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题:中国网民哀悼“杂交水稻之父”:“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离世,享年91岁。惊闻噩耗,中国网络溢满悲痛,网民纷纷留言缅怀,悼念“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长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多次赴外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为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一如有网友所言:“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src=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src=月22日下午,运送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从医院出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专程绕行他曾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其居住地,沿途有市民和学生自发前来送别。当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图为市民手持横幅送别袁隆平。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
5月22日下午,运送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从医院出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专程绕行他曾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其居住地,沿途有市民和学生自发前来送别。当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图为市民手持横幅送别袁隆平。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在袁隆平离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在院门前留下悼念花束。不知何人送来三束水稻,禾苗青青,于一片黄白之间格外显眼。同在现场的网友“浪里赤条小粗林”说道:“稻子还带着泥、有着土地的味道。这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饯行的礼物。”
另有一段文字在网上流传甚广:“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有个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禾下睡着了。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网友“纯白太空”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从小就没有经过饥荒的苦,但是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能每天吃上充足的米饭,都要感谢袁隆平老先生。
“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网友“谷鸟衔枝来”在悼文中写道:“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据中新社记者观察,当日微博热搜榜近一半话题与袁隆平逝世相关,且热度居高不下。截至22日21时30分,仅话题“袁隆平逝世”阅读量就已超过47亿,参与讨论近1100万条。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不仅使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远离饥饿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农业大学22日发文称,杂交水稻目前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曾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也令他在国际上广受赞誉。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指出,“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亦在社交平台发文悼曰:“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有网络评论指出,珍惜每一粒米、绝不浪费粮食,是对袁老最好的告慰。网友“布丁离线ing”也表示:“今天都没有剩饭。袁爷爷,一路走好!”留言下方则是一张图画,画中老者正跪在地上检查一束稻苗,背后则是由一丛丛金色稻穗组成的天使翅膀。
src=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src=月22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大厅摆放袁隆平遗像,并接受民众参观、悼念。当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
5月22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大厅摆放袁隆平遗像,并接受民众参观、悼念。当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悲痛之余,不少网民表达了要继承袁老遗志,继续奋力向前的心声。网友“是成泠呢”写道,“开杂交水稻之路,奠人民温饱之基,将盐田变稻田,以凡胎肉体,筑就百世之功,以粒粒香米,撑起大国饭碗。袁老走好,吾辈继续向前”。
袁隆平曾开玩笑说:“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这位自称“90后”“有偶像包袱”的顶级科学家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颇具人气的“梗王”。不少年轻人都在关注着这位富有人格魅力的“魔稻祖师”。
2019年9月,袁隆平参加了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并致辞。彼时曾有参加典礼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正确追星,从我做起。袁老才是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如今先人已去,有湖南农大学子在微信悼念文章下留言表示,要将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自己的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而拼搏努力。(完)