破了膝盖,不得不通过直升飞机被送往医院治疗。

  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人和狗是相互之间唯一可以依赖的朋友,他们任何一个亲密互动,都显得异常温暖。

  气候变暖给比赛带来的困扰不止是伤痛。迫于外界压力,人和狗参加比赛的难度越来越大。

  近几年,因为积雪不足,比赛路线几经调整。还有劳动成本的增加。本来,比赛起点安排在城市,市中心平日会铲雪,比赛期间,只要提前一个晚上从其他地方拉雪填路就好了。

  但现在,因为降雪不足,已经要从别的地方用火车运雪过来了。据说,去年比赛前,当地政府就运了7车皮积雪铺设赛道。

  偶尔运运雪还行。竞争对手的打击,动物保护主义的压力,赞助商撤资,才是真正让狗拉雪橇比赛头疼的地方。

  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地方开始举办狗拉雪橇的比赛。我们这里也有,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狗拉爬犁”。

  2015年,一篇文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出大事了真让人痛心》曾在朋友圈刷屏。照片上,一条狗狗倒在地上,它的同伴在旁边守着。它们原本雪白的毛发,已经变脏发灰。

  这正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无法忍受的。他们有统计数据,今年,5只狗因为比赛死亡,迪塔罗德狗拉雪橇44年的比赛历史上,共有超过150只狗因为比赛丧命。

  纪录片《雪橇犬》的拍摄总监冯·莱维特,对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极其不满。他说:“在这比赛里人们总是会忽略掉对于狗狗不人道的行为,因为这个比赛的最终目的就是抵达终点、获得胜利。”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一个纪录片《犴达罕》。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在那里,鄂温克族的驯鹿人维佳,也面临这个问题,驯鹿是他的生存手段和生活方式,一纸禁令下来,他慌了。

  他曾尝试去海南,看海,日光浴,戒酒,讲卫生,学英语。但还是回到了大兴安岭。不让狩猎,他无事可做,只能酗酒,喝完酒就写诗,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动物保护和传统文化该选择哪个,仍旧是个无解的难题,谈不明白。但是,狗的聪明,离人类,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如何不去伤害他们,还是很明确的吧。

  起码,不让它吃兴奋剂,不让它太冷,不让它太累。起码,人类之间伤害彼此的恶习,就不要用到狗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