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为减压或寻求情感寄托,会在日常生活中饲养“另类宠物”,有变色龙、刺猬、蜜袋鼯、柯尔鸭、芦丁鸡、水獭、玉米蛇、土拨鼠、小香猪、鹦鹉等等。不少人还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晒”它们。然而,你知道饲养这些“新宠”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如何预防它们可能带来的一些意外伤害?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市民、宠物经营户、医生和动植物专家。

  “这只蜜袋鼯已饲养3年,它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伙伴。”在崇川区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余红,向记者展示她的爱宠蜜袋鼯时,一脸的宠溺。

  记者注意到,以小昆虫和水果为食的蜜袋鼯,白天蜷缩在窝里并不爱动,晚上则十分活跃。野生的蜜袋鼯寿命通常在5年左右,家养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作为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蜜袋鼯受到许多女性的喜爱,一双萌萌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加上肉乎乎的小身子,让人爱不释手。

  “3年前我从上海买回了它。”余红告诉记者,“蜜袋鼯体型较娇小,只有巴掌大,可装在口袋里带出门。这小家伙非常软糯黏人,特别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

  相对而言,如果说女生喜爱蜜袋鼯这种“温柔可爱”型,那么,男生则“玩的就是心跳”。

  “它不咬人。”在北郭东村的六楼阁楼间,许建指着待在玻璃柜仿生环境中的一只黄色带暗纹、体型较肥硕的家伙告诉记者,“它的名字叫‘豹纹守宫蜥蜴’,这种蜥蜴原本生活在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家,沙漠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有很多人工繁殖的品种,成为如今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宠物蜥蜴之一。最重要的是,这种蜥蜴价格便宜,而且对环境的适应性好……”

  “养过一条蛇,但后来放弃了。”说到饲养另类宠物的过程,陈平有些不好意思。“我在网上花200元买了一条蛇。刚到家时蛇很小,体长二三十厘米,蜷在玻璃盒里。几个月后,蛇体长七八十厘米,看着就害怕。”陈平说,蛇越养越大,家人个个反对。父母都怕蛇伤人,不得已,我在濠河畔放了生。

  对于“另类新宠”,饲养者们有差不多的认知和感受,那就是:满足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缓解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

  不少人还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和这些宠物的日常,赚取了不少流量。

  “哎,又热死了一只垂耳兔。入夏以来,因为高温,我已损失不少宠物,最近不敢再进新货了。”昨天下午,在崇川区绿馨园花鸟市场从事宠物经营的许先生说,今年的持续高温,不仅让人吃不消,也导致待售的一些宠物被“热死”。

  许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事宠物生意已有十多年了,人们对宠物的兴趣爱好是如何演变的,他可以说是直接见证者。

  另外几位摊主一致公认的是:在这些被人们喜爱的“另类宠物”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多个品种的鹦鹉。值得一提的是,宠物鹦鹉价格低的两三千元,价格高的三四万元!

  “有些特别名贵、好的鹦鹉,通常都是花鸟摊主的‘镇店之宝’,客户出再多的钱,商家也不舍得卖。”许先生指着鸟笼子里待售的几只鹦鹉告诉记者,“还有一些名贵珍稀的鹦鹉,属于外来物种,并非国内原产鸟类。珍贵的金刚鹦鹉种蛋孵化4个月后就可上市,一出手就可卖到一万多元。”

  “目前来看,花鸟市场上的鹦鹉,大多数是普通非保护类品种,我们没有接到涉嫌野生珍稀保护动物的举报。正常情况下,对于鹦鹉养殖,只要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等相关资质就是合法的。对于这一点,买卖双方都必须知晓。”昨天下午,我市农林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来自动物保护组织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在我国,仅有52%的饲养者意识到自己饲养的是“另类宠物”,47%的“另类宠物”初次购买者,几乎没有花费时间研究所购宠物,因对宠物不够了解,可能会不小心购买国家保护动物而触犯法律。

  前不久,一位市民花费过万在网络平台购买了一只猕猴。认识到所购猕猴系国家保护动物后,该市民及时自我纠正,将猕猴送至动物园。

  南通市动植物专家居卫东特别提醒广大市民:“许多‘另类宠物’实际上是国际国内野生保护动物,饲养此类宠物,一定要注意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有常见的一些哺乳类动物,甚至还有昆虫等等,这尤其要当心,必须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否则就是违法。”

  居卫东同时介绍,我市曾发生过“另类宠物”咬伤市民事件,因此,安全防护工作务必做好。此外,如果饲养的是外来物种,那么,还要防止人为放生或意外逃逸造成不当扩散,影响生态平衡。

  “‘另类宠物’有时看上去很萌,但也会伤人。”市民胡军告诉记者,在身边“另类宠物”朋友圈内,不少人有被“爱宠”咬伤的经历,不致命、却麻烦。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孙伟介绍,除了被猫狗抓伤挠伤外,一些被其他哺乳类、啮齿类、两栖爬行类等“另类宠物”所伤的患者,在门诊治疗中并不鲜见。医护人员会根据规定,进行接种狂犬病疫苗的认定。对于不需要注射疫苗的,则会根据伤口暴露程度进行清洗消毒和缝合,同时注射破伤风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