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先后有市民和保安在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河闸下发现了小螃蟹。3月13日,大量中华绒螯蟹幼体聚集在三汊河河闸下,由于河闸阻拦,进而爬满了河道侧壁以及旁边道路上。
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孙红英教授介绍,大闸蟹的学称叫做中华绒螯蟹,在长江流域等区域广泛分布,虽然常见于淡水湿地,但它们必须从生活的淡水迁徙至江河入海口或浅海繁育后代。
幼蟹通常在3月开始集体出发,在河底成群爬行,一只接着一只,形成壮观的“幼蟹潮”。这些幼蟹从长江逐渐迁徙回到河流、湖泊和湿地,进行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
孙红英分析说,由于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等因素,自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长江口的中华绒螯蟹野生蟹苗资源急剧衰退。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开展,特别是长江口禁捕蟹苗后,下游大量的蟹苗能够溯河洄游至上游,“这是长江十年禁渔效果显现的一个缩影。”
“此外,作为水生态环境指示物种,中华绒螯蟹本身对于水质条件是比较挑剔的,稍微差一点的环境就无法停留生存。”孙红英说,野生幼蟹能够大量聚集,并选择到秦淮河“安家落户”,说明秦淮河的水质不断改善,水环境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中华绒螯蟹将在此发挥净化水质、清洁河道、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作用。
三汊河河口闸两侧的堤坝上已经竖起了一排高大的临时隔离护栏。“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在两侧重点区域增建了几百米的临时隔离护栏。”南京市三汊河河口闸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从秦淮河流向长江的水流湍急,设置护栏也是提醒市民不要过度靠近,安全游览。
不仅如此,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在河闸两旁布设了两条临时“蟹梯”。幼蟹的“生命通道”是用麻布制成的,便于其有抓手,爬行到闸口另一侧的秦淮河。
目前,“蟹梯”初步发挥功效,17日夜里,“蟹梯”上已经布满了蟹苗。此外,他们还组织了志愿者在现场普及蟹类洄游知识和长江大保护成果,劝导捕捞拾蟹等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