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只又像鼠又像兔的萌物,叫伊犁鼠兔,是我国新疆的特有物种,它们的耳朵和后足长度是鼠兔属里最大的一种,目前种族数量只有不到1000只。2008年,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目录》。
伊犁鼠兔喜欢栖息于海拔2800至4100米间的高寒地带,新疆天山是其唯一的栖息地,伊犁鼠兔身高20厘米左右,但是别看它们个头不算大,吃得可超级好,一般靠采食天山雪莲、红景天、金莲花等药用植物生存。
因为物种数量稀少,直到1983年它们才被人类发现。到1986年,被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从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的分类特征来讲,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兔类的门齿后多了两颗小门齿,也没有外尾,完全看不见尾巴,从尾巴上很容易与老鼠区分开。另外,鼠兔的粪便很特别,与鼠粪不同,是花椒粒大小的椭圆形粪便。所以伊犁鼠兔不是鼠,是兔形目动物。
1983年7月,在伊犁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的李维东,在悬崖峭壁间偶然看到,岩石缝里钻出一只像老鼠又像兔子的动物,额头和颈侧还有3块棕色斑点。因为长年在野外负责鼠疫防治工作,李维东对当地啮齿类动物很熟悉,但从没见过这种动物。这次偶遇,让李维东成为发现伊犁鼠兔第一人。
1986年,这只小动物被确认为新物种,它的发现者李维东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马勇教授将它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然而,小可爱在短暂出现之后却身影难寻,自1992年后,再没有发现伊犁鼠兔的活体。
从发现伊犁鼠兔起,李维东一直在刻意保持低调,他不希望人们去打扰它。1992年,他曾提出“不宣传、不干预、不建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每隔一段时间去观测点观察。
2002年到2014年,李维东和志愿者们每隔4年就进入伊犁鼠兔分布区做调查。他们扛着沉重的设备,徒步穿越3座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主峰,却一次次失望而归。这也让李维东意识到,不管是由于栖息地减少还是气候变化等各类因素,再不人为保护,伊犁鼠兔会消失得更快。
2014年7月,李维东带领考察队在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布设红外触发相机,消失了22年的伊犁鼠兔突然闯入视线,“拍下照片时我心跳得厉害。”正是这张照片,让伊犁鼠兔萌翻了全世界。
虽然再次见到了可爱的伊犁鼠兔,但是科学考察显示,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2014年时,研究人员推算,伊犁鼠兔的数量应该已经不足1000只。“伊犁鼠兔已高度片段化,这是物种灭绝的征兆,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护行动。”李维东说。
红外相机拍摄到伊犁鼠兔的珍贵画面,好巧不巧,它刚好在“拉臭臭”。这场面,我们都没见过,直接火上头条。
其实,伊犁鼠兔的习性很有趣,粪便是它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伊犁鼠兔并不善叫,而且它们生活也特别分散,因此不依赖鸣叫来进行交流,同时,身体气味也很难远距离传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粪便就成为伊犁鼠兔标记领地、显示存在、并且传递自身信息的一种关键介质。
今年(2022年),在伊犁鼠兔活动相对频繁的夏季,又有志愿者在新疆天山拍摄到了伊犁鼠兔的照片,这是时隔八年再次用相机拍摄到的清晰的伊犁鼠兔“证件照”。
鼠兔在生态学中属于关键物种。当地很多其他动物视鼠兔为食物,狐狸、狼、猛禽……鼠兔庞杂的打洞工程也利于草场生长,因此,它们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球,任何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都会因“蝴蝶效应”影响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变化。
多年前的惊鸿一瞥,李维东用了30多年研究和保护伊犁鼠兔。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他的行列。在多年呼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2014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成为保护伊犁鼠兔的突破性进展。
小小的伊犁鼠兔,和巍峨的天山,都是大自然的造化,都值得我们的关注,愿小可爱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