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寒假大手拉小手,中间却夹了一条叫作业的狗表达对作业的痛恨。

  对方不想跟你说话,并向你扔了一条狗表达对方对你的痛恨,并忍不住向你扔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狗。

  狗带就是 go die(去死)的音译。本来只是个音译,狗也无辜躺枪。

  人们还经常开启“XX狗”的自黑模式,比如:单身狗,高三狗,大四狗,留学狗,加班狗等等。还有“动词+成+狗”的组合,这个句型表达自己处于某种状态,比如:累成狗、冻成狗、困成狗

  反正在各种不如意的场合,我们总能在狗的身上找到一丝共鸣和温暖。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呼应,比如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

  一个小伙子去相亲,路上很紧张,跟身边的好友说:Shecould be a dog.在此语境中,dog表示长相丑陋之人。如果让我翻译,我就用“丑成狗”。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Youresickas a dog”,很明显,as a dog在此处是加强语气的作用。如果让我翻,我会用“你都病成狗了。”

  首先来谈谈中国文化中的狗。中国文明的根是农业文明,中国人传统上偏爱牛、马,它们性情温顺,而且吃的是草,但力大无比,可以帮助人们耕田创造价值。

  相比之下,狗的食量很大,而且吃相难看。狗的功能主要是看家护院,跟牛马所产生的价值无法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狗通常一副摇头摆尾的形象,时而露出尖利的牙齿,发出刺耳的叫声,很容易让人们把狗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文化对狗的总体评价不高。

  例如,在中文里有很多跟狗有关的贬义词语,比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

  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狗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分合拍,所以它们在游牧民族眼中是极其重要的,被认为是人的眼、手、腿的延伸。

  狗经过驯化,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捕获猎物,而且还忠于主人,陪伴主人左右。久而久之,西方人对狗产生了特别的好感。他们把狗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无论在英文小说还是电影中,狗总是和主人相伴在一起,并在关键时刻帮助或搭救主人。

  在日常英文的表达中,人们对狗的喜爱也溢于言表,比如,英文中说一个人很幸运,就会说他是 a lucky dog(幸运儿)。特别在婚礼上,你作为女方的宾客,询问新郎是谁的时候,就可以问:“Who is the lucky dog?”如果在中国人的婚礼现场,如果你问:“谁是那条狗?”你估计会被打出去

  英文中还有一句著名的表达:“Every dog has his day”。字面意思是:每一条狗都有等待他的那一天,换句话说,就是“风水轮流转”。当然,这句话略带一丝贬义。

  特别适合去评价一个你看不上的、但突然得势的人;或者当你去安慰一个时运不济的人,可以对他说:

  英文中还有 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这是英文中非常重要的短语,有点像中国人的成语“爱屋及乌”。牛津词典对于这个英文idiom的解释是:

  如果你爱某个人,你必须接受他/她的一切,包括缺点,也就是“爱我,那就要爱我的狗”。

  英文中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关于狗的表达,叫做doggie bag,就是“打包盒”的意思。那为什么doogie(狗狗)扯上关系呢?柯林斯词典对这个词条的解释是:

  你在餐厅里问服务员拿一个“doggie bag”,把吃不了的剩菜打包带回家。

  但可别以为他们真的把剩菜拿回去给狗吃哦!这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是一种“既不想浪费食物,又想照顾面子”的说法。久而久之,doggie bag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打包袋”或“打包盒”的意思啦。下次在国外,当你和朋友聚餐完毕,面对很多剩菜觉得很可惜,别犹豫,大声对服务员说:“I need adoggie bag”。

  在中文里,跟狗有关的表达90%都是负面的,但也有正面的用法,比如:吾等愿效犬马之劳;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同理,在英文中也有关于一些关于dog的负面表达,比如本文一开始给出的两句电影台词。还有一个表达:dog eat dog(狗咬狗),词典中的解释为:

  另外,当你说 Someone is leading a dogs life,字面意思是,某人过着像狗一样的生活。实际上这里的 a dogs life指“悲惨的、潦倒的生活”。

  还有一句谚语也挺有名的:An old dog cannot learnnewtricks.(老狗学不了新把戏。)指老年人很难适应新事物,带有讽刺意味。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中国人对于狗的认知也在悄然改变,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自称“某某狗”,相信狗在中国的生存状态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