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训犬、养犬、使用犬的历史十分悠久,狗是唯一在每种人类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的家畜,无论是在极地的冰雪世界,还是赤道的茂密丛林。
狗之于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曾经思考过。在达尔文时代,人们心里很清楚谁才是人类的近亲,但抛去科学,很多人从内心更愿意相信,那是狗。狗的理解力、高尚的道德、对人类活动的帮助,无一不显示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直到今天,人与狗关系的问题有一些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解读,但还有很多仍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
家犬是最古老的驯养物种,由狼驯化而来,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至于为什么是狼,它在成为人类的伙伴之前,就与人类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由于食物竞争,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区域有所重叠;其次,重要的是,人和狼都是群居动物,会集结成很大的家族群体,生活中分工合作,以捕猎的方式获取食物。
可要说狼最初到底是如何“混进”人群的,从来没有确切的答案。有的说法认为,狼群中有个别警惕性不那么高、相对温顺的个体,尝试靠近人类,在人类生活的周边寻找剩余的食物。一旦这些个体尝到些甜头,久而久之就与原本的狼群分离。又或者,猎人偶然救下了一只或者几只受伤的小狼,带回族群将它们抚养长大,并繁衍。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出于某种推断。
人们关心的是,家犬的祖先到底是哪一种,可能的话最好能回答是哪一只。这个问题,就像人类起源说,到底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可谓是争论不休。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认为,我们家养的犬类极有可能是从好几个野生物种传衍下来的,犬属在野生状态下遍布全世界,要说从人类首次出现以来,只有一种已被人类驯化了的话,这在我看来,是不大可能的。达尔文的意思,家犬应该是多地、多个祖先驯化而来的。
但现代考古学、遗传学的证据却表明,家犬的祖先只有一种,那就是灰狼。早在人类出现以前,灰狼就已经是世界上适应能力极强、分布范围很广的狼,它与人类真正发生亲密关系,应该是在1.5万~3万年之前。
而且,各地的家犬也并不是从各地的灰狼演化而来的,而是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只不过,起源地是在东亚、中东还是欧洲,科学家各执一词。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从2002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直到最近的一次,他们通过收集来自世界各地58个犬科动物的基因组序列,发现来自东南亚部的狗相比其他种群具有更显著的遗传多样性,是与灰狼有亲缘关系的最基础的种群。
相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人类身上。相比较世界其他地区,非洲人的遗传多样性是最高的,因此,主流观点支持人类是从非洲走出的。
不仅如此,这项研究还勾画了家犬的扩散路径。东亚南部的灰狼在约3.3万年前开始接触人类,1.5万年前开始向西迁徙。在到达中东地区后,家犬又从这一地区向非洲和欧洲等地辐射扩散,并在1万年前左右到达欧洲地区。
只是,这个完全基于遗传学研究的结论目前缺乏考古学相关发现的佐证,东亚南部地区还没有出现过能与这个时间相对应的家犬化石。
其他几种说法,无论是通过线粒体DNA序列的比对,还是根据早期狗驯化过程中吃到的食物从而推断起源地,与细胞核DNA测序相比,存在的局限都更大。
如果说家狗的起源问题比人们过去想象的要复杂,那么要想解释人和狗是如何一步步到了现在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背后的机制,更是没人说得清。
达尔文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铲屎官”,从孩童时代起,狗就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在他的《人类的由来》中,他相信狗的智力提升,感念狗的道德品质、关爱和信任,他甚至认为,狗具有和人相类似的所有感情。
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把宠物人格化是“铲屎官”们共同的特点。不过,要说把宠物人格化全都归为人类自身的心理需求,显然是不对的。
科学家在动物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试图去证明狗在人类环境中的确进化得很成功。
比如说,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行为学实验证明狗可以读懂人的身体。他们让两类人站在狗的面前,一个是肯帮忙的人,一个是看不见潜在乞讨者的人。狗毫无悬念地选择向肯帮忙的人讨要食物。
狗的察言观色能力很强,会在人类作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展现各种情绪迹象的时候,作出不同的反应。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狗的这种领悟人类活动的能力是基于把人类当作社会伙伴,并且适应于跟随人肢体语言和表情语气以获得强化。
还有一个实验也十分有趣,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动物科学家让狗和被人类社会化了的狼同时接受一项任务,在两分钟内打开一个装有香肠的盒子。可他们发现,当有一个人在旁边时,狗狗更有可能盯着那个人看,请求帮助,而狼则能坚持自己完成任务。
他们认为,在很多社会认知任务测试中,狗和狼可以表现得一样好。真正不同的地方在于对人类的态度,狗狗总是盯着人看,渴望长时间地接近人类。
这个说法也是有依据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动物行为学家就提出,幼儿对于母亲的依恋具有普遍动物性。90年代,动物心理学家米克洛什和约瑟夫托帕尔等人就根据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对狗做了一个类似的测试,证明狗对人类的顺从、忠诚,其实就是同人类相似的依恋。
对很多“铲屎官”来说,狗狗有个杀手锏,就是一张“内疚脸”。其实科学家也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奥地利著名的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就曾经提出,狗会对主人的训斥行为作出反应,避免眼神接触,耳朵耷拉着,悄悄走开,是因为知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而表现出的内疚。要知道,内疚可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和情绪活动。
可在2009年,犬类认知科学家亚历山大霍洛维茨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他说明了,狗的内疚表情实际上是人们过度寄托自己的情感来理解狗的情感,这是一种误解。狗遭到训斥时的一系列表情和身体反应至少目前看来只是典型的恐惧和害怕。
霍洛维茨不确定狗是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事实上,没有科学家知道它们真的在想什么。不过,这个结论似乎也告诉了我们,对狗的科学认识最好还是不要过度拟人化。
在家犬演化历史上,还有一个问题曾经让人倍感惊奇。如果狗都是从一个地方的灰狼演变而来,为什么如今狗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不同的家犬大小、外形、性格差异极大。早在现代人熟练掌握科学育种之前,这种局面趋势就已经存在。
这个现象,其实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开篇就讲到了。他说,在比较古老的已栽培的植物和家养动物中,当我们观察同一变种或者亚变种的不同个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一点就是,它们相互间的差异通常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任何物种或变种的个体间差异。
在他看来,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家养生物所处的生活条件,不像自然状态下的亲本种所处的生活条件那样统一,而且与自然条件也有所不同。环境发生变化,物种就会发生变异。那些最古老的家养动物,至今仍能迅速地改进或者变异。
曾经有一种假设,人类已经选择作为驯化对象的,都是一些具有异常强烈的遗传变异倾向的动物和植物,但达尔文不这么认为,他不相信那些未曾开化的人类在最初驯养动物时具有这种辨识能力。
他最终的解释是,一方面是自然给予了连续的变异,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在对己有用的某些方向上积累了这些变异,这就是选择。
中国社科院动物考古学家袁靖在《家犬驯化及饲养动机初探》中说,在最早把狼驯化为家犬之时,当时的人很可能是首先将其作为宠物来对待的。后来,在作为宠物犬饲养的过程中,古人发现了它们的一些特殊功能,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最早的可能就是猎犬,可以帮助人类在狩猎的策略、战术或技术方面发生一些变化。
美国作家凯瑟琳M.罗杰斯在《人与狗的历史》一书中也表明,人类对狗进行精细的选择可能就始于对专业性猎犬的需求。要想完成一次捕猎活动,猎人们事先需要嗅猎犬确定猎物的方位,然后让善于奔跑的猎犬去追赶猎物,最后让更强壮的猎犬杀死猎物。从中世纪开始,猎犬的分工越来越细,比如细分到专门捕鸟的猎鸟犬出现。
再往后,猎犬的能力得到了更多挖掘。最初的家畜犬就源于猎犬中的大驯犬,它们可以充当畜群的守卫者,比如人们熟悉的牧羊犬。经过训练的牧羊犬可以对10多个口令或者哨声作出回应,它们甚至可以不需要主人,单独在外管理畜群;由于猎犬的嗅觉格外出色,人们因此将它们用于搜索毒品、炸弹等各种违禁品,它们也就成了今天警犬、军犬的主力。
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工作犬很多都从猎犬选择而来,其余的也是根据不同狗种具有的不同技能,以及不同生活、工作区域人们的需求培育而来,比如雪橇犬、导盲犬。
狗与人类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互动,除了它们学会了对人类的依恋,人类同样对它们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自身,无论是对身体还是精神层面,都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人类和狗的亲密互动能提高人们后叶催产素的水平,提高人的社交能力,降低血压和心率,进而达到放松身体,减轻压力,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目的。在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甚至癌症的人群中,拥有宠物的患者身体状况更好,康复得更快。
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照顾宠物可以让人活得更有目标,尤其在情绪低落无法自拔的时候,将注意力从自身及自身生活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烦恼。人们的善举以及宠物的正面反应都会给出正能量,让人有勇气走出情绪的低谷。
有很多关于宠物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是面向老年人群的。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在对547名平均年龄为79岁的老年人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养狗的老年人焦虑和忧郁的迹象很少。事实上,对于很多空巢老人而言,来自宠物的情感支持甚至可以比人际支持更为有效,显著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而这项研究还发现,这些老人的活动量比其他老年人多出了12%,相当于自己年轻10岁时的水平。
除此之外,宠物狗对于一些更特殊的人群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相对比较普遍的,就是针对行动不便或听力障碍人群而训练出来的服务犬。它们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饲养者生活的独立性,研究人员认为,它们能让主人从原有的无力感中解脱出来,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