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指生育或抚养孩子的女性,通常与孩子有着血缘或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但不限于:

  1. 孩子的生育者:母亲是孩子生命的起源,通过怀孕和分娩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2. 孩子的抚养者:母亲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料,包括喂养、换尿布、洗澡等,确保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 孩子的教育者:母亲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孩子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4. 孩子的保护者:母亲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5. 孩子的支持者:母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6. 孩子的榜样者:母亲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她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母亲, 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生理层面,还包括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母亲的角色和责任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但其核心始终是关爱、支持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一个70后的孩子母亲,在2015年2月份,她告诉我,说她“ 是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女孩子,在家里,由于母亲喜欢我,可以这样形容我,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两个哥哥就不行,我干什么坏事,只要推到两个哥哥身上,他准得挨一顿臭揍,两个哥哥往往成了我淘气的替罪羊,说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吧,有一次我把碗打烂了,我说是大哥,母亲就二话不说就打大哥,大哥委屈的不得了,说是我,我却躺在地上哭着说哥哥的冤枉我;还有,那就是我在家从来‘不做饭、不刷碗、不洗衣、不扫地’等家务,这是我母亲教育理念,母亲说我姨的家的表妹18岁了,吃捞面条还是她母亲给调好以后端到面前吃的,小孩子吗,该读书时就读书,只要读书好什么就好,家务不用学,学它干什么?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后,我懒惰的什么都不想干,可是,读书也没有读好,复习两年才考上了一个专科……”

  她还说,我有时候,也想帮助母亲做家务,可是母亲嘴上总是说,“ 一边去,好好学习,闺女在家里就是要享娘的福”,结果,我根本就不想学习。

  不过,现在,很多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做家务耽误孩子的学习,孩子只有做家务,就不会学习好。

  于是,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去当工人!

  这不,问题就出现了——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只知道上网打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天生并不懒,孩子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其参与意识和模仿意识是很强的。

  见大人扫地,他(她)就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妈妈洗碗,他(她)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电视机,孩子也会拿着修理工具跃跃欲试; 在小孩子们看来,如果和大人一起干活儿,就像做游戏、过家家、玩玩具一样有趣、幸福、快乐。

  此时此刻,如果这时我们的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孩子会很高兴的。

  这种举动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学会劳动”,进而改变孩子的“懒”的行为,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练就他们立足社会的真正本领。 家庭教育怎样让孩子们从小就练就他们立足社会的真正本领?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与孩子紧密相连。她是孩子最初的温暖港湾,给予孩子无尽的爱与关怀。

  母亲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她教导孩子如何说话、走路、与他人相处。在孩子尝试新事物时,母亲往往是第一个给予鼓励和支持的人,引导孩子勇敢地去实践、去探索。

  母亲还会耐心地教孩子生活的技能和道理,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安慰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她见证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也用自己的智慧和爱,为孩子的实践之路点亮明灯,让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1.母亲与孩子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和最长时间的相处,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陪伴在旁。孩子最初的认知和探索往往是在母亲的怀抱和身边展开的,母亲通过日常的互动、照顾等引导孩子去感知世界、尝试行动。

  孩子在生命最初的阶段与母亲相处时间最长,母亲通常是孩子最亲密的照顾者。孩子在母亲的陪伴下学习和探索世界,母亲的行为和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日常照顾和互动最为频繁。从孩子的吃喝拉撒到最初的认知探索,母亲往往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2.母亲通常会以细腻和耐心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比如如何吃饭、洗澡、穿衣、走路、玩耍等,这些互动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这些都是孩子最初的实践活动,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实践机会,母亲在其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所以,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教孩子如何做事,比如如何穿衣、如何整理物品等,孩子会模仿母亲的举动进行实践。

  3.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深远。母亲的行为模式、态度和价值观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模仿和学习,母亲积极的实践示范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孩子去大胆实践。

  4.母亲对孩子的爱和鼓励,让孩子更有勇气和信心去迈出实践的脚步,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给予的支持和引导能帮助孩子坚持下去并不断成长。

  5.母亲还会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引导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6.母亲在情感方面,能敏锐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遇到挑战和困难时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处理情绪,这种支持是孩子面对未来挑战时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引导。

  7.母亲通常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期待,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8.母亲给予孩子的爱和鼓励,能让孩子更有胆量去尝试新事物、进行新的实践,母亲总是在孩子犹豫或退缩时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

  由此可见,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是孩子实践的第一个引导者。

  1. 树立榜样:母亲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孩子看到实践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2. 激发兴趣:了解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实践领域。

  3. 设定小目标:和孩子一起制定具体、可行的小目标,鼓励他们逐步去实现。

  5. 鼓励尝试:允许孩子犯错,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断尝试新事物。

  母亲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信任,让孩子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比如孩子想搭积木,母亲可以说“妈妈相信你能搭出很棒的作品”。

  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成果时,真诚地表扬孩子,“宝贝,你做得真不错”。

  事实上,母亲对于孩子的实践活动,还要教导孩子面对失败要坚强和乐观,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帮助孩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鼓励孩子再次尝试。

  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实践机会,比如孩子对绘画感兴趣,母亲可以提供画笔和画纸。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多问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耐心地陪伴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代劳,像孩子做手工遇到难题,母亲可以一起探讨怎么解决。

  母亲,可以多给孩子讲述一些有趣的实践故事,让他们对实践产生憧憬;带孩子参观各种实践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手工作坊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实践的魅力;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角色扮演或模拟经营的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兴趣;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小问题,当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后会更有兴趣参与实践;为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小挑战,当他们完成挑战时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实践活动,如一起做饭、打扫等,感受实践的乐趣和意义;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材料和工具,让他们自由探索和尝试;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实践的纪录片或节目,拓宽他们的视野;积极肯定孩子在实践中的小创意和小成果,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尝试新的实践;组织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同伴的影响和互动来提升兴趣。

  1. 设立实践角:在家里专门开辟一个角落,摆放孩子感兴趣的实践材料和工具,吸引孩子主动去探索。

  2. 神秘任务箱:准备一个箱子,里面放一些有趣的实践小任务纸条,让孩子随机抽取并完成。

  3. 兴趣主题日:每周设定一天为某个兴趣主题日,比如手工日,这天和孩子一起专注于相关实践。

  5. 榜样示范:母亲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孩子看到自己乐在其中的样子。

  6. 创意挑战卡:制作一些创意挑战卡片,如用树叶拼出一个图案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7. 故事接龙实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接着故事进行一些与之相关的小实践。

  8. 实践积分制:完成实践可以获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小礼物或愿望。

  9. “实践达人秀”:定期举办家庭内部的实践达人秀活动,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

  10. 趣味实验箱:准备一个实验箱,里面有各种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材料,让孩子随时可以进行实验。

  母亲,通过上面提到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兴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1. 保持冷静:母亲应该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轻声说:“宝贝,别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回事呀。”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因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的反应。

  2. 理解原因:询问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比如问:“你觉得这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这有助于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从中学习。

  让孩子明白犯错是正常的,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呀,这是成长的机会呢。”

  3. 鼓励探索:鼓励孩子探索和尝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应鼓励孩子说:“我们这次知道了,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啦,对不对?”“妈妈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哦!”

  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会犯错,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母亲应该帮助孩子看到犯错的价值,让孩子有信心继续尝试。

  4. 提供指导: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理解如何避免未来的错误。这可以是通过示范、解释或提供资源。

  5. 强调学习:强调犯错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失败。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其作为改进的基础。

  6. 鼓励自我反思:鼓励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思考如何改进。这有助于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引导孩子想出一些办法,比如:“那我们以后可以怎么做来避免这种情况呢?”

  7. 提供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知道犯错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母亲会支持他们。

  通过自己的经历或他人的故事,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改进,例如:“妈妈小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呢,但后来就改正啦。”

  8. 设定界限:在必要时设定界限,明确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解释为什么。这有助于孩子理解规则和期望。

  9. 示范正确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正确的行为,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10. 鼓励尝试:鼓励孩子再次尝试,即使第一次没有成功。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的态度。

  母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从实践中出现错误中学习,吸取教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每周安排一次户外探索活动,如公园散步,观察自然事物,引导孩子提问和思考。

  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讲解正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孩子尝试独立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如组织一次小型聚会等,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母亲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灵活调整和完善这个计划。

  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等,让孩子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选择一个本地的文化主题,如传统手工艺、历史建筑等,让孩子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锻炼其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组织孩子和他的伙伴们一起筹备义卖,从物品收集到现场售卖,全程参与,培养商业意识和沟通能力。

  联系不同的企业或单位,安排孩子进行短期的实习体验,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鼓励其进行深入调研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定期与孩子交流,了解其在活动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鼓励孩子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

  上面制定的适合15岁以上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计划,仅供母亲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

  10. 社交安全:与他人互动实践时,要教导孩子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他人伤害。

  12. 自然环境安全:在户外时要注意防范野生动物、恶劣天气等带来的危险。

  2020年7月15日《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上热搜,据报道,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劳动时间上,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今天,非常支持教育部的 大中小学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孩子只有从小培养其劳动意思,才能让养成不挑食、不洒饭菜、安静进餐的良好进餐习惯,让孩子热爱生活、知道学习、懂得感恩。

  事实上,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在2022年5月份,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提到,在3-4年级,学生要使用简单的烹饪器具对食材进行切配,按照一般流程制作凉拌菜、拼盘;在5~6年级,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

  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1.第一学段(1-2年级),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的整理与清洗,关心照顾身边动植物,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在劳动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

  2.第二学段(3-4年级),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养好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活动。

  3.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掌握家庭中卫生清洁、整理收纳等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4.第四学段(7-9年级),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饪、居家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孩子多少做点家务活吧:洗洗衣服、扫扫地、做做饭、涮涮碗……,他不仅能克服“人之性好懒惰”(好吃懒做)的毛病,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更重的是开发孩子智力,洗出了、扫岀了、涮岀了孩子“第三个头脑”。

  做家务能寻觅人“第三个头脑”,是作家契诃夫所言“人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的劳动中得来一个头脑。”

  契诃夫说的非常正确,一点都不假。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 古人说得好“手勤人俭代代富,好吃懒做辈辈穷”。

  因为勤劳创造了财富,劳动让人变得聪明,比富二代多长一个头脑,焉有不聪明之理?劳动不但让孩子聪明,而且还能让孩子知道感恩。

  孩子只有从小培养其劳动意思,才能让养成不挑食、不洒饭菜、安静进餐的良好进餐习惯,让孩子热爱生活、知道学习、懂得感恩。

  事实上,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我们知道,一个勤劳的妈妈可能会被人们尊为模范、榜样;而一个懒惰的妈妈则会被人们瞧不起。

  事实上,有时候榜样的力量并不一定这样的无穷,一个勤快妈妈养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很懒,正如中国的一句话说得好“懒妈有个勤快闺女,勤快妈有个懒闺女”,因为妈妈太勤快了,孩子什么也不用干,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不会干;怎么让孩子什么都会干呢?

  父母要学会“偷”,“偷”什么?“偷偷装懒”,“懒”得恰到好处,而一个懒妈妈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

  “懒”有“懒”法,身懒心不懒。做“懒”妈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用心良苦。

  只有正确的“懒”、科学的“懒”,才能够造就了一个爱劳动的孩子、爱学习的孩子。

  同时,也只有非常“勤快”的妈妈,才能榜样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闺女。

  其实,做懒妈妈一点也不容易。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

  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 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

  譬如,施懒妈妈计划,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弄得厨房满地是水……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好像是《“懒”妈出个世界冠军》,说的是中国队年仅17岁的击剑小将骆晓娟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勇夺女子重剑个人冠军,几天后她又和队友一路苦拼,为中国队夺得女子重剑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她也曾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平时怕苦怕累,不愿意参加艰苦的训练。所幸她的“懒”妈妈“逼”着她一步步克服了怕苦畏难的情绪,最终“逼”出了一个世界冠军!7岁的骆晓娟,在妈妈的娇生惯养下,不会穿衣服、不会穿鞋子、更不会打扫房间,当这些“断奶”的时候,女儿不但把两只鞋穿反了,钮扣也扣歪了;为了让女儿尽可能多地得到体质锻炼,她就借自己腿疼不能骑车,坚持步行陪女儿上学。

  就这样她的妈妈以“懒制懒”,让“懒”女儿成为真正的勤快闺女,为后来的世界冠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作为妈妈,有时候不怕你“懒”就怕你“勤快”!“懒”有“懒”法,“懒”得恰到好处。

  所以,父母要改掉过度包办的习惯,允许并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 同时,在孩子开始尝试自己做家务的时候,做的不好、不恰当,不要打击他,不要嫌他笨、也不要嫌他慢,可以在他做完家务之后,给出一点建议,帮助他下次做得更好,一句话,让孩子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美德,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智慧,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教育的归宿在于劳动,生命的真谛在于感恩”。

  主要是不知道劳动的艰辛,我们的孩子岂能知道感恩?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感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 我们的孩子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会感恩。

  如,开展劳动种植活动,让幼儿在种植中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感恩为人们种植粮食、蔬菜,付出辛勤劳动的农民,养成不挑食、不洒饭菜、安静进餐的良好进餐习惯。

  如此教育,我们孩子不用开展什么饭菜“光盘行动”,不仅各种各样的饭菜吃成“光盘”,更严重的是孩子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因为劳动不仅能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别人、珍惜学生之间的友谊,更珍惜生命来之不易;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里,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使孩子对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尊重感。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所以,只有我们的孩子爱劳动,他们才能爱学习、爱集体、爱别人。

  现在,我们的教育我们只知道让孩子好好学习,却不让孩子好好劳动,岂能“尊重同事,珍惜友谊”?如今的教育却成为“谢室友不杀之恩”?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缺乏劳动的教育所结的教育“恶果”。

  孩子们,只有通过做家务,比如,孩子们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收拾房间、整理书本、帮家人洗一盘水果、摆放好碗筷、倒一下垃圾等。

  孩子们,只有通过家务劳动,才能懂得父母日常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才能懂得父母的辛苦,才能懂得体谅他人。

  所以,父母越舍得让孩子做家务,越鼓励孩子去担当去付出,孩子就越出色,越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还能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由此可见,要让我们的孩子“爱学习、爱父母、爱老师、爱别人、爱国家”,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爱劳动、爱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